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雙碳”戰略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時空演變及協同發展路徑研究

2023-08-24 15:17:40畢斗斗張宇嘉
城市觀察 2023年4期

畢斗斗 張宇嘉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快建設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實現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其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本研究利用2005—2019年相關數據,基于碳排放核算測度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結果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內部差距逐漸擴大,旅游業生態效率分布的空間關聯性較弱,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整體上呈現出向西移動的趨勢。基于實證分析結果,本研究提出以產業升級、空間優化、制度創新為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協同發展路徑,以期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打造美麗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樣板”。

關鍵詞:旅游業生態效率;生態文明建設;碳排放測算;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 F590? ?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3.04.001

【基金項目】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環境規制、技術創新對旅游經濟綠色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基于我國三大城市群的對比”(2022A1515010724)、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多維鄰近性視角下粵港澳大灣區生產性服務業集群創新網絡結構演化研究” (2020A1515010835)、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廣州城市更新中的場景營造與治理創新問題研究”(2023GZYB15)研究成果。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加快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其關鍵環節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構建低碳循環經濟產業體系示范區、率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3年2月,隨著《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正式發布,高水平謀劃推進廣東生態文明建設被提上重要議程。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蓬勃發展,已成為該地區的支柱產業之一,為大灣區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和活力。根據珠三角九市統計公報數據以及香港、澳門公布的相關數據,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共接待國內外游客約3.8億人次,整體旅游業收入超過1.3萬億元,占全國旅游業總收入的23%。粵港澳大灣區憑借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旅游資源、領先的文旅產業基礎、龐大的游客接待量及其對經濟的巨大貢獻,成為我國文旅產業“雙循環”的重要樞紐。不過,旅游業的快速發展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會對區域環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這引發了學界對旅游業生態效率的關注。在綠色發展背景下,提升旅游業生態效率,進而減少旅游碳排放、實現旅游碳中和是旅游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將探討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效率”是表示資源利用能力和效果的有效指標;“生態效率”強調經濟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注重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199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提出,生態效率是指在提供人類所需產品和服務的同時,在產品和服務生產過程中減少能源、自然資源消耗,以達到地球所能承載的范圍。旅游業生態效率是生態效率概念在旅游業中的應用,和綠色旅游(green tourism)、可持續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生態旅游(eco-tourism)等概念相關。從掌握的文獻資料看,瑞典林奈大學的斯特凡·格斯令教授(Stefan G?ssling)較早明確提出旅游業生態效率的概念[1];國內外學者較為一致地認為,旅游業生態效率是指在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生產過程中減少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使用,以減少廢物和污染物的排放[2-6]。國外對于旅游業生態效率的測度較早,主要基于碳排放、生態足跡視角,利用單一比值法對案例地進行效率測算,其投入指標一般用生態足跡、碳排放來衡量,產出一般用經濟指標表征。國內旅游業生態效率測算主要基于碳排放視角,運用單一比值法、指標體系法和模型法。相比而言,學者較多地運用單一比值法進行測算,將環境指標作為投入指標,經濟收入作為產出指標[7-11]。目前國內有學者從全國、城市群、具體的省市縣等不同層面測算旅游業生態效率的時空特征,通過構建碳足跡模型,自下而上核算碳排放,主要從旅游產品生產和旅游消費層面對污染物進行估算。基于相關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旅游業生態效率是在旅游發展過程中,旅游投入所創造的產品或服務的經濟價值與所造成的環境影響的比值,是用來衡量旅游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與生態發展的關鍵指標,其核算目的是實現旅游生產投入最小化、經濟效益最大化和環境影響最小化三重目標。

二、基于碳排放核算的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時空演變

本研究通過測算基于碳排放核算的旅游業生態效率,探究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水平及變化趨勢,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未來大灣區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找尋突破口。

(一)研究方法

1.旅游業及其構成碳排放測算

(1)旅游業碳排放量測算。采用謝園方等提出的自下而上法測度旅游業碳排放量[12],將旅游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分解成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動等若干分量,然后根據各自的特征進行統計,最后求和得到總的碳排放量,見以下計算公式:

式①中,C是旅游業碳排放量,[Ct]、[Cl]、[Ca]依次是旅游業交通碳排放量、旅游業住宿碳排放量、旅游業活動碳排放量。

(2)旅游業交通碳排放量測算。采用魏燕旭等提出的旅游業交通碳排放量計算公式[13]。具體公式如下:

式②中,Ct表示旅游業交通碳排放量,D表示某種交通方式的游客周轉量,[α]表示游客在各類客運中所占的比重,C為某種交通方式的碳排放系數(表1)。本文沿用王濤的研究成果[14],鐵路、公路、水運、民航4種交通運輸方式所對應的[α]值分別為31.6%、13.8%、10.6%、64.7%。

(3)旅游業住宿碳排放量測算。根據旅游飯店的床位出租量,對旅游住宿碳排放量進行估算。計算公式如下:

式③中,[ Cl]表示旅游住宿碳排放量,B表示各地市的床位出租量,[β]表示每張床每晚的能耗量,C表示旅游住宿單位能耗的碳排放量。對于系數[β],本文沿用Stefan的研究成果,將旅游飯店的能耗確定為每張床每晚消耗 43.2gCO2/MJ[15]。對于旅游住宿單位能耗,本文采用澳大利亞格林菲斯大學旅游研究院院長蘇珊娜·貝肯(Susanne Becken)教授對新西蘭旅游住宿碳排放的研究成果,將旅游飯店的能耗確定為每晚155MJ/床[16]。

(4)旅游活動碳排放量測算。旅游活動碳排放量是指游客在旅游活動中產生的碳排放量。計算公式如下:

式④中,[Ca]表示旅游活動碳排放量,N表示各市接待的旅游人次,[Ri]表示進行某種旅游活動的人數比重,[Ci]表示每人進行某種旅游活動的碳排放量。根據中國旅游統計年鑒,旅游活動可劃分為觀光旅游、休閑度假、商務出差、探親訪友和其他5種類型。每種類型的旅游活動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

(5)旅游業生態效率測算。 計算公式如下:

式⑤中,TE是旅游業生態效率, TR、TC分別代表旅游業收入、旅游業碳排放量。

2.旅游業生態效率相關性分析

本文運用全局莫蘭指數(Morans I)分析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的空間關聯程度。全局莫蘭指數是用于描述所有的空間單元在整個區域上與周邊地區的平均關聯程度。計算公式如下:

式⑥中,I為全局莫蘭指數,n為觀測樣本數量,[xi]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的旅游業生態效率,[wij]為空間權重矩陣的元素。

(二)數據來源

由于新冠疫情期間世界旅游業處于近乎停擺狀態,為客觀反映旅游業真實水平,本文采用2005年至新冠疫情前即2005—2019年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數據來源于相關年份的廣東省統計年鑒及各市統計年鑒、各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香港旅游業收入數據來源于香港統計年刊,澳門旅游業收入數據來源于澳門統計年鑒。為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旅游業收入按照價格指數平減至2005年。對于以港元、澳門元為單位的統計數據均按照該貨幣當年對人民幣的匯率折算成人民幣。

由于統計內容的差異,香港和澳門未公布測算旅游業交通碳排放量所需的游客周轉量數據,無法運用自下而上法對區域內旅游業碳排放量進行測算。不過,香港環境保護署公布了香港歷年碳排放量數據,《達沃斯宣言》估計旅游業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放量的5%,據此得出香港歷年旅游業碳排放量。本研究借鑒袁菁的研究[17],按照香港旅游業收入和旅游業碳排放量的比例關系估算出澳門旅游業碳排放量。

(三)研究結果分析

測算結果(表3)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在觀測期呈上升趨勢,年均增長達6.73%。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旅游業生態效率差異較大,深圳旅游業生態效率出現了年均負增長,江門旅游業生態效率年均增長率最高。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的旅游業生態效率排序靠后,這四座城市不僅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也是國際交通樞紐,在旅游交通尤其是旅游航空方面碳排放量較大。

為進一步探究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的時空演變特征和差異,本文根據測算結果將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水平劃分為4個層級:低水平(0≤TE<50)、中水平(50≤TE<100)、較高水平(100≤TE<150)、高水平(TE≥150),選取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4個年份,運用ArcGIS10.2繪制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空間分布(圖1~圖4)。結果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較高水平和高水平的城市占比逐漸提高,且旅游業生態效率呈現出西部>東部>中部的分布格局。2005年,粵港澳大灣區全部城市旅游業生態效率均為低水平或中水平;2010年,東莞旅游業生態效率率先達到高水平;截至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已有東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等5個城市旅游業生態效率為高水平,但廣州和深圳旅游業生態效率仍處于低水平,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旅游業生態效率水平的差距逐漸擴大。

本文運用ArcGIS10.2計算2005—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全局莫蘭指數(表4)。結果顯示:僅有2016年的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全局莫蘭指數具有顯著性,指數值為0.3722,表示該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存在空間正相關。除了2016年,其余14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全局莫蘭指數均不顯著,說明粵港澳大灣區內部旅游業生態效率分布的空間關聯性較弱,應進一步完善大灣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

同樣,本文運用ArcGIS10.2計算2005—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并將其變動軌跡繪制成圖(圖5)。結果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在廣州、佛山、中山三市交界處徘徊,整體上呈現出向西移動的趨勢。2005—2010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一直位于廣州市南沙區,2011年向西移動至中山市,2012—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維持在佛山市順德區,2017—2018年向東移動至廣州市南沙區,2019年再次向西移動到佛山市順德區內。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的軌跡變動不大,說明區域內旅游業生態效率格局相對穩定,沒有旅游業生態效率極端變化的現象出現。在觀測期初期,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西遷趨勢明顯,可能是因為大灣區東部生態環境保護步伐相對滯后于其旅游經濟的高速發展。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旅游業的綠色轉型發展,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向東回遷。2019年,江門、肇慶等大灣區西部城市康養、生態等旅游方式的興起,帶動其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業收入不斷增加,加上肇慶、佛山、中山、江門旅游業生態效率全部為高水平,使得旅游業生態效率重心有再次西遷的趨勢。

三、“雙碳”戰略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協同發展路徑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資源環境、碳排放與經濟發展矛盾較為尖銳的區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綠色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旅游經濟的不斷修復會帶來旅游業碳排放新增量的挑戰,而“雙碳”戰略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生態效率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從三方面探索協同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產業升級協同發展路徑:探索旅游低碳轉型

粵港澳大灣區應從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旅游業及相關企業ESG(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能力建設、旅游者綠色消費行為引導、旅游科技運用等方面協同探索旅游業低碳發展模式。

一是加強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目的地系列低碳品牌建設。2010年以來,廣東及深圳、廣州、中山先后被列為國家低碳試點省和試點城市,在探索規劃具有示范效應的 “零碳旅游城市”“零碳旅游社區”“零碳旅游景區”建設方面有較好基礎。粵港澳大灣區要積極開展適合城市及區域新需求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總體研究,編制實施“零碳旅游景區”、游客碳足跡測量、旅游企業碳排放等規范性文件和相關標準,將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全域旅游建設的各環節;豐富低碳旅游產品,強化綠色設計、節能管理、綠色運營,完善低碳服務,為旅游者提供寓教于樂的低碳旅游體驗。

二是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及相關企業ESG能力建設。ESG是覆蓋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一種投資理念和企業綜合績效評價標準。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首次提出ESG概念,但要遲至2018年A股正式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后,ESG才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和投資者的視野。在“雙碳”目標驅動下,中國企業的ESG實踐在2021年迎來爆發式增長,但總體來看,我國企業仍存在ESG數據基礎薄弱、透明度相對較低、標準化程度不高等問題。粵港澳大灣區要著力提升旅游業及相關企業對ESG評級的關注度,對接國際ESG標準、主動披露ESG信息、完善ESG制度規范體系、加強ESG評價能力建設、吸引ESG綠色投資,探索ESG評價結果在實踐中更加廣泛的應用,提高行業及企業競爭力和美譽度;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通過“旅游+”推進旅游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區域多產業協同低碳化發展、旅游全產業鏈低碳化發展的目標,有效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綠色發展。

三是引導旅游者開展綠色消費和承擔起碳減排的責任。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強公益宣傳,推廣綠色價值觀念、旅游綠色休閑方式、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制定頒布旅游者綠色旅游消費公約或指南,不斷增強旅游者的低碳意識、零碳理念、環保認知、節約意識、生態意識,規范引導旅游者踐行綠色旅游消費,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鼓勵新聞媒體加強輿論監督,推動形成綠色旅游消費的良好社會氛圍;倡導旅游者在旅游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等各個環節承擔起碳減排的責任,把建設“美麗中國”內化為自覺行動,減少自身旅游行為對資源環境的消耗和消極影響,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

四是加強先進低碳科技和智慧管理的深入運用。實現旅游業碳中和目標、提升旅游業生態效率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粵港澳大灣區要鼓勵采用綠色工藝,將電能、氫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和低碳新材料因地制宜應用于旅游景區建設、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活動以及大型旅游綜合體規劃建設中,優化旅游項目的能源結構;鼓勵旅游企業應用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開展技術固碳,將多余的二氧化碳封存在林地、凍土、海洋等自然資源中;積極依托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手段,加強景區大數據監測數據集成分析和智慧管理應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旅游業降碳減排、綠色轉型。

(二)空間優化協同發展路徑:共筑全域綠美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應重視現代城市群“鄉土—生態”國土空間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探索“城市減排、鄉村增匯”的城鄉協同發展路徑。

一是以“鄉土—生態”旅游地建設推進城鄉協同發展。陸林界定了城市群“鄉土—生態”空間的概念 [18],指出它是城市群區域中城市建成區以外具有鄉土和生態功能的一種特殊地域空間類型,表現為農地、村落、小城鎮、山地、森林、草原、濕地、湖泊、河流、海洋、岸線、島嶼等形態,是城市群優化城鄉空間結構、維持傳統人文活動、傳承地域歷史文化、維系生態系統健康的戰略空間。現代城市群“鄉土—生態”空間是國土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對接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建設、共同富裕等國家戰略,以及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和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圖6)。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鄉土—生態”旅游地的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資源不僅是旅游吸引物,也具有生態固碳功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鄉土—生態”旅游地是一個復雜、動態、開放的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綜合體,其建設涉及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分配公平等多方面的相互關系和協調發展問題,有助于構建新型城鄉關系,推進城鄉經濟平衡發展,促進城鄉之間公平正義,實現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

二是以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動構筑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設沿海生態帶,開展濱海濕地跨境聯合保護等。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在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生長)地、維護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等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意義。粵港澳大灣區自然保護地體系包含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等。同時,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正在論證把珠江口海域納入國家公園總體布局的可行性,探索建設具有全民公益性的優質生態化游憩空間,打造生態防護屏障。在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中,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兼顧嚴格生態保護和推動綠色發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前提下發展森林康養、生態旅游,形成多元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體系;通過完善社區利益協調機制,提升居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和獲得感,實現游客、居民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制度創新協同發展路徑:完善低碳政策體系

粵港澳大灣區需加強制度創新,探索強化約束與激勵相容的政策機制,試點旅游碳交易制度,完善推動旅游產業發展與資源破壞、污染超標全面脫鉤的低碳政策體系。

一是利用環境規制“組合拳”,助推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環境規制由顯性規制與隱性規制組成,包含命令控制型、市場激勵型、公眾參與型等多種類型(圖7)。其中,顯性規制是政府直接或間接干預現有環境問題的政策,制定一些顯性的強制性規定或措施;隱性規制主要指個人或非政府組織的行為,缺乏強制性。環境規制政策體系有促進資源節約的命令控制型手段,也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市場激勵型手段。粵港澳大灣區相關政府部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制手段,幫助旅游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如通過優化補貼、稅收優惠和融資支持等環境規制手段,以市場化激勵機制為基礎,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旅游企業生產經營積極性和綠色轉型動力;通過建立碳普惠商業激勵機制,鼓勵公眾開展綠色旅游低碳活動,號召公眾參與到旅游業的環境保護監督中來;通過優化環境規制政策的傳導機制,將區域間的協調發展納入到績效考核中來,引導旅游經濟發展狀況好、環境規制實施水平高的地區與相關經驗不足的地區形成對口幫扶關系,促進區域間的經驗交流借鑒與協調發展。

二是加強法律合作,為實現旅游業“雙碳”目標提供制度保障。在法律合作框架建設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可建立包括合作備忘錄、互助協議等跨境法律合作機制和平臺,通過簽署旅游業合作協議,明確法律責任、信息共享、執法協作等內容。在法律法規制定方面,加強溝通協商,協同制定旅游業生態補償方面的法律法規,以確保各地法律和規章的一致性和互認性,推動區域內成員共享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成果。在執法協作方面,加強信息共享,建立跨地區的旅游業信息平臺,包括旅游統計、消費者投訴、安全事件等。同時,加強執法協作,建立快速響應機制,聯合執法行動,共同打擊違法行為。

三是推動旅游碳交易體系建設,探索旅游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率先探索對接國際碳規則,加強旅游業碳排放監管與統計,建立健全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制度體系,構建碳交易及其配套的獎補政策體系,加快建設碳交易市場以及“碳排放交易+碳稅”的市場化減排機制。大灣區內地旅游企業與港澳相關機構可聯合開展環境信息披露、自愿碳標準、跨境碳交易等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旅游企業積極參與碳市場交易,不斷推動旅游綠色發展信息共享、綠色金融研究和綠色金融標準銜接。

參考文獻:

[1] Stefan G?ssl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ourism”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2, 12(4): 283-302.

[2] Joe Kelly, Wolfgang Haider, Peter W. Williams and Krista Englund, “Stated Preferences of Tourists for Eco-efficient Destination Planning Option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2): 377-390.

[3] 李鵬、楊桂華、鄭彪、張一群:《基于溫室氣體排放的云南香格里拉旅游線路產品生態效率》[J],《生態學報》2008年第5期,第2207-2219頁。

[4] 肖建紅、于愛芬、王敏:《旅游過程碳足跡評估——以舟山群島為例》[J],《旅游科學》2011年第4期,第58-66頁。

[5] María ?. Cadarso, Nuria Gómez, Luis A. López and María ?. Tobarra, “Calculating Tourisms Carbon Footprint: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Investment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1(B): 529-537.

[6] Chen Haibo, Dong Ke, Wang Fangfang and Emmanuel Caesar Ayamba, “The Spatial Effect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Ecological Efficiency”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 27(30): 38241-38258.

[7] 劉佳、趙金金、于水仙:《中國旅游生態創新效率測度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3年第9期,第91-96頁。

[8] 王兆峰、劉慶芳:《長江經濟帶旅游生態效率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9年第10期,第2289-2298頁。

[9] 王勝鵬、喬花芳、馮娟、謝雙玉:《黃河流域旅游生態效率時空演化及其與旅游經濟互動響應》[J],《經濟地理》2020年第5期,第81-89頁。

[10] 王凱、張淑文、甘暢、楊亞萍、劉浩龍:《中國旅游業碳排放效率的空間網絡結構及其效應研究》[J],《地理科學》2020年第3期,第344-353頁。

[11] 畢斗斗、鄭陳連:《“一核一帶一區”旅游生態效率時空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廣東經濟》2022年第4期,第58-63頁。

[12] 謝園方、趙媛:《基于低碳旅游的旅游業碳排放測度方法研討》[J],《人文地理》2012年第1期,第147-151頁。

[13] 魏艷旭、孫根年、馬麗君、李靜:《中國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地區差異的初步估算》[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年第2期,第76-84頁。

[14]王濤:《山西省區域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生態效率的關系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山西財經大學,2021年。

[15] 同[1]。

[16] Susanne Becken and David G Simmons, “Understanding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Activities in New Zea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2, 23(4): 343-354.

[17] 袁菁:《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地區碳排放效率對比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2022年。

[18] 陸林、任以勝、徐雨晨:《旅游建構城市群“鄉土—生態”空間的理論框架及研究展望》[J],《地理學報》2019年第6期,第1267-1278頁。

作者簡介:畢斗斗,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廣州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張宇嘉,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 ? 鈞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综合18p|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va在线播放|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a亚洲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另类欧美日韩| 亚洲成人在线网| 久久美女精品| 国产本道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网综合| 茄子视频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在线欧美a|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狠狠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播放|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天堂成人av|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色综合综合网| 鲁鲁鲁爽爽爽在线视频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欧美区国产区|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乱码| 国产av色站网站| 国产免费黄|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亚洲伊人天堂| 五月婷婷伊人网| 另类综合视频|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a网站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基地|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 国产正在播放| 人人艹人人爽| 色婷婷成人网|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久草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天堂亚洲网|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99热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视频欧美一区|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国产欧美在线|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男人天堂| 婷婷成人综合|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