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董翠香
(1.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9;2.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上海 200241)
2020年4月,《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指出:“在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同時,要加強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建設,積極構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模式。”[1]在此背景下,如何讓青少年更好地參與足球運動,提高我國足球整體水平,其關鍵在于實現理想目標與實際成果的銜接,而發展方式則是處于理想目標與實際成果的中間環節,是讓目標變為成果的橋梁和路徑。因此,探究足球傳統特色學校的發展方式既為校園足球發展目標定位,也可為實現體教融合政策提供可操作的路徑。
自校園足球工作啟動以來,教育部、體育總局等行政管理部門,依據國情,積極借鑒國外足球強國的校園足球發展成功的經驗,吸收并內化,推動了我國校園足球的快速發展[2-3]。然而,在學校體育發展的實踐中,國內也有部分學校對校園足球的發展已經進行了幾十年的探索,他們的成功經驗也非常值得借鑒。
為此,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從理論上對足球傳統特色學校發展方式的關鍵要素進行了系統審視;其次,在對案例學校的校園足球實踐探索過程進行系統梳理的基礎上,基于發展方式理論,從4個關鍵要素入手,深入系統地挖掘案例學校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有特征,旨在為我國校園足球發展的實踐探索提供路徑啟示和經驗借鑒,有效地推動體教融合政策的貫徹落實。
發展方式最初是在經濟社會發展改革的相關研究中所提出[4],經濟發展方式是指推動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結合及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發展什么、為誰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5-6]。據此,足球傳統特色學校發展方式是指推動校園足球發展的各種要素投入及其組合的方式,主要包括發展目標、發展主體、發展手段和保障條件4個方面,具體結構見圖1。

圖1 足球傳統特色學校發展方式構成要素結構圖
在足球傳統特色學校發展方式構成要素的邏輯關系中,發展目標的確立具有引領作用,它決定著校園足球發展的方向。發展主體根據這一方向,選擇實現目標的發展手段。同時,為了確保校園足球的發展朝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必須具備必要的保障條件。這4 個要素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關系結構。
通過對與國內校園足球研究相關的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發現研究多集中于校園足球發展宏觀和中觀層面的探討,如毛振明教授團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校園足球頂層設計的文章[7-9];沈建敏等學者對校園足球頂層設計和底層回應的研究[10];王登峰從發展體系、發展機制、發展動力3 個維度梳理了青少年足球發展的成效,并基于現存問題,提出了未來發展策略[11];張碧昊等學者從整體布局、組織領導、基礎保障、發展體系等方面綜合分析了當前我國校園足球試點縣(區)建設的基本現狀,并提出了具體未來發展路徑[12];張輝學者以我國首批校園足球布局城市學校足球發展情況為借鑒,提出了我國校園足球未來發展的注意問題[13];劉海元等學者對當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探討[14],而對校園足球發展微觀層面的個案研究較少。
該文選擇武漢市硚口區新合村小學近半世紀的校園足球發展實踐作為成功案例進行研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50年來為各級國家足球隊輸送近39名隊員,號稱“國腳的搖籃”;第二,2014 年7 月1 日焦點訪談曾對其足球開展情況進行專題報道,并被評為“校園足球先鋒”學校,2015年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第三,筆者在讀博以及撰寫博士論文期間[6],曾到該校進行實地考察并長期跟蹤指導,對新合村小學校園足球發展有深入了解;第四,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校園足球的研究工作?;谝陨?個方面的原因和理由,該文以此為個案對我國足球傳統特色學校發展方式進行實踐探討,旨在為我國校園足球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新合村小學足球運動名揚全國,曾獲眾多榮譽。其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創探索階段(1965—1979 年)。50 年前的課外興趣活動,成為學校足球特色的萌芽。1966年,剛從師范畢業的數學教師楊正斌,從孩子的興趣出發,組建了學校第一支少兒足球隊,取名“山鷹”。1970—1979 年,“山鷹足球隊”從小壯大,從比賽中的墊底、陪練,逐漸發展為硚口區的冠軍球隊,并2次獲得武漢市“萌芽杯”冠軍和“市長杯”冠軍,多次獲得全國及多省聯賽的1~4名。學校足球隊十年磨一劍,終于嶄露頭角。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1980—1999 年)。學校在這階段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質量,堅持傳統項目,培養足球人才”的育人目標。這一時期,學校足球活動舉辦得有聲有色,成績卓越,獲得了眾多榮譽,為學校辦學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1980年學校被授予“全國先進業余文體單位”光榮稱號;1987 年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學校霍英東發展體育基金獎;學校還獲得全國、省、市“先進體育傳統項目學?!薄皟炐憔銟凡俊钡裙鈽s稱號。
第三階段:轉型變革階段(2000—2010 年)。在新世紀的十年中,為適應新時代校園足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學校的足球發展開始進入轉型期,由群體型活動逐漸向科研型轉變,并帶來了辦學理念、育人目標的轉變。足球特色活動由單一的體育運動提升拓展成為足球特色課程開發,足球精神和文化使學校形成了“健康第一”的辦學指導思想,提出了“讀好書、踢好球、做好人”的育人目標。
在這個階段,學校再創佳績,如被評為“全國學校體育衛生科研‘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實驗單位”;《小學足球課程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科研課題獲得湖北省優秀科研課題一等獎,并在全國交流;學校被評為武漢地區首批“亞足聯—中國展望武漢足球項目授權學校”。
第四階段:深化改革階段(2011 年至今)。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國家推行校園足球的大背景下,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進一步深化校園足球工作的改革,在校園足球聯賽建設、校園足球文化建設、足球特色課程建設、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進一步探索。學校將足球育人目標進一步具體化:讀好書,以球促學;踢好球,以球健體;做好人,以球育德。在這一階段,學校同樣取得了輝煌成績,如2015年第二屆“領軍杯”全國青少年足球邀請賽U12 冠軍;2016 武漢市校園足球聯賽總決賽小學乙組冠軍;2017年硚口區中小學校園足球比賽(小學組)冠軍;2016年學校申報了國家“十三五”教育科研規劃課題等。
新合村小學的校園足球經過50 多年的發展,成效突出,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校園足球特色發展方式,具體可將其概括為如圖2所示的結構圖。

圖2 新合村小學校園足球特色發展方式結構
“一中心”主要是指新合村小學校園足球發展價值取向的確立,解決了“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具體描述了所培養足球人才的類別、規格等。新合村小學在學校足球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皩W生為中心是指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保?5]這一文化的核心要義,首先體現在學校足球發展的總體目標上,即學校提出了“讀好書,以球促學;踢好球,以球健體;做好人,以球育德”的育人目標。其次體現在足球特色課程目標上,要求構建尊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課程體系,即學校提出了“人人會踢足球,足球促人人發展”的課程目標。最后,體現在課堂教學上,要求構建尊重學生知情意行發展規律的課堂教學方式,提出了“學會一個足球知識與技能、發展一點體能、經歷一次有意義的心理和社會經歷”的課堂教學目標。
“四主體”解決的是誰來發展學校足球的問題。學校成立了校長、體育教師、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四主體的組織體系,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與職責。
首先,校長是學校足球發展的“指揮官”。校長作為學校全局發展的統領者,尤其重視學校足球特色的發展。50 多年,從老校長韓煒到前任校長王東明再到現任校長候琳,學校領導換了一批又一批,但新合村小學的足球特色卻越擦越亮。
1992 年,韓煒接任學校校長,她強調,足球是學校的特色,學生需要全面發展,國家需要足球,學校孩子們需要有一技之長,足球不能在我手里丟掉。在韓校長的帶領下,學校更新了場地設施,建設了一棟新樓,鋪設了一塊七人制足球場。
傳承是一種信念,堅守是一種品質。2012年,侯琳被任命為新合村小學校長,她說,“足球對我來說,就像是上天給我的第二個孩子,既陌生也莫名的親切?!钡悄昵》陮W校足球發展不景氣時期,面對困境,侯琳校長多次召集行政班子、教練、教師召開研討會,尋找問題所在,探索“治病良方”,開始學校足球發展改革。因此,學校足球的不斷發展離不開歷任校長對學校足球特色辦學理念的不懈堅持及在困境中不斷改革發展的決心。
其次,體育教師是學校足球發展的“參謀長”。作為學校足球發展的軍師,體育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以及心無旁騖投身足球事業的熱情和決心。新合村小學擁有一批專業的教師團隊,學校這些年取得的輝煌成績,離不開他們不懈的堅持與奮斗。
1966 年,新合村小學楊正斌老師和學生一起自發開始了足球興趣活動,1970年正式成立了校足球隊,并命名為“山鷹足球隊”,從此拉開了新合村小學校園足球持續50年的序幕。足球隊建立之初,操場是用建筑垃圾和煤渣填平水塘建成的,地面凸凹不平,兩棵樹干插在地上就是球門。從數學老師楊老師到足球教練楊教練,楊正斌步入了足球天地,漸漸從一個人到同行者眾。
為了進一步弘揚楊老師的足球精神,堅持足球特色項目的發展,以熊四弟為代表的專業教師團隊開始推行足球進課堂的發展方式。在改革的過程中,遇到的關鍵難題是:由于班里運動能力差的學生占多數,所以在訓練中的任務就不可能完全貫徹到課堂教學中。面對困難,體育教師們迎難而上、集思廣益,最終想出了解決的辦法:降低技術難度,簡化比賽規則。這樣做,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足球的興趣,促進了課堂教學內容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通過課堂把好的足球苗子吸收到校隊,形成課堂教學與課余訓練的良性循環。
再次,學生是學校足球發展的“特種兵”。作為校園足球發展的尖兵,其特殊性取決于他們身份的主體性。新合村小學在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始終將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倡導主體間的交往行為,構建以平等對話、理解、交往、合作為特征的實踐關系。例如,為有效解決教學與訓練的矛盾,學校領導和教師、教練、學生達成一致:任課教師和教練要密切配合,學生的學習和踢球要“兩促進兩不誤”。學習習慣不好的隊員,要停訓整改;學習成績降幅很大的隊員,要停訓調整;學習和行規不合格的隊員,要退出足球隊。這種實踐方式,不僅沒有給學生帶來負擔,反而實現了足球和文化課學習的雙贏局面,促進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據武漢市政協調研表明,相比其他學校,新合村小學的“小胖墩”和“近視眼”學生要少,這一切得益于新合村小學校園足球的普及與提高。
最后,家長是學校足球發展的“勤務兵”。家長是影響校園足球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外部因素,他們對校園足球開展價值的認識,對校園足球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家長支持學校開展足球工作的主要障礙是家長擔心孩子因為踢足球而影響升學,針對這一問題,學校積極采取以下措施:(1)讓教練、教師、家長、學生相互溝通,信息互換,共同打造良好的校園足球環境;(2)取得區政府和教育局支持,打通足球隊員的升學通道,并建立學生體育運動意外風險的防控和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消除家長的后顧之憂。一系列措施采取后,學校足球的發展得到了家長廣泛支持與幫助,主要體現在:在學校校園足球發展建設方面,家長定期參加學校召開的家長代表座談會,聽取他們對學校足球發展的諫言;在學校足球課余訓練方面,家長積極支持孩子參加足球課余訓練,甚至將孩子能夠加入學校校隊作為一種榮譽;在校園足球聯賽方面,家長不僅是孩子的忠實球迷和啦啦隊,而且還是學生的心理輔導師。
“二手段”關注的是通過什么措施來發展學校足球。解決的問題是實現學校足球發展目標的途徑是什么?新合村小學主要通過制度和技術兩條手段來推進學校足球的發展。
制度手段是指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體系,確保學校足球發展有章可循。新合村小學在校園足球發展過程中強調“行有規,思無疆”,以完善制度體系為基礎,著力形成良好的管理機制。在課程管理方面,學校制定了《足球校本課程實施綱要》,對有效開展校本足球開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科研管理方面,學校制定了《新合村小學科研規范》,對課題研究的選題、申報、論證,研究的程序與方法等進行明確的規定;在教師獎勵方面,學校設立了多項教學、科研、競賽進步獎,納入教師業績及評先評優考核指標,激發教師參與學校足球發展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技術手段主要是指推進學校足球發展的具體措施,學校主要是通過搭建發展平臺,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運行機制來落實。運行機制是指一定系統所具有的、使系統整體保持正常運行所需要的各種功能的組合,以及構成系統各因素、各環節、各層次之間錯綜復雜制約關系的總稱[16]。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運行機制是確保學校足球系統保持正常運行和發展的重要手段。新合村小學在校園足球推進過程中課內主要是通過構建全面育人的足球課程與教學體系來推進,課外主要通過健全校園足球聯賽機制和培育本土特色的校園足球文化來推進。具體內容詳見圖3。

圖3 新合村小學校園足球發展課內外一體化結構
首先,在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驅動下,學校系統設計足球發展的藍圖,在遵循足球發展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情況下,形成相互關聯,協調配合,共生共長課內外一體化運行機制,促進每一位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其次,課內從教育生態學出發,在目標引領下,學校立足實際,圍繞國家課程校本轉化和足球特色課程開發的主線,構建課程-教學-評價三維體系。在課堂教學方面,聚焦課堂教學改革,創建課堂教學新范式,形成了“四三三”足球課堂教學模式;在評價方面,應用工具,落實“教、學、評”的一致性,最終形成足球課程與教學的新生態,提升足球教育的整體價值。
再次,課外從全面育人出發,關注學生興趣,有效銜接課堂,形成“聯賽+文化”齊發展的課外運行機制,具體做法如下。第一,建立學校足球聯賽體系,精心培養足球后備人才,實現內涵發展。學校建立了非常完備的聯賽體系,以賽代訓,以賽代練,以賽促發展。首先,學校重視以規模擴張和空間拓展為特征的外延發展,建立了“校內(班級、年級)聯賽—校際聯賽—選拔性競賽—出國交流比賽”為一體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其次,學校足球的訓練體系立足于班級,每天進行校隊訓練,周末、節假日聘請高水平教練員對優秀運動員進行訓練,形成“班班有隊伍,人人有技能,天天有活動”的生動局面。最后,學校進一步拓展聯賽內涵,讓球場成為學生的期待。學校開展了“看聯賽、畫足球、品足球、夸明星”等系列活動,讓孩子在享受快樂足球的同時,增長知識,提升情趣,培養足球情結。第二,培育特色學校足球文化,塑造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個體社會化。新合村小學特別重視隱性校園足球文化環境建設,營造了濃厚的校園足球氛圍,陶冶了學生的足球情操,塑造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的內心世界,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如在校園足球精神文化建設方面,學校創辦了“足球榮譽室”,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足球運動發展的榮譽歷程,增強對母校的自豪感,培養孩子的體育精神和勤奮學習、勵志成才的決心。在校園足球物質文化建設方面,學校修建了足球卡通墻,創辦了“小足球天地專欄”,自編了2套大課間足球操。
最后,從控制論出發,關注實施成果與發展目標之間的偏差,聚焦關鍵問題,及時修正與完善,以實現學校足球發展系統的最優化。
“四保障”主要是指為學校足球發展提供保障體系,為“培養所需的人”、為“正確地培養人”保駕護航。解決的問題是確保學校足球發展順利實施的條件是什么?新合村小學積極統籌各方面的資源,構建了“四元協同”的學校足球發展保障體系。
第一,優化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提升資本質量。在物質資本方面,學校采取兩步走的策略。一是加大投資力度,升級現有體育場地設施。近些年來政府和學校投入資金200萬元,將風雨操場和大操場鋪設塑膠和人工草坪,改善了校園環境,為足球特色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二是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足球人才培養模式,將信息技術與足球教學和訓練深度融合,如用數字檢測儀來檢測學生上足球課時的身體變化信息,然后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分析評估,對學生運動量、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評價。
在人力資本方面,學校積極優化隊伍結構,實現角色再創造。采取的具體措施:一是提高教練員訓練費標準,并進行考核,調動他們工作的積極性;二是廣納人才,向社會進行公開招聘,能者居之,優先引進有足協教練員資格證的專業教練;三是注重教練員培訓,學校出資讓教練員外出培訓學習,尤其是鼓勵到足協進行專業學習,獲得執教資格證。
第二,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模式,架起國際化之橋。“引進來”和“走出去”作為對外交流的兩個“輪子”,存在著先后發展的循序規律[17]。在“引進來”方面,首先,學校引進對方先進足球發展理念、足球訓練方法與手段、教材等,并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建立了一套國際一流的足球人才培養體系;其次,聘請對方教師來學校講課,派遣本校教師到對方學校進修。在“走出去”方面,學校定期組織學校老師及學生參觀歐洲足球強國的學校及俱樂部,同當地的足球隊進行友誼賽,彼此分享校園足球發展的經驗,并獲得了雙方的高度認可。目前學校已正式和德國的法蘭克福俱樂部、達姆施達特俱樂部全面合作。
第三,打造特色品牌,加強學校足球文化軟實力的宣傳。文化軟實力是以文化資源為基礎的一種軟實力,這種軟實力不是強制施加的影響,而是受動者主動接受或者是主動分享而產生的一種影響力、吸引力[18]。新合村小學成為全國著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之一,得到國家領導人及社會的各界人士的廣泛認可,得益于其對自身足球文化軟實力的宣傳。多年來,各級媒體對學校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中國教育報》《長江日報》《武漢晚報》《楚天都市報》《楚天金報》《家長報》《現代少年報》、武漢電視臺和省電視臺等地方傳媒爭相報道。反之,這些社會效益也更加堅定了學校堅持校園足球發展與改革的決心。
第四,科研助推,引領教師智慧成長。教師科研水平是衡量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深入推進足球改革的重要保障之一。近年來,為了加快足球教師隊伍的轉型,學校將提升教師隊伍的科研水平作為關鍵突破點之一。為提高教師團隊的研究能力,學校主要采取了兩方面的措施:一是鼓勵他們出去交流與學習,開闊自身的學術視野,如參加各種國內外學術會議;二是定期邀請學術界體育課程與教學、校園足球發展有關專家來學校講學,在與專家面對面的交流與學習中,進一步完善自身的不足。侯琳校長在全校教師工作會議上就曾指出,課堂是校園足球發展的根,科研是校園足球發展的魂。
足球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實現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出成績,欲速則不達。中國校園足球的發展道路絕不能、也無法搬用其他任何國家現有的模式,而必須博采眾長,基于國情,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校園足球創新之路。足球傳統特色學校發展方式闖出了一條符合中國校園足球發展實際的特色之路,從而為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留下了眾多的寶貴經驗,為有效地推動體教融合政策的實施提供可操作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