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的現代化與歷史文化保護之間的沖突日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考察廣州永慶坊時指出,“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強調延續歷史文脈、留存城市記憶的必要性。每座城市都蘊藏著獨特的記憶,而這些記憶依賴歷史街區等重要載體。然而,許多承載歷史記憶的傳統建筑或被廢棄,或變得破敗雜亂,這使城市獨特的文脈被割斷,城市的記憶也隨之丟失。城市的“失憶”使人們在承受巨大生活壓力的同時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內心也變得更加迷茫。為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平衡城市現代化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以確保城市的獨特記憶得以記錄、傳承和弘揚。近年來,老商街等歷史街區在保護與更新工作中面臨著建筑風貌受損、功能業態單一、空間功能不足等環境問題,還面臨著城市居民缺乏情感認同、地域認同等問題。文章基于城市記憶理論,挖掘街區記憶的具體表現,在分析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提出記憶再現策略。以梧州市騎樓老商街為例,提出具有針對性的保護與更新策略,并輔以案例研究,以延續老商街區的歷史風貌和文化傳承,為同類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提供參考借鑒,從而更好地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關鍵詞:城市記憶;歷史街區;老商街;保護與更新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7-0-03
0 引言
城市的存在依賴記憶,每個城市都有非常獨特的記憶。城市記憶是當地居民地方認同感的體現和支撐居民追憶過往、延續歷史的要素。老商業街是指保留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和地方特色的區域,以較高的歷史價值和集中了著名的建筑和歷史遺跡而聞名。老商街作為獨特的“場所”,保存了城市發展過程中的歷史信息,是城市特色、風貌、靈魂和魅力的良好載體。然而,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現代化和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之間的沖突在不斷增加。當古老的商業街衰落時,其珍貴的文化價值很容易在城市的發展進程中被忽視或被淹沒,導致記憶和靈魂漸失。因此,“讓城市留下記憶”這一問題急需得到解決。
當前,對歷史街區的保護主要停留在建筑立面修繕、綠化和空間等外在形式上,但這遠遠不足。作為過去、現在和未來人們生活和居住的重要場所,老商街承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記憶。因此,維護集體記憶不僅是保護歷史街區的必要部分,而且對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目前,學界主要關注如何從城市記憶角度探討歷史街區的記憶價值以及如何保護它們,城市記憶與歷史街區的保護和再生之間的關系沒有得到充分考慮。
1 城市記憶與歷史街區
1.1 歷史街區的城市記憶
愛默生說,“城市是靠記憶存在的”[1]。在西方的研究語境中,城市記憶即集體記憶。當談到城市的歷史與發展時,集體記憶無疑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份記憶承載著人們對“家”的感情,是獨特文化的源頭。老商街作為城市中的一個重要場所,不僅見證了城市的興衰和跌宕起伏,還能夠真實反映不同時代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征。
過去,人們往往通過顯性物質實體如博物館的文物、圖片、繪本或者口述的方式去探尋珍貴的集體記憶,與城市的其他載體相比,歷史街區具有變化性和延續性的特征。街區的集體記憶結合了時間、空間和主體的認知,其重要性在于傳達了外在表現形式中所蘊含的內在意義。盡管空間場所可以被重新構建,但空間場所內的集體記憶無法輕易再現,作為聚居區域,歷史街區具有獨特的記憶特征,能夠讓人們把記憶留存在空間場所內,成為物質化的表征。這種物質表征是不同于其他載體存在的重要因素。
1.2 城市記憶在保護與更新中的作用
近年來,城市記憶理論逐漸被引入城市更新實踐中。以城市記憶理論所指導的歷史街區改造更新實踐不斷涌現,但不同城市的發展規劃對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需求各有不同。在保護與更新中,物質遺產、歷史文化等相關載體容易被毀壞,從而造成部分集體記憶缺失。原住居民是形成街區集體記憶的主要群體,這些集體記憶引發的情感共鳴則成為城市記憶產生的基礎。街區物質遺產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受到居民主觀能動性的影響,因此恢復和保存集體記憶對深化街區情感和地方認同具有重要作用,是保護和振興歷史街區的動力,也是創造地方認同的基礎。
集體記憶并不是抽象的,而是通過建筑、記憶場所、口述歷史等物質文化形式表現出來,記錄了街區原有的生活環境。為了使更新成果更具有原真性,這些物質文化可以作為保護與更新的補充參考。因此,通過對歷史文化街區記憶要素的挖掘,具體呈現方式有助于澄清這些要素和保護與更新之間的關系[2],并解決目前保護與更新中存在的問題。
2 歷史街區城市記憶的具體表現
2.1 空間記憶
當談及歷史街區時,空間記憶是指街區的空間肌理和空間格局。在梧州騎樓老商街,由于管理的疏忽和居民保護意識的欠缺,街區內部亂搭亂建的違章建筑密布,破壞了街區原有的空間格局。重塑空間肌理可以保護歷史街區的空間記憶。
2.2 建筑記憶
歷史街區的建筑是城市記憶的核心。當建筑落地于不同城市時,都會受到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屬性的影響,從而塑造出獨特的氣質和文化,并深深扎根于這片土地上,與當地社區形成緊密聯系。梧州騎樓建筑之所以獨具特色,是因為在建筑中設置了水門和沿街柱列上的系船鐵環,這正是一代又一代梧州人與洪水作斗爭的記憶。在歷史街區,建筑作為重要的記憶載體,在保護與更新中應優先考慮保留其獨特的風貌和魅力,同時探索使用更優質的建筑材料和提升建筑功能的方式,以便實現再利用,更好地保護歷史街區的建筑記憶。
2.3 文化記憶
歷史街區集成了城市的人文關懷精神和歷史文脈。如果記憶未被外在媒介所表述或固定,那么它們就是易碎的、不穩定的,會隨著記憶者的消失而消失。然而,物質化的集體記憶可以存在,并留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筑等物質遺存,這便是記憶的實際存留和生命力。家庭記憶只能延續100年左右,但集體記憶的媒介化能夠永久保持。當人們想要重新追溯并體驗歷史街區的文化記憶時,可以現代方式在特定環境中再現歷史。
2.4 生活記憶
特定空間是人們形成生活記憶的重要因素。歷史街區則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場所,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這些元素構成了人們生活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老梧州”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市井文化已經深深烙在梧州人的集體記憶中。1960年最具代表性的是沿街叫賣的和味橄欖、和喉柑子,特殊的叫賣聲深植于人們的記憶中,成為難以磨滅的記憶。因此,“市井味”和“煙火氣”是歷史街區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構成歷史街區生活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城市記憶下的老商街保護與更新
3.1 保護與更新原則
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秉持“修舊如舊”老商街更新改造的核心原則,加強對老商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提煉思路,為類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更新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3.1.1 完整性原則
在保護和更新歷史街區時,應當避免簡單地更改所有建筑風貌。相反,應當清除非法私建的建筑,并維持原有街區格局、當地生活習慣和民族習俗的連續性,以確保歷史街區的整體性和文化內涵的一致性。如果隨意改變歷史街區的風貌,就會給人們的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帶來嚴重傷害,因此必須慎重考慮。
3.1.2 參與性原則
歷史街區是居民共享相同生活方式和民族習俗的生活空間,只有當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歷史街區的保護與更新,并實行自下而上的保護模式,才能釋放歷史街區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應逐步推進街區居民的自主更新,并制訂切實有效的計劃,以滿足街區發展需要。同時,要讓社區居民和民間資本認識到他們在其中的和諧參與是確保歷史街區循序漸進更新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3.1.3 可持續性原則
歷史街區的發展需要采取中庸之道,既不能固執地全盤繼承傳統,又不能將歷史古跡視為殘損或舊物,應該將其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點項目,采取可持續發展策略加以保護與更新。
3.2 保護與更新策略
老商街存在歷史風貌破碎、建筑利用不當、空間功能和交通管理不足等問題。老商街作為當地居民曾經非常重視的部分,現在卻逐漸成為一個被遺忘的“孤島”[3]。這種現象導致城市文脈斷裂和記憶喪失日益嚴重,老商街的保護迫在眉睫。因此,應探討如何建立記憶與空間之間的聯系,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和更新策略。
3.2.1 挖掘歷史記憶,延續街區風貌
通過梳理歷史信息,摸清街區的歷史發展脈絡。延續原有格局,并且重塑景觀和空間布局,使老商街的場地、空間以及違規建筑重新整合為新的景觀節點,形成連貫通暢的空間,喚醒記憶。同時,對街區內老字號進行景觀層面的更新,保留店鋪外貌特征是“老店情結”的展現,柱廊空間則是店鋪與街道空間的紐帶,只有這樣才能在時間演變中延續老店風貌,并滿足市民生活高度融合的基本特質。
為保留街區的原真性,應在現有格局的基礎上采用“修舊如舊,建新如故”的保護方式。為了展現街區故事的人文情懷,可以設置歷史事件、民俗舊事陳列展示區,在這里傳承“老故事”,創造出新的價值和意義。此外,街區濃郁的地方風景不僅可以激發人們的記憶共鳴,還能為街區增添更豐富的景觀特色。
3.2.2 增加多元業態,凸顯地域特色
挖掘歷史老字號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老商街不僅有實體價值空間,也是使老商街重新煥發生機的系統工程。歷史上留存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生活方式,包括傳統老字號也成為街區特色名片之一。恢復部分老字號,能更好地傳承街巷歷史和集體記憶,并凸顯地域文化特色。如梧州騎樓城老商街曾經有許多“老字號”,匯聚了紙包雞、六堡茶、冰泉豆漿、炒田螺、酸牛雜、龜苓膏、老河粉等本地美食文化,可以恢復“老字號”,進一步凸顯梧州“百年商埠,夢幻騎樓;嶺南美食,香飄萬里”的嶺南水都城市意象[4]。
解決老商街區業態低端問題。針對此問題,要建立商業、文化和服務等方面的業態準入清單,并且明確正負面準入標準。采取管控措施有效清理低端業態,騰出空間招商,引進合適的商業、文創和服務類業態。業態的更新可以促進就業類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同時營造符合街區文化價值的氛圍。
3.2.3 著眼文化傳承,再造繁榮市井
老商街作為城市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組成部分,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出濃厚的文化底蘊,涵蓋了傳統技藝、音樂、戲劇等各個方面。老商街不僅是燦爛歷史文化的重要體現和延續,而且代表著城市發展的方向和未來發展的潛力。以梧州騎樓老商街區為例,應該進行分區、分級保護,制訂保護規劃。利用歷史街區的物質文化遺產,結合空間實體展示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人們對曾經的騎樓街區的記憶。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更新過程中,應該以人為本。為有效保護與更新歷史文化,不僅要保護其載體,還須關注傳承者的利益。同時,必須注重街區內文化挖掘和精神傳承,滿足居民的意愿與需求,促進原有文化底蘊和現代生活融合。由于城市發展和周邊交通環境改變,因此出現了銜接城市的交通和街區內交通雙重惡化的趨勢,出行安全受到威脅,成為街區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的交通組織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是增強街道市井氛圍的重要條件。
4 相關案例分析
4.1 上海外灘保護
上海外灘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歷史建筑群之一,也是上海的標志性景觀。在改造中,保留了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筑,并將它們轉變為商業和辦公用地。此外,在外灘河邊新建了許多高檔住宅和寫字樓,這些新建筑物與周邊的歷史建筑相得益彰,營造出獨特的城市景觀。
4.2 成都寬窄巷子更新
成都寬窄巷子是成都市區具有代表性的老街區之一,其更新主要涉及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商業功能的提升。成都通過豐富人文內涵、推廣文化旅游等方式,促進了寬窄巷子的保護與傳承。
5 結語
歷史街區是城市的文化遺產,其保護和更新對留住歷史原貌、延續歷史文脈和弘揚歷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在城市更新中,除了注重物質環境的改善之外,更應關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記憶空間的構建,這應從人們的行為、習慣和情感等方面推進。城市記憶是對城市文脈的繼承和發揚,并延續著城市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全面參與城市記憶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不能僅僅依靠單個人或部分人的努力。同時,要充分了解歷史街區的文化特色和價值,以便更好地保護其集體記憶。最終目標是實現新舊共生,通過提升歷史街區的品質和再現文化內涵來推動歷史街區保護和更新工作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 陳艾斯.城市記憶保護視角下歷史街區“微改造”設計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
[2] 丁偉健,劉峰.集體記憶視角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J].建筑與文化,2022(2):207-210.
[3] 陳子堅,楊睿琪,陳堅.城市記憶再現視角下歷史街區保護與策略研究:以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2(5):197-199.
[4] 趙巧艷.福柯“異托邦”視角下老商街梧州騎樓城空間營造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29(3):46-51,62.
作者簡介:歐金婷(1999—),女,廣西梧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