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 孫紅悅
摘要: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作為一種紀錄片類型,如果拘泥于特定的表達方式,就會失去受眾,因此創新表達方式是必要的。自《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火爆以來,《人生一串》《早餐中國》等美食類紀錄片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廣泛關注。紀錄片已然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同時,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紫禁城》《世界遺產漫步》等都沒有因為題材不主流而不受關注,反而好評如潮?!蹲辖恰芬蚱涮匦У倪\用讓千年古城“活”了起來,《世界遺產漫步》因其獨特的雙人對話解說讓人眼前一亮。紀錄片《“字”從遇見你》在以上紀錄片成功的基礎上進行了更大膽的創新。節目從最基本的中國漢字開頭,用故事化的方式講述漢字的來源及文字背后的文化意義,深度挖掘漢字背后的文化,展現漢字的美,統一表現漢字的形象性、哲理性和藝術性。在形式上以5分鐘的微記錄結構,趣味性地講述了25個漢字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含義,闡釋了厚重的漢字文化。此外,當下紀錄片所面向的受眾是大眾文化的忠實粉絲,因此紀錄片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文章以紀錄片《“字”從遇見你》為例,從大眾文化視角出發,探討其成功之處,主要從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傳播策略、娛樂化、視聽特色這三個方面展開分析。
關鍵詞:《 “字”從遇見你》 ;傳播策略;解說詞;大眾文化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對“大眾文化”一詞的解釋頗多,在約翰·斯道雷的《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一書中有六種解釋。其大致可以分為大眾喜歡的文化,除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將大眾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人民的文化等。本文采用王一川學者的定義:“大眾文化是指由大眾媒介傳播的都市文化產業與公眾日常消費的文化形態?!睔v史文化類紀錄片相對其他類型紀錄片較為嚴肅,因為其必須以還原歷史為本職,是對外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丁白帧睆挠鲆娔恪凡粌H對最悠久的漢字文化進行解讀,展現傳統文化的底蘊,而且積極融入大眾文化中,以輕松娛樂的方式敘述文字背后的奧秘,在互聯網上傳播,極大地擴大了紀錄片的影響,為受眾所喜聞樂見。
1 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傳播策略
1.1 傳播媒介的多元化
在大眾文化發展趨勢下,無論是電影還是紀錄片,想要獲得大眾關注,宣發一定是重要的一環。紀錄片不僅要在電視上傳播,還要在網絡上傳播,從而實現臺網聯動?!丁白帧睆挠鲆娔恪肥艿綇V泛關注與其傳播策略密不可分。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數據顯示,僅2022年4月30日至5月4日,該微紀錄片累計受眾規模就超過4885萬人。截至2022年5月17日,與該微紀錄片相關的微博話題累計閱讀量近4億次,討論量破12萬次。現在的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更愿意選擇微博等網絡平臺獲取信息。在微博熱搜話題中,“字從遇見你”閱讀量約1.1億次,近萬人參與討論,還有央視新聞、央視頻等微博“大V”參與討論。微博的用戶群體龐大,利用微博熱搜已成為宣傳的重要手段。
此外,紀錄片《“字”從遇見你》在央視頻道CCTV-1、CCTV-9播出,還通過網絡媒體傳播,如
B站、央視頻等APP。這與大眾接受形式的變化有關。大眾文化如電影、電視在互聯網上傳播的趨向越來越明顯,一些院線的大眾文化電影更是通過各種網絡平臺宣發造勢,吸引受眾走進影院。因此,《“字”從遇見你》節目組采取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傳播策略,在多平臺多元化地宣傳與播出。
1.2 傳播內容的通俗化
大眾文化具有顯著的商業化和娛樂化特征,因此紀錄片內容要符合大眾的需求,避免曲高和寡。這也與紀錄片的發展進程有關,以往紀錄片多為精英階層所拍,但隨著大眾消費的增長,紀錄片逐漸由高雅轉向大眾。
歷史文化類是重要的紀錄片拍攝類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頤和園》《如果國寶會說話》等,這些以歷史文化、文博為題材的紀錄片造成的轟動效應,使歷史文化類題材紀錄片走入尋常百姓家。因此,紀錄片《“字”從遇見你》選擇漢字作為內容是大眾喜聞樂見的。除了內容要通俗化之外,講述方式也要通俗易懂。一種手法是用歷史文物解釋文字。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再加上漢字是象形文字,可以用解說加上具體的實物,如“甑”字這集就展示了商王妻子婦好墓中的青銅甑、鼎,這一集中解說時配上了鼎的畫面。對紀錄片而言,畫面是感官性最強的視聽語言表現手段,也是紀錄片在故事呈現中真實性、準確性表達的一種方式[1]126。如果節目只強調文字的過去,而不與現代發生關系,就很難俘獲受眾的心。另一種手法是將古今元素結合。同樣在“甑”字這集中,為避免說教的形式引起受眾反感,除了采用文物青銅甑解說“甑”字以外,還與現代的汽鍋相聯系。因汽鍋外形與甑極其相似,又是一件廚具,當汽鍋里的食物冒起一陣陣蒸汽時,引起了熱愛美食的受眾的注意。在講述“郭”字一集中,郭在古代是指城市的外墻,即外城,起到抵抗外來侵略的作用,相對于內城來說并不發達。為了使受眾更好地理解“郭”的內涵,創作者用當今的房價來形容“郭里郭外”,讓受眾更容易懂得“郭”的含義,取得通俗化講述的效果。
2 大眾文化背景下的娛樂化
大眾文化最明顯的一個特征就是娛樂化。在泛娛樂化時代,電影、電視及綜藝節目均向娛樂化發展,以迎合受眾的喜好。隨著大眾文化的不斷發展和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娛樂化已經成為紀錄片創作的一種傾向。對于紀錄片娛樂化的主要特征,學者們幾乎達成了一致的共識,典型的表述主要有:敘事故事化、故事表演化、生產工業化、形態游戲化、技術多元化、題材異常化[2]。
2.1 故事化的敘事
故事化并不是故事電影的專屬,紀錄片也可以講故事。對于紀錄片的娛樂化,其實就是使用故事片和其他類型的商業片的敘事手法和技巧,使用故事化的講述方式,并且利用許多手段生動地將紀錄片呈現給受眾[3]。故事化敘事能夠增強紀錄片的戲劇性和故事性,從而更具觀賞性。
《“字”從遇見你》一共講述了25個漢字,它們背后的故事各有不同。例如,“車”字一集中有劉邦和項羽觀看秦王游行的故事,“走”字一集中講述了夸父逐日的典故,“圖”字一集當中有圖窮匕見、荊軻刺秦王的典故,“文”字一集則講述了倉頡造字的傳說。《“字”從遇見你》或多或少借助了數字動畫講述文字背后的故事,這樣的典故或小故事并不是故事片中戲劇性極強或一般紀錄片中人物的故事,但是這種講述方式擺脫了枯燥乏味的灌輸模式,更能引起受眾的注意與好感。尤其是一些故事極具喜劇效果,如在“車”字一集當中,講述商王武丁駕車捕獵犀牛時,馬受驚后而翻車,用了一段“魔性”的音樂,再加上人仰馬翻的畫面,使這段故事具有了喜劇效果。
2.2 碎片化的時長
隨著互聯網、短視頻的不斷發展,大眾越來越喜歡碎片化的視頻和信息。為順應這一潮流,紀錄片《“字”從遇見你》采取了短、平、快的方式。微紀錄片作為影視行業的新起之秀,投資少、傳播快、精而美的獨特藝術魅力吸引了受眾廣泛關注,傳播范圍越來越廣,影響力也越來越大[4]。自開播以來,《“字”從遇見你》的網絡端播放量超過1600萬次,這與5分鐘的視頻長度不無關系。有學者提出,受眾對一段視頻的關注時長為8分鐘,這也是許多電影不斷制造矛盾,以消除受眾審美疲勞的原因?!丁白帧睆挠鲆娔恪啡?5集,以每集5分鐘的時間展示悠久的漢字發展史,打破了以往“長篇大論”的模式。5分鐘的時間能夠使受眾集中注意力,并且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移動端傳播,輔以簡短有趣的小故事,受眾很樂意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了解漢字的魅力。此舉契合了當下短視頻時代的傳播特征,使受眾能夠選擇不同的時間段觀看,在娛樂的同時感受到漢字的魅力。但碎片化的時長并沒有打破內容的完整性,而是讓單集內容變得簡短,減輕了觀看壓力。在快節奏時代,人們的時間被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片段,碎片化學習由此產生,每集不到5分鐘的設置滿足了受眾學習的需要。這樣的碎片化敘事,既是順應短視頻時代的要求,又是對受眾心理的把握,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
3 大眾文化背景下的視聽特色
3.1 視覺特色——數字動畫
動畫之所以被大量應用于紀錄片創作中,是因為動畫自身可以實現“從無到有”,彌補電視畫面的不足[1]126。得益于數字技術,如二維動畫、3D技術等,歷史文化類紀錄片有了更多的表現可能。在視覺處理上,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不再簡單地滿足于現場拍攝的內容,還利用動畫還原歷史背景、情景再現等。在歷史文化類紀錄片中使用CG技術已經不是新奇的事情,此前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就用數字技術使文物“動起來”。相比一些紀錄片使用數字技術還原歷史事件,《“字”從遇見你》使用數字技術的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在展現“教”字的演變這一集中,漢文化教育的場面以類似皮影戲的動畫像卷軸畫一樣徐徐展開,教師手拿戒尺坐于學生之前,簡直是對象形甲骨文“教”字的復刻——一個小人手里拿著一個棍棒。借助平面動畫的形式讓“教”字活靈活現,并且這樣類似水墨畫的景觀獨具中國傳統特色。此外,新技術還能塑造畫面新景觀,如在“郭”字這一集中,守郭門的兩個動畫人物及影片后面的男人在“郭”中劈柴的動畫效果是在現實場景中創作的。這種虛實結合的場景,形成了古人“穿越”過來的視覺奇觀。新技術的革新也讓更先進的拍攝設備運用到紀錄片制作當中,提高了紀錄片畫面的清晰度。
3.2 聽覺特色——網感風格
3.2.1 網感的解說詞
截至目前,學術界對“網感”沒有權威而準確的定義。“網感”是傳播的一種規律,具有網絡文化的風格;有一定的感官性,具備碎片化特點,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其中,情節爆點和痛點是其最突出的特點,能給用戶帶來很強的體驗感,充分調動用戶的參與性。其集中體現了當今的流行趨勢、網絡審美文化和一定的價值取向[5]?!熬W感”是指符合網生代審美的網絡流行話語,能夠制造看點和熱點[6]。以上學者對“網感”的定義,有助于進一步探討《“字”從遇見你》具有的網感風格。
就傳統而言,網絡解說詞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灌輸和給人以教育意義?,F在則做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采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在語言和聲音方面下足功夫[7]。解說與解說詞是紀錄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紀錄片創作經過了“格里爾遜”式的畫面加解說的宣教模式,但這種創作模式已經不能吸引廣大受眾,紀錄片需要摘下嚴肅的面紗。同時,自畫面加解說的紀錄片模式開創以來,解說詞創作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以下為紀錄片《“字”從遇見你》當中的一些解說詞:
《中》:“中不中?”“中!”
《鼎》:它有兩只耳朵,萌萌噠的表情,被譽為中國的hello kitty,經常有人使用它來表達自己某一瞬間的開心狀態。
《天》:可以想象,當我們的祖先第一次刻畫這么重要的文字時,是不是也有這個疑問:我的天吶,天上也有人嗎?
《?!罚好靼琢税桑澳阈腋幔俊边@句話如果按照甲骨文符號理解,意思應該是,“你家里還有酒不?”
《筆》:這還不夠,超過24小時的“汗蒸”“桑拿”、攤涼,使得毛發內多余的油脂都被析出,這樣的筆頭才有資格捆扎裝桿。
《車》:在甲骨文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次狩獵場
景:商王武丁駕車去獵取犀牛時,馬受到了驚嚇,現場翻車!
《“字”從遇見你》的解說詞簡潔明了,邏輯嚴謹清晰,貼近生活,還富有網感。如“走”字一集當中的“高,實在是高”,“舟”字一集中的“友誼的小船”,“車”字一集中的“現場翻車”,等等。短小精悍的解說詞成為吸引受眾的一大因素,也被網友稱為“百萬文案”“滿分作文”。
3.2.2 網感的解說
《“字”從遇見你》作為歷史文化類紀錄片,對受眾有一定的要求,但節目采用網感的解說吸引了廣大受眾?!鞍ミ希亲衷趺磳憗碇俊薄敖裉炷銓懽至藛幔俊边@兩句話分別是《“字”從遇見你》每一集的開頭語和結尾語,相互呼應。這樣輕快幽默、情感化的解說拉近了屏幕與受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受眾非常樂意接受紀錄片中的知識。除此之外,網感還體現在文字背后的典故上。例如“卜”字一集當中,講述了商王為妻子婦好占卜能不能生男孩,占卜結果是婦好會在庚這一天生男孩。這種解說方式擺脫了枯燥乏味的灌輸模式,更能引起受眾的注意與好感。又如“虎”字一集中,“虎”在當今社會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你咋這虎呢?”表達責備,“哎呀媽呀,他老虎了”表達調侃。這種現代的說法配以東北腔的配音,使解說“呆萌可愛”,符合網生代的審美,能夠吸引年輕受眾。
4 結語
在大眾文化這一主流文化的影響下,紀錄片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創作模式、傳播策略、視聽特點等已經發生轉向??偟膩碚f,紀錄片作為“國家相冊”,是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除了深度挖掘中國故事之外,如何傳播好中國故事也是重要一環?!丁白帧睆挠鲆娔恪芬悦考?分鐘的形式挖掘漢字流變與古今含義,采用貼近大眾的創作與傳播方式,如有趣味的動畫與解說、借助互聯網傳播等使節目好評如潮。不僅傳播了漢字文化,還為以后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經驗。
參考文獻:
[1] 羅悅,何春耕.《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創作特色分析[J].電影文學,2021(17):124-128.
[2] 李潔.大眾文化背景下紀錄片娛樂化傾向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 李海麗.紀錄片娛樂化初探[J].山東視聽(山東省廣播電視學校學報),2006(1):38-40.
[4] 林茜.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傳播特色分析[J].傳媒,2022(5):64-66.
[5] 楊洪濤.影視創作的“網感”之惑[N].光明日報,2017-02-15(12).
[6] 路春艷,張琳瑜.影感與網感的平衡:“年度精品網絡電影”創作特征分析[J].藝術教育,2019(6):107-109.
[7] 辛安然.高新技術下的中國紀錄片制作觀念的轉變[J].電影評介,2007(21):77-78.
作者簡介:劉航(1999—),男,河南商丘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
孫紅悅(2000—),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研究方
向:廣播電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