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對中國傳統村落評價進行研究。在漫長的人類歷史長河中,傳統村落對村民、社會、國家、世界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傳統村落擁有豐富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自然遺產,具有極高的經濟、文化、歷史、社會價值,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基因庫”。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傳統村落逐漸衰落、消失。因此,保護傳統村落工作刻不容緩,第一步就是開展傳統村落的基礎研究。加強傳統村落理論研究,可以保護傳統村落特有的文化內涵及提高傳統村落吸引力,為傳統村落注入新活力,促進傳統村落在未來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層面上的全面高質量發展。根據對中國傳統村落評價研究的統計分析,傳統村落評價研究可大致從建筑學、旅游學、遺產學、地理學這四個視角來解讀。從評價內容體系來看,研究主要涉及景觀評價、公共空間評價、保護(度)評價、活態性評價以及空間分布等內容。展望未來,我國傳統村落評價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研究尺度從單個傳統村落向連片傳統村落轉變;評價方法從單一學科研究方法向多學科交叉方法轉變;評價對象從傳統村落的物質空間向物質空間與人的結合轉變。
關鍵詞:傳統村落;評價;對象與方法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4
0 引言
在中國文化遺產中,傳統村落歷史最悠久、分布最廣泛、蘊含信息最豐富、數量最多。傳統村落見證了社會發展進程,是研究人類發展規律的寶貴歷史資源,也是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場所。近年來,政府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傳統村落保護的通知文件,相當一部分村落被列入保護名單。例如,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等七部門聯合公布的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自2012年以來已公布6批共8155處傳統村落。傳統村落保護相關政策的出臺與名錄的公布表明我國村落保護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也隨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村落文化保護群。然而,經過對傳統村落多年的保護和實踐之后,能夠總結出來的經驗有多少?當前傳統村落保護和實踐措施在中國社會與鄉村發展方面可以解決哪些問題?以上這些問題都值得深入研究。在總結經驗之前,必須對傳統村落進行客觀和全面評估。
1 評價內容分析
1.1 建筑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村落評價
1.1.1 景觀評價
建筑學領域對村落的景觀評價研究較多,與旅游學領域評價村落景觀的不同之處在于,建筑學學者更多是綜合評價[1]。除了村落整體景觀評價之外,建筑學學者也比較關注某一類單一景觀,如聲景觀等[2]。例如,韓付奇認為肇興侗寨的聲景觀特征減弱[2]。與此同時,景觀視覺話題被學者廣泛關注[3]。
1.1.2 公共空間評價
關于公共空間評價的研究內容可細分為三小類。首先是村落公共空間現狀的綜合評價。不同學者的公共空間現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不同,有學者基于整合度、連接度及深度進行評價[4]。其次是公共空間適宜性評價。大多研究針對村落某一基礎設施的適宜性進行評價,也有學者從傳統風貌、區位合理性等多方面整體評價村落空間適宜性。比如,郭艷以桂峰村為研究點,系統探索了公共聚居空間人體舒適度評價[5]。最后是公共空間活力評價。學者重點關注村落公共空間活力量化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提出空間優化策略[6]。
1.1.3 人居環境評價
近些年,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傳統村落逐漸走向衰落。要想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傳統村落復蘇,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村落文化,最基礎的工作就是改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學者們通常從人文環境、居住環境、設施環境、自然環境等維度評價傳統村落的人居環境,既包括人居環境現狀綜合評價[7],又包括人居環境建設使用后評價[8]、人居環境適宜度評價[9]、人居環境更新評價[10]以及人居環境生態系統復合評價[11]。
1.2 旅游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村落評價
1.2.1 旅游資源評價
傳統村落旅游資源評價研究開展較早。吳冰較早對陜西省韓城市黨家村的古建筑群旅游資源進行了概述與評價,分析總結了黨家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提出對策與建議[12]。程乾以游客感知視角切入,從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務、旅游環境這三個方面展開村落旅游資源評價,得出游客最關注的就是旅游吸引物等結論[13]。還有學者研究評價古村落某類特定旅游資源,如古村落遺產資源、民俗旅游資源和研學旅游資源等[14-15]。
1.2.2 旅游景觀評價
景觀價值本身可分為風景價值、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精神價值,村落中不同類型的人群對景觀價值的評價差異較大。對游客而言,景觀吸引力可以分為外部空間吸引力、內部空間吸引力以及歷史文化吸引力這三個層面,激活并整合傳統村落的物質鄉土景觀資源和非物質鄉土景觀資源能有效提升村落的旅游吸引力[16]。楊立國以首批侗族傳統村落為例,在文旅融合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基因傳承與旅游發展融合度評價體系[17]。
1.2.3 旅游開發潛力綜合評價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村落的開發潛力綜合評價。有學者結合人口密度、經濟水平、氣候等指標構建了村落開發潛力評價模型,根據不同的開發潛力提出針對性的開發策略[18]。有學者從資源稟賦、開發環境以及市場條件這三個方面進行評價[19]。除了對村落開發潛力的單一評價之外,也有較多文獻涉及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協同評價[20]。
1.2.4 鄉村性評價
傳統村落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核心就是鄉村性。有學者認識到,在古村落旅游開發過程中,評價村落的鄉村性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評價內容涵蓋鄉村建筑、鄉村文化、鄉村經濟、鄉村社會、鄉村環境等多個方面[21]。
1.3 遺產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村落評價
1.3.1 保護(度)評價
遺產學界對村落的保護評價研究較為關注。例如,楊立國從傳統文化價值傳承的角度評價傳統村落保護度[22];唐承財系統開展了多主體感知村落保護與傳承研究[23]。
1.3.2 活態性評價
村落活態性評價通常涉及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指標。在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活態評價的同時,潘穎增加村落人口評價[24]。程磊磊從選址環境、格局肌理、鄉土建筑、傳統生活方式和傳統民俗技藝對村落的記憶基因方面進行了活態測評[25]。吳開松從自然生態、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社會活力、保護機制這五個維度評價了村落的活態保護[26]。
1.4 地理學視角下的中國傳統村落評價
地理學界對傳統村落的評價研究主要涉及空間分布。林明水繪制了寧德市傳統村落文化生態適應性空間分布圖,得出了綜合文化生態適應性水平與單項適應性水平的關系[27]。周尚意從經濟福祉、社會公平、環境友好、文化活力這四個維度評價靈水村的內部空間結構[28]。李虹睿從省域尺度評價山西省傳統村落的文化地理格局[29]。王淑佳評價了西南地區傳統村落區域保護水平[30]。
2 評價對象分析
學界在評價傳統村落的過程中,選擇的村落大多是市域尺度及以下,省域尺度以上評價研究較少。
3 評價方法分析
評價方法大致可以分為線性評價方法和非線性評價方法。所有的線性評價方法均要對指標賦予權重,但是在非線性評價方法中,一部分可以不賦予權重,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從另一種評價角度上來說,評價指標也可以視為等權重。權重確立方法分為主觀賦權、客觀賦權和主客觀賦權這三類。主觀賦權法有德爾菲法、專家會議法和層次分析法等,客觀賦權法包括熵權法、變異系數法等。運用主觀賦權法時,主要依靠專家或評價者的主觀想法,比如,德爾菲法盡管采用了一定的手段來避免過強的主觀性,但專家對權重的影響仍然較大。客觀賦權法則是通過數理的運算來計算權重,雖然避免了主觀印象,但數據是否能夠真實反映指標的重要程度,還有待考證。
在建筑學領域,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應用較多,除此之外,空間句法理論與Depthmap軟件模擬數據結合法、Matlab分析法、SD語義差別法、GIS空間分析等方法同樣有著較廣的應用。在旅游學和遺產學領域,采用的評價方法主要為線性加權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其中確立權重的方法逐漸從主觀賦權法向主客觀組合賦權法轉變。在地理學領域,GIS空間分析法和熵權法是主要的評價方法。
總的來說,層次分析法運用范圍最廣,在不同學科中均有涉及,但層次分析法涉及的定量數據較少,不夠客觀全面,同時對指標權重的準確性要求較高。不同學科領域所采用的評價方法都有各自的特點和優勢,這些學科領域所采用的評價方法雖有交叉之處,但交叉面較小。因此,在評價傳統村落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領域的評價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結果更全面客觀。
4 結語
本文系統梳理了中國傳統村落評價研究的相關文獻,得出以下結論。其一,對于傳統村落的評價內容,不同學科側重點不一樣,例如建筑學領域側重評價建筑本身,旅游學者側重評價村落的旅游發展模式等,學界較少出現多學科綜合評價。其二,涉及村落中“人”的評價較少,傳統村落居民是傳統村落中的重要要素之一,了解人與傳統村落的關系有助于更好地守護傳統村落,未來村落居民的社會關系也須成為傳統村落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其三,研究尺度較小,須進一步擴寬,如從單個傳統村落向連片傳統村落轉變,同時可進行比較評價研究,進而整合區域內所有傳統村落資源,為發展傳統村落創造更多機會。其四,評價方法須注重多學科融合,評價時不能局限于使用學科內的固定方法,可以將地理學、遺產學、建筑學、旅游學等多學科方法交叉,同時加入一些定性研究方法,如扎根理論等。
鄉村振興是當前中國的重要戰略,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在這一背景下,傳統村落必將在鄉村振興中展現新作為。全面客觀評價傳統村落是保護與發展傳統村落的首要工作。評價傳統村落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包括歷史文化、建筑風貌、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歷史文化方面,需要考慮傳統村落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文化遺產等內容;建筑風貌方面,需要考慮傳統村落的建筑風格、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內容;社會經濟方面,需要考慮傳統村落的產業結構、社會組織、社會文化等內容;生態環境方面,需要考慮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生態保護、生態旅游等內容。只有全面客觀評價傳統村落,才能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
參考文獻:
[1] 汪仁龍.鄉村振興背景下安徽省傳統村落景觀評價研究:以岳西縣馬元村傳統村落為例[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21.
[2] 韓付奇.侗族傳統村落聲景觀評價和保護利用策略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22.
[3] 李海波,劉娜,李一姣,等.基于LCA與景觀視覺敏感度評價的昆明市晉寧彝族傳統村落景觀特征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5(6):46-53.
[4] 陳建華,孫穗萍.句法視角下僑鄉傳統村落公共空間評價[J].建筑技術開發,2021,48(12):49-51.
[5] 郭艷.山地型傳統村落公共聚居空間及舒適度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9.
[6] 向蘇娜.基于“PSPL調研法”的傳統村落公共空間活力評價研究[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8.
[7] 張麗碩,許溫林,李兵營,等.膠東地區傳統村落人居環境評價研究:以北阡村為例[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22,43(4):63-69.
[8] 王詩超.傳統村落人居環境使用后評價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21.
[9] 楊云.基于人居環境改造的黔中村落人居環境適宜度提升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21.
[10] 岳一然.鄉村旅游影響下魯西南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更新評價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1.
[11] 張鴿娟,何貞瑩.關中渭北地區傳統村落人居環境生態復合性系統評價[J].中國城市林業,2021,19(6):76-81,109.
[12] 吳冰,馬耀峰.古村落旅游資源評價與保護研究:以陜西省韓城市黨家村為例[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121-124.
[13] 程乾,付俊.基于游客感知的古村落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經濟地理,2010,30(2):329-333.
[14] 袁寧,黃納,張龍,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古村落旅游資源評價:以世界遺產地西遞、宏村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2,28(2):179-181.
[15] 吳清,侯佩,陳剛,等.古村落研學旅行資源評價及基地策劃研究:以肇慶市高要區回龍鎮為例[J].地理教學,2020(7):59-64.
[16] 劉奔騰,段嘉元,嚴海慧,等.面向傳統村落旅游的鄉土景觀吸引力評價:以蘭州市永豐村為例[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1,57(4):46-53.
[17] 楊立國,彭梓洺.傳統村落文化景觀基因傳承與旅游發展融合度評價:以首批侗族傳統村落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22,45(2):74-82.
[18] 黃卉潔,苗紅,王云.西北地區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潛力評價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1,40(6):106-110,117.
[19] 竇銀娣,符海琴,李伯華,等.傳統村落旅游開發潛力評價與發展策略研究:以永州市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8,34(9):1321-1326,1309.
[20] 楊麗婷,曾禎.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綜合價值評價研究:以浙江省磐安縣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32(4):112-116,122.
[21] 劉沛林,于海波.旅游開發中的古村落鄉村性傳承評價: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爨底下村為例[J].地理科學,2012,32(11):1304-1310.
[22] 楊立國,龍花樓,劉沛林,等.傳統村落保護度評價體系及其實證研究:以湖南省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為例[J].人文地理,2018,33(3):121-128,151.
[23] 唐承財,萬紫微,劉蔓,等.基于多主體的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感知及提升模式[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1,35(2):196-202.
[24] 潘穎,鄒君,劉雅倩,等.鄉村振興視角下傳統村落活態性特征及作用機制研究[J].人文地理,2022,37(2):132-140,192.
[25] 程磊磊,趙紫伶,齊增湘.冀北地區傳統村落記憶基因的活態測評研究:以蔚縣傳統村落為例[J].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36(2):88-96.
[26] 吳開松,郭倩.文化生態視域下傳統村落活態保護研究[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0(3):114-124.
[27] 林明水,陳玉萍,李微,等.傳統村落文化生態適應性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生態旅游,2022,12(3):504-518.
[28] 周尚意,蘇嫻,洪睿哲.村落內部空間結構及其評價:以北京門頭溝區靈水村為例[J].地理教學,2019(21):4-8.
[29] 李虹睿,王曉軍,辛亞.省域尺度傳統村落文化地理格局評價[J].山西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2(4):951-961.
[30] 王淑佳,孫九霞.西南地區傳統村落區域保護水平評價及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22,77(2):474-491.
作者簡介:張舒云(2000—),女,湖北鐘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