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慧慧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新時代辦好思政課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屬性。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課的有機融合,必須直面融入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挖掘不足、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教師隊伍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欠缺及學生學習熱情不夠的問題。通過對接思政課整合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師優秀傳統文化素養以及校內外聯動調動學生積極性等手段,打通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堵點”,改進融入成效。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課;有機融合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1],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強調,要“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讓青年大學生認識到自身擔負的文化使命,發揮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創新創造性強的優勢。2019 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建設,系統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可見,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是新時代辦好思政課的必然要求,也是增進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價值意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根植于歷史之中,承載著特定的價值選擇。令其在新的時代煥發生機與光彩,需摒棄其落后的、不良的價值元素,根據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要求進行新的闡釋、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新的價值追求。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既有利于構建符合時代要求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話語體系,又有利于豐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改進思政課教學的邏輯理路,更有利于厚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底氣、骨氣。
1.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現實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2]可見,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也是時代的責任。但是,在信息化洪流的沖擊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尚未被充分理解和認識。尤其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青年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深、掌握不夠、踐行不力。增強青年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認同,需要構建符合當代價值遵循的話語體系,與思政課的融合正是實現優秀傳統文化再闡釋的重要選擇,也必將增強其傳播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重新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提高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意識;另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增強學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擔當。
1.2 高校思政課提升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有力支撐
“只有打動學生,才能引導學生。”[3]要想以思政課打動學生,必須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與學生的認知偏好相銜接,在教學形式上要與學生的思維模式相匹配,在情感互動上要與學生的內心體悟相融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還具有多元的呈現形式。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于思政課教學,有利于延展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歷史邏輯,增強理論說服力,減輕學生理論學習的壓力;有利于發現多元載體創造性地開展思政課教學,在形式上創設更契合學生學習偏好的情境,拉近學生與課程的距離,增強課程的親和力和吸引力;讓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都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
1.3 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4]。然而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和沖突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面臨諸多挑戰和考驗:一是在文化多元互動過程中,一些西方的腐朽思想沖擊著部分學生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二是市場經濟模式下,一些傳統文化的價值被破壞。要想破解文化自信面臨的困境,高校必須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使文化自信的價值取向貫穿教材、融注課堂、內化于學生內心。五千多年未曾中斷的中華文明蘊含強大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堅實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是文化自覺與自信的體現,有利于彰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價值理念和精神品質,有助于引導學生在激烈的文化沖突中明辨是非,堅定立場,守住底線。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挑戰
2.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內容體系有待整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廣泛,在為教學展開提供足量素材的同時,也帶來了如何從浩瀚的資源中精準選取要素以更好地支撐教學內容的難題。面對內容龐雜的優秀傳統文化,選出精準契合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內容并加以設計實屬不易,甚至存在因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理解不足而內容選取不匹配、不契合的問題。在內容的選取上,部分教師將經典語句、歷史故事僵硬地納入思政教學,一方面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解析和挖掘,融入僅停留于形而未落于實;另一方面,未根據時代要求和教學目標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度加工,缺乏與時代的有效銜接,融入徒有其表而未深入其理。此外,不同的思政課程有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育人側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的銜接中,尚未形成針對不同課程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體系架構,使得融入程度不一,難以實現全過程有效協同。
2.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方式方法亟須創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式和載體的多樣性,為創新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帶來了更多可供選擇的方案,但不同形式、不同載體的優秀傳統文化以何種形式融入思政課尚需進一步探索。在課堂教學上,現有的融入方式方法較為單一,仍然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思維,仍是教師課堂講授、學生被動接受。這種方式既無法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又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更難以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在實踐教學中,雖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納入實踐選題,但在具體實踐形式上多以調研和收集資料為主,在實踐成果呈現上多以PPT展示、簡單敘述為主,缺乏啟發性和創新性,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
2.3 思政教師隊伍的融通教學能力尚需提升
思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及運用和轉化能力直接影響融入效果。目前,思政教師隊伍的專業構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為主,從知識構成來看,大部分思政教師更偏重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知識,對系統學習和深入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花費的時間和投入的精力均較為有限。因此,在融入的過程中,思政教師一方面不易精準發現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課內容的契合點,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符合時代要求的再闡釋難度更大,對于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缺乏更多的主動性,更傾向選擇原有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在融入的過程中,無法凸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性,不善于實現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難以讓學生同頻共振,在教學過程中陷于被動。
2.4 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有待喚醒
學生作為思政課的主體,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直接關系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效果。當前一些大學生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所了解,但了解不深、興趣不高,學習的主動性欠缺。
第一,受信息爆炸影響,學生對傳統文化接觸不夠。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學生從網上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越來越繁雜,其更傾向關注自己感興趣或者社會關注度高的內容,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不足,缺乏深入了解和學習的愿望;另一方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電子設備使閱讀便捷化的同時也帶來了知識獲取的碎片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往往是缺乏計劃、被動接受式的“淺閱讀”,僅僅是獲得了信息,思考深度和理解程度都有待提升。
第二,實用主義傾向誘使學生更注重技術技能的學習和培養,忽視人文素養的提升,疏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
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選擇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課的有機融合,必須直面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多方面著手破解。
3.1 對接思政課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整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關鍵要解決好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挖掘、梳理、再闡釋與運用等問題。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挖掘、梳理與再闡釋需秉持一定的原則:一是符合思政課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二是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導向;三是貼合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具體做法上,一是加強頂層設計,組織專家編寫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指導意見;二是聚焦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課內容的契合度,分門別類地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梳理。這既要關注其與每門思政課內容的契合,又要關注其與不同思政課程的銜接,以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雙向互動,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全過程、全方位融入課程教學;三是完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化詮釋的內容,使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要求保持高度一致。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目標是讓兩者各有進益,所以在融入過程中應避免簡單堆砌、誤讀和淺讀,堅持返本與開新同進、守正與創新并舉,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思政教育中煥發生機與活力。
3.2 創新教學方法,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釋途徑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目標能否達成,方式方法的選擇至關重要。所以,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探索,把握教育教學規律,創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一是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雙向互動教學模式的更多呈現形式。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注重運用現代化手段轉換傳統文化元素的呈現形式,運用探究式和互動式教學法啟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性的認識;另一方面,借助承載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教具如非遺作品等開展融入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投入度。二是綜合運用多種新傳播手段,提高融入過程的可視性和可讀性。借助VR展館、視頻、直播連線等方式,加強學生沉浸式體驗感,改善課堂教學效果。三是鼓勵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開展傳統禮儀展示、器樂展演等多種形式的成果展示和匯報,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政課的有機融合。
3.3 提升教師素養,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驅動力
思政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其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直接關系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效果。切實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入思政課的實效,務必采用多種方式提升思政教師傳統文化涵養,培育有扎實文化知識基礎、濃厚文化情懷的高水平思政教師隊伍。一是在思政教師培訓中納入優秀傳統文化專項培訓,提高思政教師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理解力和運用能力。通過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講座、進行示范課展示等,在提升思政教師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的同時,幫助其掌握科學融合的方式方法。二是整合多種資源,為思政教師學習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平臺、提供便利,如通過優化圖書館數據庫、整合各種網絡公開課資源等建立專門學習平臺。三是納入課題選題指南,支持思政教師開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四是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引導思政教師開展融入教學的實踐活動,組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集體備課或者教學競賽等,推動思政教師相互學習、相互交流,提升融合教學能力。
3.4 營造文化氛圍,調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熱情
學生是思政課的主體,改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效果,需要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上下功夫。從營造文化氛圍入手,在內外聯動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一是培育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多種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校園活動,增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在學校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如依托傳統節日組織主題活動、開展國學知識競賽、經典誦讀等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在文化浸潤中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二是推進社會聯動,發掘本地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通過文化體驗活動等領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結合地區獨特的文化元素或文化符號,如常州的青果巷、留青竹刻等,通過建設實踐基地等把地區傳統文化資源利用起來,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厚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增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另一方面能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感,實現從“我要學”到“我想學”的轉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6-12-01 (02).
[3]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光明日報,2016-07-0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