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對教育界而言是一次改革的契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教育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因此必須對學生開展全面的素質教育。基于此,美育理念被提出,這是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持續推進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背景下,社會人才需要的是綜合能力,這就推動了教育改革和研究向適配新時期社會人才培養需要的方向開展。目前,高校美育課程的開設情況不一,存在較多問題,比如理論和實踐脫節、教學方式陳舊、學生不積極、主體價值難以落實等,需要充分結合新時期人才培養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為解決問題,文章從拓寬視野與改革教學方式入手,充分考慮美育科目實際情況,在美育價值和重要性研究的基礎上,按照實踐活動建設的要求探究全方位加強大學生美育的措施,包括對課程設置的優化、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和新模式、通過多學科融合研究提升課堂效率等,旨在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論參考,為新時期學生發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大學生;美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2
0 引言
新時期高素質人才塑造和培養需要充分結合社會需求,解決傳統模式存在的各類問題。美育是很多研究者提出的新途徑,不僅能夠解決傳統應試教育存在的填鴨式灌輸問題,還可以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和全面能力,因此得到了很多從業者的認可。在美育課程開設及實踐方面,可以從多個維度入手,提升學生欣賞美、創造美、認識美的能力。
1 大學開展美育的必要性
1.1 美育可塑造學生的道德認知
正如席勒在其著作中提到的那樣,要使人成為理性的人,就必須使他們擁有感性的認知。審美是培養人感性的重要途徑,在文化道德培養中美育是基礎內容,沒有審美能力,缺乏對美的正確認知,人就不可能有感性思維,更不可能有理性的思考。在道德培養環節,美育是培養人向善能力的重要措施。大學在美育課程的教授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真正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是息息相關的,在影視作品和文藝作品中,優秀的作品能夠帶給人美的感受,充分展現善,這些與美學體會交織在一起的元素正是凸顯藝術美的重要象征,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個人的道德認知。在審美教育過程中,可以逐步擺脫應試教育的枯燥,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體會真善美,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
品質[1]。
1.2 美育適應社會需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落地,對學生的培養需要從全能方向入手來解決各類問題,美育要適應時代的新要求,滿足人才培養的新需要。我國美育的發展和相關探索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詩書禮義樂春秋的美學探索,直至民國及近代后,20世紀初,我國開始將美學設立為獨立的學科。著名教育家王國維、蔡元培等也都在自己的研究中加入了美育相關探索,促使其越來越體系化和系統化。20世紀90年代,“七五”計劃中提到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理念,美育由此成為學校育人的重要課題。隨著社會的發展,拜金主義以及功利主義成了教育不可避免的重要挑戰[2]。大學作為培養學生個人素質、道德修養的重要場所,承擔著孕育社會人才的重要職責,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必須考慮全方位培養的要求,此時開展美育顯得非常必要,促使學生對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感及與道德修養等內容形成深入的思考。
1.3 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美育和很多門類及學科互動溝通,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滿足新時期各個學科、各個門類之間相互銜接的要求。比如建筑學科、圖畫學科、音樂學科和自然學科等多個學科的融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很好地將綜合思維能力提升與感性理性認知相融合,在提升共情能力的同時實現個性發展。現在的大學生普遍面臨較大的壓力,美育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緩解他們的焦慮、抑郁等情緒,同時,審美教育還可以刺激感官,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幫助。除此之外,無論是在科研方面還是在教研方面,充分結合美育開拓新的教學途徑是很多專業教育工作者和教師正在思考的課題。將美育融入其中,可以開拓新思路,解決傳統模式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對學生的發展和科目的改革有重要意義。
2 大學美育的現狀和問題
2.1 美育課程設置相對單一
大部分綜合性院校雖然都開設了美育課程,但大多以選修課為主,這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選擇權,也給后續的教學特別是深入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問題。積分設置和學分設卡導致部分學生即使對美育課有興趣,但為了獲得足夠的學分,不得不選擇其他課程,課程設置的單一性和不合理導致美育的實踐功能和設想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沒有真正發揮效用[3]。部分院校對美育課程不夠重視,美育課程應當包含音樂類、影視類、綜合類課程,但是眾多學校對這類課程的設置比較簡單,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師資力量也大部分集中于專業學科,沒有將優秀的教師投入美育課程中,沒有發揮美育的最大作用。
2.2 教學模式陳舊
目前,我國高校對美育的重視度較高,開設的相關課程越來越多,不過由于教學模式陳舊,同時缺乏實踐機會,所以很多美育課程的講解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部分院校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教師授課后采用欣賞藝術作品的模式,學生聽課后完成相關作業,這會削弱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各類動畫視頻,學生在觀看后很難有發表自己看法的機會。大部分課業布置都是結合寫作或機械性完成,對學生個人素養的提升起不到實際作用,而在課后鮮有教師能夠從學生個人成長的角度出發,探索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了解學生的感悟思想,這和開設美育課程之前的實踐設想存在較大差距。此外,在講解的豐富性方面缺少活動的設計,導致學習和學生實際實踐存在鴻溝。
2.3 審美素養參差不齊
審美素養是需要長久培養的,也需要從基礎開始逐步提升。我國教育改革正在推進,對美育比較忽視,導致學生審美素養參差不齊。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學生通常掌握較多的美育常識,在基礎性知識方面也遠遠勝過來自偏遠地區的學生,因此教師在開設相關課程時很難真正做到全面考慮,凸顯學生的個性較為困難。在大學階段,學生對美有強烈的追求欲望,不過學生存在審美素養的差別,導致美育課程的開設,特別是在備課和實踐方面存在較大難度。
3 大學美育課程開設的路徑
3.1 豐富課程設置,多方面提升學生素養
首先,應當豐富課程設置,全方位、多層次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這是各項工作開展的基礎。在高等教育中,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因此,必須提高對課程設置的重視程度,自上至下重視美育,由領導牽頭將美育提升到與專業課同等的地位。在課程設置方面,要擺脫其作為選修課的尷尬局面,將其設立為大部分學生必修的課程。在此基礎之上,系統開展相關教育設計,系統地培養學生。比如,可以在大一開設基礎性課程,在大二開設提高性課程,在大三結合學生的實訓安排相應活動,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輔助學生加強對美的感知,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課程設置不可過于單一,要結合學校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需要,設計一些頗具個性的科目。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填報相關課程,比如美術課、音樂課、綜合素質課等,這樣有助于激發他們參與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提升其審美修養和文化素質的同時,陶冶個人情操,激發求知欲,提升學習興趣,開發個人智力。此外,系統開展課程設置工作,可以全方位為人才培養服務,在課程設置過程中,特別是體系建設過程中,應當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層次原則,在充分重視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實踐課程,讓學生從欣賞美轉變為創造美,全方位提升其美學素養[4]。
3.2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課程效率
美育應當充分結合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和教育改革發展需求,在新媒體的幫助下,革新教育理念,充分優化教育策略,這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很有幫助。新媒體、移動端的應用可以將新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比如沈陽大學采用超星學習模式,將美育學習素材和內容推廣到各個課堂中,超星學習通的翻轉課堂理念也應用得頗為廣泛。教師利用翻轉課堂,可以將課余時間、碎片時間利用起來,提高學生預習、復習的效率。在影視課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發布相關影視資料,讓學生自己學習和探索,了解影片背后的知識、創作團隊和當時社會的發展情況,同時可以錄制小視頻,讓學生觀看后提交預習作業。在課上可以結合各類網絡資源進行美育知識的傳授,助力效率提升。在課后可以隨時隨地和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及對美育的認知,解決傳統模式下存在的問題,也可拓展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根據自身興趣喜好在相關的學習平臺上下載和閱讀資料,在開闊視野的同時提升個人的審美能力。此外,在系統應用和平臺打造的過程中,還應當將對學生的考評納入其中,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做到隨時隨地記錄學生在美育學習過程中的成長歷程,這對評價他們個人的發展及指導學生個人美育素質的提高都很有幫助。同時,教師可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更科學合理地調整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學生的評價發掘他們的個性,在教學任務的設計和相關活動的安排方面也更加高效。
3.3 開展實踐活動,提升師資能力
對當前的學生教育而言,除了要加強對其理論能力的培養,使他們能夠欣賞美、認識美,還應當充分結合實踐活動的開展來塑造相應的契機,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和實踐動手能力的提升。具體而言,可以打造校園實踐活動課外基地,比如針對攝影類課程,可以組建攝影協會,和當地攝影專業機構合作,制造攝影的戶外空間;在話劇課的開設過程中,可以和地區的話劇協會合作,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表演和比賽機會;市區的美術館、博物館相互之間聯合,可以為學生提供展覽機會。同時,學校可以邀請專業名人或機構代表來學校舉辦相應的講座,舉辦各類藝術比賽,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感,而且能促進其個人能力的提升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應當充分引進師資,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能力和水平。在美育過程中,教師的能力直接決定了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因此對高校而言,應當充分結合美育目標來打造高水平隊伍,培養專職教師,使他們能夠真正通過美育課程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幫助。在職稱評價以及人才晉升等方面,應當盡量向美育傾斜,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從而提高美育成效。
4 結語
在當前各地區高校發展中,開設美育課程十分必要,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水平,對其發展和實際成長也很有幫助,因此應當充分結合美育的教學目標和相關設想,從課程體系、科目設計和育人策略等方面入手,解決傳統模式存在的各類問題,滿足新時期的人才培養需要,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張肖瑾,趙瓊,林英.非遺視域下高校傳統文化美育教育路徑研究:以成都中醫藥大學圖書館為例[J].文化學刊,2023(3):174-178.
[2] 史圣潔,劉振霞.新時代美育與高校人才培養機制融合的創新研究[J].山西青年,2022(24):141-143.
[3] 王雨雙,張建增.將數字藝術設計融入高校美育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例[J].中國地質教育,2022,31(3):17-21.
[4] 霍楷,魏歆彤.傳統文化融入美育教育改革的策略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6(24):141-144,152.
作者簡介:韓娟(1984—),女,遼寧大連人,博士在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