史又文,黃文娟,李素媛,唐 敏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江蘇 南京 210029)
壓力性尿失禁指由于腹壓增高時所發生的不自主的尿液外漏,多發于經產婦及高齡女性。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主要通過懸吊尿道終端,從而達到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的目的,但患者術后腿部疼痛發生率較高。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不僅能取得與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相同的治療效果,且其穿刺點在患者大腿根部,具有穿刺路徑較短,對內收肌群不會造成較大損傷等優勢[1]。針對性護理更加側重于所護理患者的原生疾病,更加符合患者實際需要,從而改善患者預后[2]。本研究旨在探討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聯合針對性護理對壓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103例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2例),均為女性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41~56歲,平均(47.25±4.31)歲;病程1~10年,平均(5.57±2.46)年。觀察組患者年齡40~55歲,平均(47.11±4.26)歲;病程2~11年,平均(5.68±2.3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7)》[3]中診斷標準者;均為首次治療者;經檢查神經功能正常者等。排除標準:存在有泌尿感染者;先天性尿道內括約肌受損者;合并有精神疾病者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與護理方法
1.2.1 手術方法 觀察組患者以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治療:行常規消毒麻醉,麻醉生效后于患者陰道前壁尿道口正中下方1 cm左右行1 cm縱切口,切開陰道前膜,以組織鉗夾陰道口邊緣,沿尿道兩側水平分離膀胱陰道間隙,至同側恥骨降支與閉孔膜。于患者陰蒂上方1.0~1.5 cm水平線與其兩側4~5 cm垂直線交界處分別作一長度為0.5~1 cm的切口,以此作為穿刺手柄出入口;以穿刺針經由患者尿道口下方的陰道切口穿過膀胱陰道間隙通道,繞過恥骨降支后,立即回旋穿刺手柄至垂直位,穿出內收肌群于皮膚切口處穿出,并將補片帶入穿刺針所通過的間隙內,牽拉剩余引導線使其置入分離間隙與尿道前方,并以同樣方法操作對側,對補片松緊度進行調整后以生理鹽水進行膀胱灌注2次,判斷尿控情況,加腹壓無尿液溢出后緊貼切口處剪去多余吊帶,縫合陰道切口。
對照組患者以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術中操作方法與觀察組相同,不同點如下:①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手術剪及蝶形引導桿穿透閉孔膜,而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不穿透;②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在穿過閉孔膜后立即回旋手柄至垂直位,而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逐漸回旋手柄至垂直位;③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貼近恥骨下支外側緣旋轉穿出內收肌群及皮膚,皮膚穿刺點不縫合;而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遠離恥骨下支外側緣旋轉,穿出內收肌群及皮膚后,對皮膚穿刺點進行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持續隨訪3個月。
1.2.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針對性護理:①于術前進行相應宣教及知識講座等健康教育,幫助患者消除疾病疑問,增強治療信心與依從性;②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并給予鼓勵支持,積極溝通;③幫助患者進行相應的盆底肌訓練,并教授其尿急控制技巧及盆底肌肉收縮技巧等;④消除患者飲水顧慮,鼓勵患者正常飲水,但可以在睡前4 h內減少飲水量,降低夜間排尿次數;⑤患者出院后每周定期進行電話隨訪,監督其進行功能鍛煉。
1.3 觀察指標①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導尿時間、術后住院天數。②術后1、3個月各項評分,尿失禁問卷簡表(ICI-Q-SF)[4]總分21分,得分越高則漏尿越嚴重;生活質量量表(I-QOL)[5]總分100分,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性生活質量問卷(PISQ-12)[6]評分總分48分,得分越高則性生活質量越好;數字疼痛評分(NRS)[7]總分10分,得分越高則疼痛程度越高。③術前、術后3個月尿動力學參數,以尿動力學分析儀(廣州市普東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Ndly 11B)檢查初始尿意(正常情況下機體儲尿期100~200 mL為初始尿意)、平均尿流率、最大尿道閉合壓。④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腿部疼痛、尿潴留及排尿困難等。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均經K-S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s)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導尿時間(d)術后住院天數(d)對照組5141.66±3.8312.08±1.912.52±1.083.99±0.51觀察組5235.35±6.1611.53±1.802.63±0.973.87±0.60 t值6.2291.5040.5441.093 P值<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I-QO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N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與術后1個月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I-QOL評分顯著升高,ICI-Q-SF、NRS評分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3個月兩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分,±s )
注:與術后1個月比,*P<0.05。ICI-Q-SF:尿失禁問卷簡表;I-QOL:生活質量量表;PISQ-12:性生活質量問卷;NRS:數字疼痛評分。
組別例數ICI-Q-SF評分I-QOL評分PISQ-12評分NRS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術后1個月術后3個月對照組5115.73±3.493.65±1.16* 82.10±10.6990.49±3.73*23.36±8.4125.94±7.635.15±0.751.14±0.23*觀察組5216.25±3.363.62±1.12*87.67±9.8191.42±3.02*24.39±8.1025.78±8.972.31±0.891.07±0.19*t值0.7700.1342.7561.3920.6330.09717.4961.685 P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尿動力學參數比較與術前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初始尿意顯著升高,最大尿道閉合壓水平顯著升高,平均尿流率均顯著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尿動力學參數比較( ±s)
表3 兩組患者尿動力學參數比較( ±s)
注:與術前比,#P<0.05。1 cmH2O=0.098 kPa。
組別例數初始尿意(mL)平均尿流率(mL/s)最大尿道閉合壓(cmH2O)術前術后3個月術前術后3個月術前術后3個月對照組51146.80±64.32179.12±74.48#33.45±6.7221.74±5.82#23.42±3.2726.51±2.97#觀察組52141.12±66.80176.16±65.44#34.32±5.4520.40±4.83#23.35±3.1427.16±2.64#t值0.4390.2140.7221.2730.1111.174 P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腿部疼痛發生率[3.85%(2/52)]顯著低于對照組[23.53%(12/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93,P<0.05);對照組與觀察組尿潴留[9.80%(5/51) vs 3.85%(2/52)]、排尿困難[11.76%(6/51) vs 13.46%(7/52)]發生率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χ2=0.656、0.067,均P>0.05)。
壓力性尿失禁指患者在進行會導致腹壓增高的活動時,導致尿液不自主從尿道漏出的現象,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能夠恢復患者尿道生理解剖結構,從而改善漏尿癥狀,但對腿部肌肉組織損傷較大,患者術后常會出現腿部疼痛現象。
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穿刺點更高,使得補片的修補貼合效果更佳,有利于尿道終端的結構恢復,且無需對皮膚穿刺點進行縫合,進一步縮短了手術時間[8]。針對性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針對各種客觀條件合理地制定護理內容,選擇護理方案,使得護理更符合患者個體需要,從而有效提升護理質量[9]。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說明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手術時間相對更短。
手術治療雖然能夠改善患者漏尿現象,但其對大腿根部肌肉所造成的影響容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疼痛反應,且持續時間較長,仍舊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一定不良影響。與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比,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中盡可能縮短了吊帶長度,導致吊帶所附組織少,對肌肉組織的損傷更小,且降低了對于閉孔神經的刺激,盡可能降低疼痛風險[10]。針對性護理中聯合家屬對患者積極進行健康心理疏導,避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壓力過大,從而改善其心理狀態。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1個月I-QOL評分高于對照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與術后1個月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I-QOL評分升高,NRS評分均降低;隨訪期間,觀察組腿部疼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表明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聯合針對性護理能有效降低術后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質量,可能是由于研究選取樣本量偏少,導致部分統計學計算結果稍有偏差,因此需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
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初始尿意水平偏低,且由于尿道括約肌較為松弛,尿道黏膜會隨著女性年齡增長而發生輕度萎縮,導致其平均尿流率相對較高;最大尿道閉合壓降低代表患者尿道閉合能力異常,尿失禁情況進一步發展。本研究中,與術前比,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尿動力學參數均顯著改善;而兩組組間對比不顯著,表明兩種術式均能夠有效改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尿動力學參數。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穿刺位點更高,穿刺通過的陰道間隙較標準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術式更為陡直,更有利于發揮補片的修補、貼合效果,進一步促進尿道中段的結構恢復,進而改善尿動力學參數;針對性護理從健康宣教、心理及功能鍛煉等各個方面給予患者個性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提高患者術中、術后依從性,從而促進患者盆底肌張力恢復,改善尿動力學相關參數。
綜上,兩種術式聯合針對性護理均能夠有效改善壓力性尿失禁患者尿動力學參數,提高生活質量,但改良經閉孔尿道中段懸吊帶術手術時間相對更短,并能降低術后疼痛程度,可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