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紅 陳潔 褚夢宇 劉昱麟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交通壓力的顯著加大。在世界綠色發展的大環境下,隨著各國節能減排及綠色發展理念的深化,各大城市越來越重視公共軌道交通的發展。地鐵作為城市公共交通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交通工具,近年來發展十分迅猛。而地鐵特殊的空間形式也為公共藝術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媒介,伴隨其發展興起的公共藝術便是地鐵公共藝術。地鐵公共藝術作為當今時代展現城市形象的有效載體,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文章首先對北京地鐵、西安地鐵的發展歷程,地鐵公共藝術的設計背景、表達內涵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出國內地鐵公共藝術表達方式、表達目的的變化以及各階段的不足,其次對圣彼得堡地鐵、倫敦地鐵不同時期地鐵公共藝術的風格、表現手段、表達目的以及歷史背景進行綜合分析,總結國外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狀況,最后結合國內外地鐵公共藝術案例,指出地鐵公共藝術在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為今后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地鐵空間;公共藝術;軌道交通
中圖分類號:TU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03
0 引言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原有的地域文化、人文氣息及文化底蘊逐漸消失,隨之出現了標準化、流程化的公共設施。公共藝術是在城市現代化建設背景下,城市美學追求的具有大眾屬性、能展現地域文化、人文氣息及文化底蘊的一種藝術形式。
地鐵作為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在城市交通中占據主導地位,其特殊的空間形式為公共藝術的展現提供了極好的載體。公共藝術介入軌道交通空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最有名的案例是1977年巴黎地鐵公司與市政府發布的一個長達15年的“文化活力計劃”[1]。
城市形象是城市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的一方面,城市形象能反映出當地的地域文化、人文氣息及文化底蘊,是城市現代化建設水平的綜合體現。
當前,城市現代化建設發展迅速,地鐵作為覆蓋率極高的現代交通工具,其空間在信息傳遞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是人們了解一個城市地域文化的重要場所。因此,探尋地鐵公共藝術的最優表現形式對城市形象的提升等具有重要意義。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國內研究現狀
在國內,公共藝術進入大眾視野的時間較晚,且地鐵公共藝術的相關研究在公共藝術中屬于較為冷門的領域。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地鐵公共藝術領域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涌現出一些比較典型的地鐵公共藝術案例。
相關領域的藝術家對地鐵空間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加之地鐵公共藝術在展現城市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國內地鐵公共藝術正由單一化變得多元化、立體化,城市文化和城市形象也借助地鐵公共藝術得到了更好的展現。
1.2 國外研究現狀
早期,最有名的案例除了1977年巴黎地鐵公司與市政府發布的長達15年的“文化活力計劃”,還有倫敦1981年啟動的專項計劃——“蛻變的車站”[2]。20世紀90年代,“車站文藝復興”席卷歐洲和日本等地[3]。為了有效提升當地城市形象,多地在地鐵站景觀設計、藝術化設計等方面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一些政府部門甚至將1%左右的建筑預算用于公共藝術的規劃與設計,引入了“百分比”藝術政策[4]??v觀國外地鐵公共藝術,一般有兩類表達形式,一是采用裝飾風格統一的藝術幕墻,如海報、壁畫等;另一種是運用雕塑、裝置等工藝品。
2 國內外相關案例分析
2.1 國內地鐵公共藝術案例分析
2.1.1 北京地鐵
北京是國內最早修建地鐵的城市,第一條地鐵線路于1971年1月15日正式開通運營[5],其發展歷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快速建設階段
21世紀之前,北京只有1號、2號線投入運營。直至2001年申奧成功,北京才開始大規模建設軌道交通,大力發展地鐵交通。之后,北京建成了具有代表性的8號線一期(奧運支線)、首都機場線等,北京的軌道交通也正式由“一環一橫”進入網絡化運營階段[6]。在這一階段,北京地鐵公共藝術的指向性較為明顯,側重反映其功能定位,同時在藝術展示形式方面打破了傳統的壁畫形式,轉而利用地鐵公共藝術理念主導整個地鐵空間的裝修設計,在整體上營造出較好的藝術氛圍。
(2)第二階段——高質量發展轉型階段
隨著北京城市化建設的飛速發展,交通壓力急劇上升,地鐵也進入高質量發展轉型階段,其文化傳播功能逐漸拓展。2012年,北京市有關單位組織了地鐵6號線一期、8號線二期南段、9號線北段、10號線二期等共計33個站50多件公共藝術作品的創作與施工[7],將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融入地鐵空間,逐步推進地鐵公共藝術由單一的壁畫形式向多元化藝術形式轉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位于8號線南鑼鼓巷站站廳層的公共藝術作品《北京·記憶》。
2.1.2 西安地鐵
西安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被譽為“天然歷史博物館”。在眾多文化中,西安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漢、唐文化。由此,西安地鐵設計師以漢、唐兩代的文化為主體,以“漢風唐韻”為主旨,將這些特色融入西安地鐵設計中。
(1)以傳統建筑設計手法確定西安地鐵“飛檐梁翼”的設計理念
中國傳統建筑具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其主要由臺基、梁柱、屋頂組成。西安地鐵1號線候車廳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將工業化風格景觀與傳統建筑的結構紋樣完美融合[8],使得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在完美展現中國傳統建筑理念的基礎上,貼合了現代民眾的生活規律與審美需求。
(2)以幕墻藝術訴說西安豐富的歷史故事
得益于豐富的歷史故事,西安的地鐵公共藝術采用一個地鐵站一面幕墻的設計思路,每一座地鐵站的幕墻藝術均在講述不同的故事。設計人員將現代化的藝術設計手法與特色傳統藝術文化有機結合,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風采,以及西安這座古都的魅力。
(3)以功能需求為主導,力求展現西安地域文化的視覺導向系統
西安地鐵是我國唯一一個采用“一站一標”的地鐵系統,每一座地鐵站都有不同的Logo,這使得地鐵系統能與當地的傳統文化充分融合。每一座地鐵站的視覺指引標志都充分融合了當地的歷史背景、歷史遺跡等特色元素,具有獨特的傳統文化風采。
2.2 國外地鐵公共藝術案例分析
2.2.1 圣彼得堡地鐵
圣彼得堡作為俄羅斯第二大城市,擁有自蘇聯時期以來最早開通的兩條地鐵線路之一[9],它獨特的設計風格促使其中的8個地鐵站點被公認為俄羅斯的文化遺產[10]。每一個地鐵站的地面建筑外觀都迥然不同,就連地下站臺的結構格調也差異頗多。具體而言,圣彼得堡地鐵公共藝術的發展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富麗堂皇的斯大林時期
在這一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起義廣場地鐵站。在建設初期,起義廣場地鐵站為了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形式,特地舉辦了競賽。該地鐵站的建設致力于突出城市歷史與革命事件,風格上著重強調圣彼得堡是十月革命的搖籃。
地鐵站內外部裝修用料頗為講究,極盡豪奢,宛如一座富麗堂皇的地下宮殿。地下站臺部分多采用深紅色大理石,凸顯紅色革命的主題,拱形通道的兩側陳列著革命英雄的雕塑,墻面上則是青銅雕刻的列寧事跡,強調圣彼得堡作為十月革命歷史搖籃的特殊性。而在整個地鐵空間的藝術展現中,最具美感的是其天花板,上面布滿了金屬花環裝飾,并以特有的排列方式展現出莊重又極具美感的氣息。
(2)低調、克制的赫魯曉夫時期
赫魯曉夫時期,圣彼得堡地鐵空間的內外部風格均發生了巨大變化,以功能作為首要考慮因素的設計理念開始影響地鐵空間的藝術設計。地鐵公共空間整體設計變得極其簡潔,馬賽克成為這一時期圣彼得堡地鐵公共藝術最具代表性的設計風格。
(3)煥然一新的俄羅斯時期
進入全新的俄羅斯時期,圣彼得堡地鐵站的地鐵公共藝術設計有了新的發展,其拋棄了原有的以革命、歷史為主的設計風格,僅僅保留了地鐵公共藝術具備的教育功能。同時,強調地下空間與地上建筑的對應關系,更多地突出文化,充分展現了各地鐵空間的差異。
2.2.2 倫敦地鐵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地鐵線路,倫敦地鐵歷經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其擁有275個車站、12條線路,線路總長度達408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交通系統之一[11]。倫敦的各個地鐵站均充滿藝術氣息。
倫敦地鐵各站點依據所處位置的文化特征,進行獨特的藝術設計。除了基礎的地鐵空間之外,門窗、售票機等均是展現獨特藝術的載體。同時倫敦地鐵也積極引入新型藝術元素[12],使地鐵更具藝術魅力。
3 結語
公共藝術除了藝術品的一般屬性外,在表達含義上還具有特殊性,其借助特定的場所、空間等公共場景,通過一定的藝術手法表達一定的公共意愿,進而滿足特定場景下公眾的認知、審美等訴求。
地鐵公共藝術能向公眾展現城市的文化內涵、城市的人文情懷,從而更好地傳播城市的文化,塑造城市的形象,更好地豐富民眾的文化生活,對城市形象提升、民眾幸福感增強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少才.巴黎地鐵:駛過世紀的彼岸[J].城市開發,2012(24):86-87.
[2] 張茜.倫敦地鐵公共藝術發展與管理機制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6(3):253-255.
[3] 章莉莉.跟著歐洲地鐵走一走:尋探歐洲地鐵公共導向之路[J].公共藝術,2009(3):26-35.
[4] 張藝馨.斯德哥爾摩地鐵站內的公共藝術[J].都市快軌交通,2016,29(4):121-124.
[5] 李耀宗.北京地鐵的建設歷程[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22,25(11):158-162.
[6] 武定宇.北京地鐵公共藝術的探索性實踐:“北京·記憶”公共藝術計劃的創作思考[J].裝飾,2015(1):112-114.
[7] 謝瑩.西安地鐵與城市文化傳播研究[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2(11):61-64.
[8] 張心如,孫靜,桂道樂.地鐵站公共藝術地域化設計研究:以西安地鐵5號線為例[J].設計,2022,35(21):34-36.
[9] 張儒雷.俄羅斯英雄城市:圣彼得堡[J].旅游縱覽,2017(17):76-81.
[10] 曹覺心.彼得堡地鐵:秀外慧中的地下宮殿[J].俄語學習,2016(6):24-29.
[11] 柴適.世界最早的倫敦地鐵[J].交通與港航,2016,3(3):62-64.
[12] 何炯.感悟倫敦地鐵的設計生命力[J].中國廣告,2013(12):78-79.
作者簡介:孫曉紅(1971—),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及理論。
陳潔(1999—),女,山東濟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
褚夢宇(1999—),女,山東煙臺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文化遺產保護。
劉昱麟(1999—),男,山東淄博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城市景觀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