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宏韜 黃麗霞 何夢華
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作為高新區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試點學校的牽頭學校,與各試點學校共同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研究,構建學校國際理解一體化實施體系,形成區域、聯盟、學校三級合作機制及四大操作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指出,要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要將“國際理解”作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之一。《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中提出,要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相關政策的連續出臺說明了國家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要求不斷更新,同時對教授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不少學校在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實踐中,出現了對國際理解教育認識不清、課程內容界定不明、教師綜合素養不高、機制保障不力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作為高新區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建設試點學校的牽頭學校,與各試點學校共同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研究,構建學校國際理解教育一體化實施體系,形成區域、聯盟、學校三級合作機制及四大操作策略:一是借助區域引領,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方向;二是廓畫課程圖譜,界定課程內容,明晰課程邊界;三是重視課堂實踐,提升師生的國際理解素養;四是形成保障機制,確保國際理解教育的落地實施。
一、區域引領,明確目標方向
高新區將“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的新時代青少年”作為區域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以共建、共創、共享為途徑,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高地。高新區借助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的專家資源,幫助區域內各學校形成聯盟,并結合各校特點,明確各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方向。
高新區組織各校學習《中外人文交流教育試驗區國際理解教育項目實施指南》《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政策文件,以及區域制定的標準性文件《成都高新區中小幼國際理解課程教學指導意見》,通過沙龍分享、經驗交流、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導各聯盟學校達成了有關國際理解教育的共識:第一,國際理解教育是普適教育,非精英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第二,國際理解教育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拓展國際視野,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第三,有效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要充分鏈接學生的真實生活,激發學生的文化主體意識。
二、以校為本,形成課程圖譜
在明確國際理解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堅持以素養為導向,厘清學校文化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結構之間的關系,形成校本化的國際理解教育課程圖譜。舉例來說,基于“培養具有人文素養,創新精神,面向未來的時代新人”的育人目標,學校提煉出了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理念,即“培養能走向世界的未來創造者”,并相應地構建了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結構。
學校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結構分為三個方面:多元文化、全球議題和國際組織。其中,以“多元文化”為例,該課程涵蓋了融合課程、專題課程和實踐課程。
(一)融合課程,多元育人
國際理解教育融合課程以學科課程為基礎,通過融合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與內容,開展在學科主導下的國際理解教育。學校充分挖掘語文、數學、美術、音樂、科學、生命生態等國家課程中的國際理解教育元素,將其與學科知識、學科思維和學科技能等方面進行融合,在學科教學的進程中尋求國際理解教育的契機,滲透國際理解意識。
(二)專題課程,知行合一
學校利用社團課或特色延時時間段,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國際理解教育專題課程。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校選擇適合的主題進行大單元教學,主題的難度逐漸上升,內容交疊并反復出現。在學習專題知識的同時,學校不斷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實踐,以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心,形成尊重差異和包容互鑒的態度。
(三)實踐課程,鏈接生活
國際理解教育實踐課程包括線上線下研學、閱讀沙龍和情景劇表演等形式。學校目前與三所國外友好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分別是日本大阪教育大學附屬天王寺小學、英國圣彼得保羅天主教小學(SS Peter&Paul RC Primary School)和澳大利亞維多利亞蒙特瑞德利學校(Mount Ridley College)。學校自建校以來,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與這三所友好學校開展互訪研學活動。通過這些研學活動,學生能夠學習與其他國家人民交流的技能和行為規范,增強學生的國際理解意識,培養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
此外,學校還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國際理解教育實踐活動,包括國際運動會、英文戲劇表演、頌經典比賽、英語手抄報、非遺進校園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深入了解和探索多元文化,形成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的意識,提升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拓展國際視野,逐步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三、回歸課堂,提升師生素養
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課堂是實施的主陣地。同樣地,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實施效果取決于課堂的貫徹執行情況。而課堂的貫徹執行情況又與教師的國際理解素養密切相關。教師在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實施中至少起到了兩個關鍵性作用。其一,他們是課堂實施的主導者,是將國際理解教育思想傳遞給學生的主要媒介;其二,他們是區域輻射引領的傳播者,承擔著將國際理解教育的做法和精神向區域的其他學校輻射推廣的重任。為提升教師的國際理解素養,有效推進國際理解教育課堂的實施,學校總結出兩個有效的經驗,即建立坐標系和互鑒中內化。
(一)建立坐標系,自覺置身整體框架
學校通過與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合作,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周活動,讓師生在國際理解教育活動中不僅有機會“從中國之眼看世界”,更有勇氣“以世界視角看中國”,自覺地將自身的發展置身于國際理解教育的框架背景中,建立學校之于區域、之于全國,乃至世界的坐標系,強化對國際理解教育的整體認識。
(二)互鑒中內化,回歸育人初心
基礎教育的對象特點決定了在小學階段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應當時刻回歸育人初心。國際理解教育的課堂實施不僅僅是文化互鑒的過程,更是師生將國際理解教育思想內化的過程。通過國際理解文化的傳播,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增強文化自信。同時,只有教師將對國際理解教育的認知內化成自己作為教師的價值追求,才能在課堂上堅定不移、行穩致遠地落實開展國際理解教育的育人活動。
四、創新機制,保障課程實施
學校創新國際理解教育的落實機制,通過多維協同、建立聯盟、行動推進和評估改進等方式,全面推進國際理解教育的實施與落實。
(一)多級參與,多科協同
學校專門成立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研究小組,由校長牽頭進行頂層設計,分管副校長持續推進,各部門協同實施,形成了多級參與的格局。同時,學校鼓勵各學科教師參與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建設,發揮各學科教師的專業優勢,通過多學科聯動的方式,進行話題統整、內容設計和資源開發,以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促進知識的交叉融合,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效果。此外,多學科聯動也促進了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了師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了創新意識。
(二)和合共進,建立聯盟
通過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的引領及區域統籌,各國際理解教育示范學校快速形成了聯盟,并產生了強大的聚合力,為區域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撐。聯盟學校定期開展講座匯報、專題學習、讀書分享、課例展示等活動,交流經驗,分享研修成果,彼此協調融通,和合共進。
(三)開展研究,行動推進
根據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開展情況,學校積極整合并拓寬課程資源,豐富課程內涵,促進課程更好地實施。一是增加課程實施的場所。除課堂外,學校利用家校社的資源,形成共育場所;二是根據課程內容,學校適度引入國際理解教育資源,搭建學習平臺,豐富學習互動體驗,改善人際關系,激發創造潛能,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三是學校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遠程研討、遠距課程、混合研學等活動,加強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
(四)形成成果,評估改進
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研究小組通過智慧研修平臺中的各項數據對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課堂效益、活動組織等進行多維度評價,構建了有數據支持的小學教師國際素養發展模型,并將評價結果納入考核中,鼓勵全體教師深入挖掘國際理解教育課程的滲透點,以評價促進教師國際理解教育素養的提升。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交流互鑒,尊重共贏。學校將在國際理解教育的征程上不斷探索,優化迭代,通過一體多元的實施途徑為學校國際理解教育提供樣本,貢獻力量。
【馬宏韜,四川省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黃麗霞,四川省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何夢華,四川省成都師范銀都紫藤小學教導處副主任,高級教師】
實習編輯︱喬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