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力推進,自然教育在我國興起并發展,對兒童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兒童公園作為兒童日常活動與游戲的場所,在自然教育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是開放式的戶外教育場所。基于自然教育理念設計的兒童公園對兒童切身接觸、認識并感受自然至關重要,對促進兒童群體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環境意識具有關鍵作用。但相較于發達國家的自然教育,我國對推進自然教育的認知和自然教育體系的構建都還存在不足。鑒于此,文章研究自然教育理念與兒童公園設計的關系,探究自然教育理念的特征以及兒童公園作為自然教育載體的必要性;探討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兒童公園設計,包括兒童公園設計中的自然教育實踐、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兒童公園設計特點;針對國內兒童公園設計中自然教育理念的運用與表現,整理出相應的注意事項,主要包括場地選址、空間規劃及教育方式、景觀體驗、景觀主題四個方面,旨在促進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兒童公園設計,進一步發展自然教育。
關鍵詞:自然教育;兒童公園;景觀設計;空間規劃
中圖分類號:TU9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兒童的成長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若希望兒童群體身心健康,那么與綠色環境積極互動是必不可少的。當前,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愈來愈多運用鋼筋混凝土、硬質鋪裝等冰冷材質建造的建筑和道路入侵了人們的生活,取代了自然環境,以至于當代兒童從小就成長于高樓大廈之中,遠離自然。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成年人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少有閑暇陪伴孩子,多數孩子每天的生活兩點一線,缺乏與大自然互動的機會。
兒童公園是城市戶外活動空間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兒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場所,其他空間都無法替代兒童公園在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大量的研究顯示,常在自然環境中活動的兒童,與經常在其他場所特別是在室內環境中活動的兒童相比,心理與生理的發展都更為積極,學習能力也會隨之顯著提高。因此,想要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可在兒童公園設計中充分融入自然教育理念。
1 自然教育理念與兒童公園設計
1.1 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指體驗者以自然為背景,以人類為媒介,通過五感的感官體驗,在勞動中自然地成長,培養形成自立、自強等優秀素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有效邏輯思維的過程[1]。
早在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就率先提出了具體的自然主義思想,他認為人類本性中的原始傾向和本能行為是兒童教育中更應重視的方面[2]。進入20世紀,意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婭·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觀察到兒童具有自發性的學習行為。她認為,根據兒童身心特征打造專屬環境很有必要,這能使兒童在自然環境中培養起自我學習、自我評價的能力。
1.2 兒童公園
兒童公園是專為兒童服務的公園。一般來說,公園內有各種游樂設施及各類文化活動、教育活動場所等,能提供符合兒童需求的安全愉悅的活動空間,以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
早在20世紀初,歐洲就出現了專為兒童而設計的公園。兒童公園注重兒童身心發展、社交活動等方面的特點,在當時新興的兒童福利運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大量建立兒童公園。這些公園都有著豐富多樣的游樂設施、安全充裕的活動空間和完善的管理體系。
之后,兒童公園在世界各國得到了普及與發展。如今,大多數城市擁有自己的兒童公園,為兒童提供了可以任由其發揮想象力、認識自我、探索世界的沉浸式環境。與此同時,兒童公園在社區建設和城市規劃中的地位也變得無可取代。
1.3 自然教育理念與兒童公園設計的聯系
自然與人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人類生于自然,成長于自然。人類喝著自然給予的水,水被人體吸收,進入人體的內部循環,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人類吸入樹木釋放的氧氣,樹木再吸入人類釋放的二氧化碳[3]。人類既能與自然環境相結合,又可以對其產生影響。
幸福的人一輩子都被童年療愈,不幸的人一輩子都在療愈童年[4]。兒童善于從環境中獲益。在這一特殊時期,兒童已經具備作為獨立個體認識探索身邊事物、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對兒童活動空間的拓展,所產生的環境感知能給兒童帶來巨大的教育價值。兒童公園是一個可以讓兒童與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的場所,對培養兒童的環境意識、自然保護意識和生態文明意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兒童公園作為自然教育的載體,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自然教育理念與兒童公園設計的聯系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兒童時期是人類認知、情感和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引導兒童在自然環境中獨立自主地參與各種活動,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自然環境是兒童學習的最佳場所,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強兒童的學習興趣。通過在兒童公園里設置各種設施和形式多樣的活動空間,能為兒童創造寓教于樂的學習環境,在玩耍中學習,既滿足兒童的求知欲,又豐富兒童的知識面和生活經驗,增強動手能力。
第三,通過親身體驗,讓兒童親自接觸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強兒童的共情能力,培養兒童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
由此可見,兒童公園作為自然教育的載體,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2 深圳坪山兒童公園案例分析
2.1 案例基本概況
深圳坪山兒童公園是深圳首個自然主題的兒童公園,也是深圳第一個區級專類兒童公園,建成于2022年6月。項目位于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同裕路與黃竹坑路交叉口東40米,占地面積約5.7萬平方米,南靠馬巒山風景區,社區發展成熟,自然風景優美。自然生態、自然游樂、自然教育理念貫穿于公園的設計之中。
2.2 因地制宜的場地設計
深圳坪山兒童公園充分利用了場地原始地形地貌與山體資源,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區域自然風貌。
設計遵守少遷樹、原生態、近自然的原則,創造了一個適合兒童游玩、休憩和攀爬的林下游樂空間。利用梯級平臺和空中連廊彌補高差,連接不同高度的區域,并設置了爬梯、滑索等游樂設施。結合山體走勢,建造了生態旱溪、雨水花園、科普濕地等自然教育場地,將自然生態與兒童教育融為一體。
2.3 景觀裝置選用可持續性材質
深圳坪山兒童公園設計注重各種天然材料的使用,并輔以自然消隱感的處理手法,將景觀構筑、游樂設施與自然環境最大限度地融為一體。例如,大量使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激發兒童的觸感,以達到更好的互動效果。
同時,修復生態系統,感受自然中的鳥聲、蛙鳴,讓兒童在游玩的同時,與自然建立聯系,實現對自然的有效認知。此外,公園內的樹木、石頭、沙、繩索及水等元素組建的游樂互動設施,也能進一步加深兒童對真實自然的認知。
2.4 多樣性的自然知識教育形式
結合場地現狀和當地兒童需求,針對性地打造不同主題的游樂分區。
2.4.1 叢林探險區
叢林探險區利用場地原始的地形地貌,為兒童創造了更豐富、更有趣的空間。例如,自然滑索——奇妙滑行、幼兒活動——枝林秘境、趣味體驗——空中小徑……豐富的地形變化使活動項目更具復雜性和挑戰性,既能增強兒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可以促使兒童在適度的冒險中提高個人素質。
2.4.2 自然課堂區
自然課堂區是一個以自然為主題、寓教于樂的兒童活動區域,能幫助兒童更好地認識和了解自然,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采用自然化的語言和環境教育,兒童通過自然游樂學習和領悟自然。該區域建立了適合兒童天性與滿足其不同需求的多重空間,有助于兒童在情感、智力、社交與相互學習等方面得到鍛煉,同時也能刺激他們的感官,加深兒童對自然的印象。
區域內有各種設置巧妙的場地,為兒童提供了多種形式的自然體驗機會,同時也能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4.3 山林溪谷區
此區域是整個公園運營管理的核心區域,既是森林的守護者,又是為市民和兒童科普知識的重要場所,為公園的發展和運營作出了重要貢獻。
咖啡館和紀念品店顯著提高了公園的活力,并能支持公園的自我盈利和更新。同時,這個區域有雨水凈化濕地、社區圖書館、趣味攀爬架、秋千等,豐富了公園的內涵,為兒童帶來了更好的體驗。
3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兒童公園設計特點
3.1 原生態的場地選址
原生態的自然環境最適合兒童的學習與成長,其優勢是無可替代的。兒童能接觸更多自然事物,了解自然生態系統和各種動植物,探索自然現象和規律。
選擇原生態的場地,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方式,能幫助兒童公園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好自然環境,讓兒童在安全、美麗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最終使兒童公園設計實現社會、生態、經濟三重效益的共贏。
3.2 豐富的空間規劃及教育方式
好的兒童公園通常會使用多種形式科普自然知識,例如配備互動裝置、舉辦園藝活動、開設自然講堂等。通過各種互動體驗,來增強兒童的主動性,激發兒童的興趣,使他們發自內心地熱愛自然[5]。
空間構成通常以功能劃分,主要有科普教育區、游玩體驗區、休閑食宿區、勞動種植區等活動區域。依照功能需求,有不同的景觀元素與空間形態,空間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3.3 趣味性、沉浸式的景觀體驗
自然教育理念可以體現在兒童公園中景觀要素的合理運用上。場地原始條件、建筑、基礎設施、游樂設施、植物、水體、沙石、光照等景觀要素缺一不可。合理運用景觀要素有利于鍛煉兒童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等[6]。景觀設計可以從五感體驗入手,帶給兒童直觀的體驗,使兒童沉浸式體驗大自然的美好。
3.4 景觀主題的在地性
如今,大多數景觀設計屬于流水線作業,缺乏自身特色。因此,在設計兒童公園時,不僅要充分融入自然教育理念,還應與當地文化與歷史底蘊相結合,充分考慮項目地塊的原始特征與條件,增強當地人的歸屬感與凝聚力,使基于自然教育理念設計的兒童公園成為當地的嶄新名片。
4 結語
童年是個體人生中最重要的階段,只有保障兒童的身心健康,才能使社會整體進步。
與美好的大自然親密接觸對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能增強兒童的自然保護意識。時代的發展促進了自然教育理念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自然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體現自然教育理念的兒童公園逐漸成為世界兒童公園發展的新趨勢。當前,我國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此類兒童公園,也期待未來此類兒童公園的質量不斷提升。
兒童公園設計中,教育是主要功能之一,如何將自然教育與兒童公園設計有機結合,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對兒童身心發展和人格培養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兒童公園的設計應具有趣味性、生態性,要注重原生態場地選址、豐富的空間規劃及教育方式、富有趣味性且沉浸式的景觀體驗、景觀主題的在地性等。
參考文獻:
[1] 方勤,孫益赟.自然教育中的鄉土文化認知與傳承[J].園林,2020(10):8-14.
[2] 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25-34.
[3] 于艷芹.羅爾斯頓自然體驗的分析與擴展[D].沈陽:沈陽工業大學,2010.
[4]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79-86.
[5]陳洋平,王淮梁.兒童自然教育主題樂園的景觀設計研究:以周莊綠樂園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2):38-41.
[6] 王嬈,李宏超.皮亞杰認知發展游戲理論對兒童游戲之意義[J].學理論,2013(32):279-280.
作者簡介:柯洵(1999—),女,湖北鄂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