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胡燕菘(編撰)
1933 年出生在蘇州與無錫之交的梅村(江南第一古鎮),1952 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潛心于美學和文藝學。
全力攻讀辛亥革命以來的中國現代美學著作,準備寫畢業論文《美學初起半世紀》。
1954 年在北大選修蘇聯專家的《文藝學引論》,并遵中文系主任楊晦之囑,完成三萬字結業論文《論文學的人民性——兼論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指導教師為錢學煦教授。此乃第一次學寫論文,當時未曾發表,后收入《胡經之文集》第一卷《文藝美學》散論中(海天出版社2015 年版)。
《關于革命的現實主義與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發表于《文藝報》1958 年第23 期。
《理想與現實在文學中的辯證結合》,發表于《文學評論》1959 年第1 期。
《談談〈野火春風斗古城〉》,該書列入“全國讀書運動輔導叢書”,上海文藝出版社1959年6 月版。
《王愿堅的短篇小說》,發表于《語文學習》1959 年5 月號,后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
《〈七根火柴〉簡析》,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后收入《閱讀和欣賞》,北京出版社1980 年版。
《為何古典作品至今還有藝術魅力》,副博士畢業論文,發表于《北京大學學報》1961 年第6 期。
《文學是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的意識形態》,此文為蔡儀主編《文學概論》一書的第一章,1963 年內已鉛印成冊,在多所高校試用;1979 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公開出版。
《文學——語言的藝術》,發表于《百科知識》1979 年第3 期。
《藝術的民族特色》,發表于《光明日報》1979年12 月19 日。
《中國美學史方法論略談》,在中華全國美學學會成立大會上宣讀,發表于《北京大學學報》1980年第6 期。
《比較文藝學漫說》,《光明日報》1981年2月25日。
《美學與“紅學”》,《光明日報》1981年11月30日。
《枉入紅塵若許年——談〈紅樓夢〉里的頑石故事》,《紅樓夢研究集刊》第6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
《論藝術形象》,發表于《文藝論叢》第12 輯,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 年版;后收入《中國新文藝大系·理論一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年版;又為布洛克、朱立元選入英文版《中國當代美學》一書。
《論藝術掌握──兼論人對世界的審美掌握》,發表于《求是學刊》1981 年第2 期;后收入《馬列文論百題》一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藝術的意境》,發表于《詞刊》1981 年第2—3 期。
《文藝的偉大使命》,發表于《北京大學學報》1982 年第3 期。
《藝術的美》,發表于《舞蹈論叢》1982 年第1 輯。
《文藝美學及其他》,發表于《美學向導》,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后收入鐘敬文、啟功主編的“二十世紀全球文學經典珍藏叢書”中的《二十世紀中國文論經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紅學”與美學》,《紅樓夢研究集刊》第12 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
《學貫中西藝論精(讀〈中國畫論研究〉)》,先發表于《光明日報》,后收入《新華文摘》1984 年第11 期。
《人生體驗筆底流——鄭板橋評傳》,載于《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
主編《文藝美學論叢》第1—3 輯,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1987 年版;撰有《文藝學:對文學藝術的系統研究》《論接受美學》等文。
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 年版,撰《導論:西方文藝理論發展歷程》;教學配套參考書《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三卷,同時出版。
《中西審美體驗論》,和王岳川合撰,發表于《文藝研究》1986 年第5 期。
《論審美體驗》,和王岳川合撰,發表于《北京大學學報》1986 年第8 期。
《當代美學的嬗變》,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所做演講;后收入《胡經之文集》第一卷。
主編《中國現代美學叢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年版,撰《前言》和《后記》。
《藝術美的探求》,和榮偉合撰,發表于《深圳大學學報》1987 年第4 期。
《論審美活動》,發表于《深圳大學學報》1987年第10 期。
《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和張首映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年版;教學配套參考書《西方二十世紀文論選編》四卷,同時出版。
主編《中國古典美學叢編》三卷,中華書局1988 年版,撰《序言》和《后記》。
《作為詩本體的藝術意境》,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1988 年第12 期。
《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版,該書列入“北京大學文藝美學叢書”;后《虛實相生取境美》一節,收入《高中語文讀本·第五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年版。
《藝術本體真實性》,發表于《文藝研究》1989年第5 期。
《精神文化與審美教育》,發表于《深圳大學學報》1989 年第7 期。
《〈文心雕龍〉:文化融合的結晶》,發表于《北京大學學報》1989 年第10 期。
《藝術的審美價值》,1989 年春為文藝學研究生所作的講稿;后收入《胡經之文集》第一卷。
《比較詩學與比較美學》,原為中國文化書院所設“比較美學”一課的論綱;后收入《比較文學與比較美學》,暨南大學出版社1990 年版。
《情系特區筆底真》,發表于《深圳特區報》1990 年12 月10 日。
《流水人生》,發表于《特區文學》1991 年第12 期。
《現代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和王岳川合撰,發表于《深圳大學學報》1992 年第12 期。
《唱晚嶺南應無悔》,發表于《深圳特區報》1993 年10 月3 日。
《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和王岳川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年版;并與王岳川合撰《緒論:文藝學美學方法論透視》。
《自成特色的深圳文化》,發表于《特區理論與實踐》1995 年第10 期。
《走向新世紀的當代文藝學》,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1996 年第6 期。
《走出家門是香港》,發表于《光明日報》1997年10 月15 日。
《世界華文文學的精神魅力——兼論世界華文文學新格局》,發表于《文學評論》1998 年第2 期。
《學術文化應瞻前》,發表于《特區理論與實踐》1998 年第9 期。
《藝術創造為人民——鄧小平文藝理論的美學基石》,和劉楚材合撰,發表于《廣東藝術》1999 年第3 期。
《融合中西鑄新范——我的美學期望》,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1999 年第1 期。
《文藝美學的反思》,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1999 年第4 期。
《藝術:按美的規律創造》,發表于《文藝研究》1999 年第4 期。
《珍重天地自然美》,1999 年為 《人與自然》(海天出版社2003 年版)所作的總序。
《深圳文藝:尋找自己的路》,載于《圈點與追問——深圳文藝評論文選》,花城出版社1999 年版。
《文藝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年第2 版;本書列入“北京大學文藝美學精選叢書”。
《文藝美學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列入錢中文、童慶炳主編的“新時期文藝學建設叢書”。
《超越古典:文藝美學新方向》,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2000 年第1 期。
《美育:為了人的完善》,發表于《文藝理論研究》2000 年第1 期。
《深圳藝術之路》,載于《深圳文藝20 年》,花城出版社2000 年版,同時在《文藝報》刊載。
《走向文化美學》,發表于《學術研究》2001 年第1 期。
《面向當下現實——發展當代文藝學必由之路》,發表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1 年第1 期。
《論藝術創造》,載于《論藝術創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年版。
《人生難得此回搏》,發表于《大地》2001 年第20 期。
《胡經之文叢》,作家出版社2001 年版。
主編《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三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版;撰序言。
《文藝學向何處去》,發表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2 年第4 期。
《中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深圳大學學報》2002 年第12 期。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2 版,上下兩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年版。
《言不盡意:語言的困惑與文學理論的拓展》,和李健合撰,發表于《深圳大學學報》2003 年第5 期。
《煥發新審美精神》,發表于《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3 年第1 期。
《尋求中國古典文藝學、美學范疇研究的新思路》,發表于《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 年第1 期。
《生活審美化,藝術應何為》,發表于《文藝報》2005 年10 月27 日,后收入《胡經之文集》第四卷。
《應感論》,和李健合撰,發表于《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6 年第6 期。
《中國古典文藝學》,和李健合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年版。
《楊晦、周揚與文學理論教材建設——胡經之先生訪談錄》,由李世濤訪談,發表于《云夢學刊》2006 年第5 期。
《生態之美究何在》,載于《人與自然: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美學與文學》,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
《文藝評論求創新》,為“深圳文藝理論批評叢書”所作總序,海天出版社2007 年版。
《建構新世紀中國文藝學的主體性——胡經之教授訪談·三代學者的對話》,由王曉華等訪談,發表于《中文自學指導》2007 年第2 期。
《梁啟超的美學貢獻》,發表于《社會科學戰線》2008 年第7 期。
主編《中國古典美學叢編》,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重寫《序論》。
《美學伴我悟人生》,發表于《美與時代(下半月)》2010 年第2 期。
《周揚北大講美學》,發表于《三周研究》2011年第10 期。
《燕園談藝再論道——周揚在北大談文藝與政治之關系》,發表于《藝術百家》2012 年第6 期。
《中華文明重和美》,載于《世界和諧的通途》,新華出版社2013 年版。
《蔡元培的美育精神》,發表于《藝術百家》2013 年第5 期。
《詩意的裁判與文藝的價值——文藝理論家胡經之訪談》,由熊元義訪談,發表于《文藝報》2013年9 月9 日。
《文藝美學試探路》,由李世濤訪談,載于《中國當代美學口述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版。
《“誰解其中味”——〈紅樓夢〉意蘊再思索》,和陳偉合撰,《藝術百家》2014 年第5 期。
《天地大美而不言》,為《撥動宇宙的琴弦——跨越137 億年的審美之旅》(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年版)所作序。
《胡經之文集》五卷(第一卷《文藝美學》、第二卷《中國古典文藝學》、第三卷《比較文藝學》、第四卷《文化美學》、第五卷《美的追尋》),海天出版社2015 年版。
《文藝美學及文化美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列入朱立元、曾繁仁主編的“當代中國文藝學研究文庫”。
《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3 版,上下兩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印刷已達15 次。
《胡經之自選集》,中山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列入慎海雄主編的“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文庫”。
《美學論說二題》,發表于《中文論壇》2018 年第1 期。
《落目余暉仍從容 最美海上夕陽紅——胡經之先生訪談錄》,由聶遠偉訪談,《長江文藝評論》2018 年第4 期。
應北京大學嚴家炎之邀,撰《難忘恩師引路情》,在北京大學“紀念楊晦120 年誕辰”會上宣讀。
《體驗人生價值美——胡經之美學文選》,由山東文藝出版社出版,列入《中國現代美學大家文庫》,文庫由蔡元培、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蔡儀、蔣孔陽、汝信、李澤厚、劉綱紀、周來祥等人的美學文選構成。
《胡經之畫傳》,由鳳凰出版集團出版。
《意象經營意境生》,發表于《中國文藝評論》2020 年第12 期。
《楊晦的北大歲月》,發表于《傳記文學》2020年4—6 期。
《成如容易卻艱辛——評李子彬〈我在深圳當市長〉》在新書發布會上發言,發表于《文藝報》2020年10 月30 日。
《胡經之傳略》,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收入《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傳略》叢書。
《中華美學再出發》,宣讀于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第九屆全國美學大會開幕式上。
《心物感應美顯呈》,為李健《中國古代感物美學》所作序。此書在2021 年出版,獲《啄木鳥》優秀評論獎。
《美好生活涵精神》,發表于《人民日報》2022年1 月7 日,原題為《中華美學助力創造美好生活》。
《高風亮節錢中文》,為錢中文九十紀念文集而作。
《美學助我創人生》,應《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叢書出版而作。
《親歷美學風云——胡經之九十自述》一書,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現代化創新藝境》,發表于《中國文藝評論》2023 年第3 期。
《且將微云寄清秋》,發表于《書屋》2023 年第2 期。
《與時俱進的新型學者》,為《千古文章一世情——吳俊忠自選集》所作序,此書已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
《探尋美學創新路》,為先生在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等在深圳大學舉辦的“中華美學創新之路”學術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將由《名作欣賞》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