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澳婷 劉奕琳
摘要: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的更迭使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轉變。高強度的社會新模式正在敦促人們主動或被動地以最快的速度打破原有慣性去適應,社會生產中的勞動者和生產力都在飛速運轉。人們已處在“鋪天蓋地”的互聯網中,用戶能夠在全天不間斷、無限度地接收到各類信息。平臺收集用戶的瀏覽信息并通過分析數據,制定與用戶喜好、生活相關的專屬內容,在此過程中數據全方位滲透。技術的發展使時代變革提速,人們對技術產生依賴,并且這種技術依賴性隨著技術對生活的滲透越來越強,由此技術帶來的優勢在成為社會發展催化劑的同時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問題。文章分析數據推送技術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意義,同時辯證看待產生的結果,針對數據推送合理性的困境,探討可以改善當下技術不成熟的對策,尋找人與技術高質量共存的可能性。
關鍵詞:數據推送;算法新聞業態;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1 智媒時代背景
智能技術的發展使整個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革。信息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專屬品,互聯網使信息傳收平民化,任何用戶只要擁有信息平臺,就能以最低成本獲取或傳輸社會信息,并且信息平臺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這是如今信息爆炸的主要原因。在智能推送背景下,信息傳播格局和新聞業態都在觸摸各種可能性,這個過程必然衍生各種可控或不可控的變局,符合時代變革的新聞倫理正在重塑。目前最重要的是破除困境,擺脫技術包袱,矯正技術的倫理性服務與輔助功能。
2 數據推送的時代意義
2.1 提高傳播效率
傳統媒體時代主要靠新聞專業人員把控各個流程,而如今的智媒時代,數據參與了新聞從生產到分發的所有過程。新聞業一直以來的理論標準和實踐標準正在發生解構與重塑。海量精確的數據能夠幫助新聞生產者準確快速定位熱點信息和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節約搜尋原始信息資源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在內容加工過程中,數據分析能夠為生產者在創作內容提供靈感。在內容傳播過程中,這種通過技術加工合成的內容能夠準確定位對該內容有需求的用戶,如此不僅能夠提高信息曝光度和瀏覽量,更重要的是能夠減少新聞工作人員尋找傳播渠道、目標用戶的成本,顯著提高新聞生產和傳播效率。在新聞內容生產的所有流程中,人始終是主體,技術只能起輔助作用,因此相關專業人員要深刻掌握技術內涵與規律,時刻警惕技術可能存在的漏洞或問題,規范數據時代新聞行業。
2.2 提高接收效率
智能技術在提高信息傳播方內容生產制作和分發效率的同時,提高了信息接收方的接收效率。傳統媒體時代,獲取所需信息僅限于在報紙、雜志或是網站等信息專門集中處主動搜尋,在搜尋過程中必然會耗費時間和精力,甚至人們對信息內容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智媒時代,由于生產方的高效率,因此用戶能夠輕易獲取所需信息,各類視頻、音頻、社交媒體動態等不同形態的信息內容可供選擇。技術同時壓縮了傳受雙方的信息傳播和獲取成本。5G時代的到來助力AR、VR等技術進步,再次強化了人們對內容的體驗感,提升了信息內容的影響力。
2.3 助推社會變革
數據全方位滲透到受眾的生活中,依據戴維·莫利教授提出的“等待的政治”[1],當下的時代似乎萌生了一種“數據里的政治”,即用戶在網絡世界的數據痕跡能夠反映其在現實世界的社會地位。“萬物皆媒”的大局面使信息流暢化,營造主流輿論氛圍,創建新文明社會,加上數據資源的加持,打破了信息傳播壁壘。各類廣告、營銷等通過精準推送、人工智能等技術選擇目標用戶成功銷售產品,促進了經濟發展。5G強化了智能時代的技術性支撐,帶來21世紀經濟發展的又一春。算法成為新時期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今,事物的細枝末節都會被記錄成數據,任何社會行為都能通過數據進行計算,數據文化以新的姿態進軍新時期文化行列。作為“新能源”的數據,宣告了數據社會的到來。
3 數據推送合理性困境
3.1 受眾需求變質:低俗內容泛濫
互聯網的普遍性和技術的功能性造就了多樣化的媒介形態,降低了信息傳播門檻。文化程度和個人素養的參差加劇了信息內容的質量差。一些平臺無底線、無原則借助技術的力量追求利益最大化,滿足部分用戶的低俗、惡趣味,投其所好,散播低俗內容。大量暴力、色情、反動等敏感信息網頁或內容擴散,使原本健康的信息大環境病態化。調查發現,一些網絡平臺存在傳播不良信息甚至違法違規信息的問題,網信部門依法約談了平臺負責人,責令限期整改,全面清理處置相關違法違規信息和賬號,并對平臺實施處罰。至今仍然存在極端追求利益的平臺被用戶低俗性需求捆綁,一再降低內容質量的把關底線,向用戶推薦劣質信息。
3.2 主流文化受創:價值觀獨異性加劇
技術催生多元化媒體形態,也促使競爭激烈化。利益動機的驅使致使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并以爆炸式的傳播占據主流傳播空間,以一股蠻力沖擊主流文化、社會價值觀,甚至弱化官方信息的權威性,惡化主流信息環境。部分文化程度低、帶有獵奇心理、價值觀扭曲的用戶由于個人的畸形偏好,為平臺提供了畸形數據刻畫導向,由此受眾沉淪在價值迷失的漩渦中,脫離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由于個人數據畫像的獨特性,長期沉溺于數據搭建的“信息繭房”脫離外界的主流文化會削弱社會價值觀的集體性,孤立的價值觀極易引發主流思想崩塌甚至社會解體。絕對理性的冰冷數據無法完全反映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多元化的人文倫理。任何行為都由一套數據公式全權決定,大部分事物以數據來考量會導致數據主義盛行。
3.3 新聞權威邊緣化:威脅新聞真實性
數據推送相關內容的主要依據是用戶喜好,因此只會將與用戶相關的海量碎片化信息以用戶導向拼湊或合成全新的完整內容,新聞內容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實性被忽視[2]。新聞真實性不僅要求所表達的局部具體事實具有真實性,而且要求各個局部事實連接起來的整體事實及事實的發展趨勢都具有絕對的真實性。由于數據不具備人倫新聞專業主義的考量標準,因此僅僅按照既定的規則分析平臺的信息流趨向生成新的數據,再根據原有的用戶數據制定具有數據真實性,而新聞事實真實性不確定,甚至會威脅新聞真實性的“個性化新聞”。此外,由于各類平臺爭奪流量、追逐熱點,因此數據完全聚焦于用戶導向,極易導致推送的內容偏向用戶的某種單一情緒,用戶也會長期陷入一種情緒難以自拔。用戶引導數據推送,數據推送迎合用戶,這種不良循環嚴重影響新聞內容的客觀性。算法推薦的“繭房”屏蔽了用戶個人相關信息以外的其他多元信息,用戶長期處在自己的主觀性信息世界中,脫離了外部信息大環境,坐井觀天式的新聞獲知模式導致他們與總體的新聞真實性脫軌。新聞專業人士的判斷是新聞業經營的關鍵,但隨著算法的發展,算法判斷逐漸威脅到新聞專業人士的客觀專業判斷,擁有了自己的邏輯。算法判斷對新聞判斷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隨著算法應用的普及,其將影響整個新聞系統及新聞的社會期望。此外,利用算法技術捏造虛假新聞、不實新聞,誤導輿論引發社會恐慌或動蕩等技術濫用行為也會嚴重損害新聞的公信力。
4 數據推送對策
4.1 共同參與:提高全民信息素養
大數據的依據歸根結底還是人的行為,數據描繪出來的用戶畫像是現實中人的綜合行為的產物。因此,解決技術帶來的問題,最根本的是要規范人類主體[3]。智媒時代弱化了傳受雙方的邊界,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可以隨主體意愿零成本切換。因此,提高信息素養并不局限于哪一方,信息生產方和接收方的素養都需要得到提高。信息生產方必須具備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政治立場,在新聞工作中堅持自己的職業操守,切忌利欲熏心,將信念拋擲腦后。只有具有正確的意識形態,才能創作出符合主流思想的好內容。在內容生產過程中,要時刻保持敏銳,加大把關力度,熟練操控新技術,并時刻注意技術存在的漏洞,及時反饋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人對技術的馴化。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積極引導輿論,營造健康良好的輿論氛圍。信息接收者要在社會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以便提升收集信息、篩選信息、辨別信息、處理信息等能力,確保自己以理性的情緒吸收和消化內容,切忌偏激的輿論氛圍凌駕于理性之上做出非理性行為,不信謠不傳謠,積極傳遞健康信息,治愈病態的信息環境,致力于打造健康向上的網絡環境。
4.2 聚集主線:強化主流文化宣傳
近年來,算法技術在人類基礎生存活動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對社會活動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深遠,算法已經從單純的技術性產物演變成類主體式社會文化[4]。雖然媒介和技術一直在更迭,但貫穿其中的主體始終是人,并且人文倫理不能發生任何曲折。要在大數據中引入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判斷機制,在源頭杜絕一切沖擊主流文化和價值觀的不良內容。算法雖然是沒有任何意識形態偏倚的技術,但其背后的操縱者則是具有具體政治立場和特定文化背景的某類社會角色,因此,其背后的掌控者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經過法律和道德的允許,本著宣揚主流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去馴化技術,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各類平臺要積極宣傳主流文化、主流思想,新聞專業工作者要熟練運用智能技術,為大眾設置積極健康的文化議題,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引領功能[5],助推整個社會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符合技術發展、與人文倫理相輔相成的數據文化。
4.3 技術智能化:技術解決技術問題
正確操控新的媒介與技術不僅需要人的自身行為和符合社會整體發展主線的意識形態的內部原生力量的約束,還需要技術本身這個外部驅動力來制約和規范。用技術解決技術問題,技術人員建立算法關聯性體系,以保證用戶在接觸某一方面內容之后,更能接觸到正向反映有關該方面價值觀的內容;反之,在用戶接觸消極內容或帶有消極情緒的內容后,后臺能夠及時推送疏解消極內容的信息。將社會規范和價值體系轉化成程序語言嵌入大數據中,劃清數據分析的邊界,致力于打造和人文倫理相一致的數據倫理。同時,完善技術把關機制,從源頭杜絕一切不符合主流文化的、脫離正確價值觀的爛俗內容,讓大數據在原本想用戶所想、推用戶所需的基礎上具備人文倫理考量機制,使智能媒體再次智能化,真正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在算法程序中添加完整性機制,利用算法技術本身破除碎片化新聞片段,增強算法技術的新聞敏感,使其自動聚集與一段局部信息相關聯的所有信息,連成真正完整的信息鏈,拼合成完整事件。此外,利用“5G+AI”模式對數據進行探測分析、審核監管,人工智能與信息采集、審核、剪輯、輸出、分發合理融合[6],技術與專業人員并駕齊驅,打造全新的傳播格局和新聞業態。
4.4 外部保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法律法規應該針對不同平臺不同媒體類型制定不同的規定。要求各大平臺推出用戶能夠自由關閉個性化推薦服務功能,將自主權交給用戶,削弱技術平臺的“霸權”功能。嚴格要求各大平臺積極宣傳主流價值觀,對傳播低俗內容的平臺實施零容忍處置,鼓勵用戶維護自己的權益。未成年人是社會發展的重心,法律要加大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力度,要求技術添加未成年人專屬內容篩選機制,針對不同平臺設定與未成年人相關的不同法規。政府要保證所立法規可實行、易實行,能夠保障公眾的權益。公眾要積極配合政府立法,將法律法規落到實處。同時,每一個用戶都應積極行使自己的監督權,在成為信息資源享用者的同時成為網絡環境的清潔員,積極上報低俗信息,舉報一切不法行為。
5 結語
算法與人類正在消解絕對獨立的二元性,由于社會意識形態與技術的相互滲透,因此算法被賦予了權力意志,技術也自然從客體升級成非傳統意義的主體。技術與人還沒有達到相對成熟穩定的狀態,技術中性并不能決定價值中性,技術引發的問題嚴格來說是人與技術在共存過程中共同引發的問題。技術傳遞出來的文化和價值理念側面反映出技術背后的掌控者的價值建構思路,主體與類主體性質客體的耦合度都需要在不斷研究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找到平衡點。技術如何更理想地服務人類,以及人類如何防止技術異化、不被技術凌駕,都是亟須探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鑫.歷史、語境與通路:當下媒介與傳播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對戴維·莫利教授的訪談[J].國際新聞界,2021,43(11):130-142.
[2] 陳昌鳳.數據主義之于新聞傳播:影響、解構與利用[J].新聞界,2021(11):4-13,31.
[3] 陳衛星.智能傳播的認識論挑戰[J].國際新聞界,2021,43(9):6-24.
[4] 方師師.算法:智能傳播的技術文化演進與思想范式轉型[J].新聞與寫作,2021(9):12-20.
[5] 周良發,韓劍塵.智能算法助力宣傳思想工作精準化[J].人民論壇,2020(34):49-51.
[6] 唐錚,王欣欣. 5G時代新聞業的新形態、新進路和新規制[J].新聞愛好者,2022(2):10-13.
作者簡介:周澳婷(1999—),女,安徽宣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藝與傳媒。
劉奕琳(1980—),女,江蘇鹽城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生態文化傳播、文化產業發展、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