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寫青藏高原,一生就做這一件事
——王宗仁訪談

2023-08-27 06:39:27青海王宗仁北京舒晉瑜
名作欣賞 2023年22期
關鍵詞:創作作文

青海|王宗仁 北京|舒晉瑜

舒晉瑜:您在20 世紀50 年代就陸續有作品發表,諸如發表于1955 年8 月《陜西文藝》上的《陳書記回家》,1956 年發表在《陜西日報》上的《離娘的騾駒誰喂肥?》《兩麻袋玉米棒》《趙大爺》等。能否概括一下那個時期的創作風格?

王宗仁:小小的鄉間娃兒,不懂的事情實在太多。文學是什么,我一點兒也說不上來,但是就喜歡寫作文,心里裝著好些事,不寫出來,手癢癢。天性吧。一篇作文就是一個小故事,記的都是我看到的或聽來的真實事情,鄰家七婆和八娘為爭雞蛋是誰家雞下的鬧翻了臉,五保戶吳華撿來一籠籠牛糞送給了生產隊,飼養員王大伯拿來兒媳婦的奶水喂養生產隊的小駒子,某個公社的年輕干部娶了媳婦忘了娘……全是身邊的日常生活,一人一事。這時我正讀小學四年級,班主任烏安民就喜歡我這樣寫作文,常常會念給全班同學聽。還有,我們村訂有一份《陜西農民報》,我是讀報員,每次郵遞員都把報紙送到我手上。開社員會或大家干活在地頭歇晌時,我就給大家讀報。我最愛讀一些小故事,大家也樂意聽。讀報讓我知道了我們那個只有三百二十來戶人家的小村以外的許多新鮮事情,也啟發我發現了我身邊的不少新鮮事。這些事都是我作文的內容。

給報社寫稿也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的,還是受烏安民老師的影響,從他那里知道了《陜西日報》的地址,開始投稿。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烏老師寫了一篇散文,題目是《算黃算割又叫了》。他的稿子沒登出來,卻是我的小故事見報了。老師并不怪,還表揚我。

在我還不甚懂得文學時,我學會了干農活,扶犁、割麥、趕車,我都可以拿得起。我剛學著寫作,手中的筆就把根扎在了社會的最底層民眾之中,寫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根好比一盞燈,最初的燈,照著我走路。它也會油干光滅,但是村里總會不時地給這燈添油。從它身上生出的根系,后來就變成了我的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

舒晉瑜:小學六年級就發表處女作,那時是否引發轟動?

王宗仁:上小學六年級寫的稿子,1955 年上了初中才發表。那年暑假我在《陜西農民報》中縫看到《陜西文藝》目錄,一個暑假都興奮得寢食不安。開學到了學校,老師、同學幾乎都知道我發表作品了。走到哪里都有人指指點點地議論我。很快,學校教導處的老師就讓我填了一張表,是《陜西文藝》寄來的通訊員登記表。我當時確實不知道通訊員是干什么的,稀里糊涂地填了。那時,沒有老師教我寫稿,甚至可以說,全縣也很難找到一個搞創作的人,我完全是憑著一股天生的熱情寫作。其實我是一個很膽小怕事的農村孩子,走夜路都怕鬼跟在身后,可是就有膽量給當時省里最有影響的文藝刊物投稿,也不知投了多少篇才投中了那么一篇。

還有,在讀初中三年級時,我們班有另外三個同學喜歡寫作文,他們的作文都比我寫得好,于是我們幾個在語文老師王瑞祥的幫助下,成立了一個作文小組,用現在的話說也就是文學社。我們出了幾期墻報,就畢業了。每個作家都有各自的文學史,我的文學史就是從農村的玉米地里和小學初中的教室里開始的。

舒晉瑜:據說您未繼續上高中,是因為作文丟了分。小學就發表作品,卻因作文丟分未能繼續讀書,是否心里有很大的落差?決定參軍是什么原因?

王宗仁:直到今天,我仍然認為我的那篇作文從內容到寫作方法,都有一些特點,它沒按照老師教的套路寫,多了些文學的元素。那次的作文題好像是“記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寫的題目是《大槐樹下的故事》,講述了一個農村青年的故事,他一心一意做好事卻遭到一些人的嘲弄總是入不了團。后來,老師和同學們對我說,你寫的是故事,不是作文。我想不通,為什么故事就不是作文?

為什么作文就一定要按老師設計的“套路”去寫?這個束縛學生想象、限制學生創新的緊箍咒,一直到今天還在校園的課堂上堂而皇之地上演著。有這么一件當時在全國都引起人們關注的關于給一篇作文判分的事:2007 年高考時,一個考生面對《懷想天空》這樣一個題目,寫了一篇后來被人們稱為“有含金量的作文”,可是最先的閱卷老師只給了36分,剛及格;二評的老師給了42 分——這是大多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第三位老師給了39 分,又退回來了;復查階段,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教授發現了這篇《懷想天空》,終于下決心給它54分。這是高分。

我為此寫了一篇隨筆《打開窗戶吹吹風——讀高考作文〈懷想天空〉的懷想》。文章末尾寫道:“隨著時代日新月異地走向人類不斷追求的燦爛明天,各種各樣的創新作文會越來越多地呈現在老師們面前。寫得越來越觸及現實,越來越尖銳,越來越人性化。如果還用幾十年來那種一成不變的陳舊標準去判斷,必然要碰壁。含金量的作文由誰識別?從根本上講,老師們要打開窗戶吹吹風,享受享受外面的熏風味道。只有水漲船高地教學生寫別樣的猶如《懷想天空》那樣的文章,才有資格鑒別出真正有含金量的作文來。”沒有考上高中,對我打擊很大,十分頹喪。人生一時沒有了方向,不知該邁向哪里,很迷茫。還是已經在文學創作上取得的那一點成績給我撐腰,使我覺得待在農村不可能實現文學夢想。就在這時候,部隊來我們縣招兵,我便斷然報告參了軍。這時是1957 年冬天。我后來認為,這個冬天我決定當兵的選擇是對的,雖然我無法斷定我這之后會是什么結果,但我離開了我不愿意生活的那個環境,這個勇氣對一個十八歲的小青年來說,是需要有理想做支撐的。當時雖然是無路可走的一個選擇,但選對了。人生就是這樣,不能虛構未來。關鍵時刻你邁出的一步,也許你并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會有什么最終結果。但是只要你認定了,就腳踏實地向前走去。即使沒有成功,那一個又一個堅實的腳印也是對你付出的美好回報。

從事文學創作是要不斷通過學習來充實自己。我雖然在課堂上的學習停止了,但是閱讀的學習并沒有停止。在高原繁忙緊張的執勤日子里,我讀書并不少。讀書,讀厚了我的人生,這是在課堂上永遠得不到的。

舒晉瑜:能談談在部隊的生活嗎?五十九年的軍旅生活,特別是七年的青藏高原生活,給您人生和寫作帶來怎樣的影響?

王宗仁:越是到后來,我越是珍惜我在青藏高原的那七年生活。用刻骨銘心來描述它也不為過。因為刻骨,所以才心痛;因為心痛,才永生不忘。一個汽車兵,十八歲的小青年,駕駛著一臺“二戰”后從德國淘汰下來的破舊柴油車,連起碼的起動機也沒有,要靠手搖柄來發動車。路況又非常差,氣候也惡劣,可想而知要吃多少苦受多少罪。我只列舉一個例子,就足以想象出我們那時候的付出是多么壯烈:昆侖山下的烈士墓地里掩埋著八百多名我們高原軍人的遺骨,他們全是我們那支部隊在這幾十年里獻出生命的戰友。里面就有和我一起入伍的同鄉戰友。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在奮力掙扎,一是要完成肩負的任務,這是任何時候都必須兌現的。二是尋找適合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說在尋找自己。再艱險,哪怕你不清楚自己明天還能不能活在這個世界上,你也要在這一刻選好自己生存的位置,更何況我們是有理想的人。人生其實就是這么簡單。從根本上講,我們要活好每一天,每一天的每一刻。苦點有什么不好,說不定正因為你吃的苦多,骨頭硬朗了心也瓷實了,以后遇到驚濤駭浪也就像趟小河一樣一步就邁過去了。就這么簡單。高原的七年經歷是我人生的底色,一輩子我都在這個底色上寫作,做人。我的文學夢是在故鄉的黃土地上孕育的,后來是在青藏高原的冰天雪地里點燃的。

舒晉瑜:您的寫作基本上是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吧?這些年寫作的題材和風格有了怎樣的變化?在部隊的生活很苦,是什么支撐您不停地寫下去?

王宗仁:二十來歲的小伙子,開著汽車,每個月都要在世界屋脊上奔馳好幾次,滿身有用不完的勁。寫作也是這樣一股闖山的勁頭,一心想著當作家,寫了好多稿子,哪怕偶爾刊登一篇,伴隨而來的是不可言說的滿心喜悅。有時遇到大雪封山,鏟雪開路不知要付出多少體力,我一邊挖雪開道一邊在心里就衍生出文章的細節,處于亢奮狀態。我甚至慶幸自己能遇到這樣的事,又有可寫的題材了。1959 年我寫了一篇小故事《風雪中的火光》,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了(那時還沒有電視),是新聞聯播之后的《解放軍生活》節目播發的,全國人包括我們那個小村里的人都聽到了,寫信講這件事。這種鼓舞力量在那時是很巨大的!

想找老師沒有老師,只有自己給自己當老師。還是靠自己牢靠。

舒晉瑜:在您創作的六百多萬字的作品中,多數來源于青藏高原一代代軍人。在一次次的采訪和寫作中,您對軍人的理解有什么變化嗎?

王宗仁:對于20 世紀50 年代到1966 年前那一時間段的青藏高原軍人生活,我是很熟悉的,甚至可以說相當熟悉。因為我就是他們當中的一員,這一代軍人經歷的事情,該吃的苦,不該吃的苦,還有該受的罪,我都有親身的體驗。我作品中的人和事都鮮活地存在于我的生活圈,寫他們我可謂信手拈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積累在我心中的這一段高原軍人的生活,沉淀得越深,悟徹得越明晰。現在每每想起那七年的高原汽車兵生活,我就情緒激昂,熱血沸騰。這也是我至今仍不斷地創作那個時期生活的根本原因。

有青藏高原這種獨特的人生經歷,使我和其他地方的人們的生活似乎斷裂,也逐漸成就了我對生活的獨特認識和表達。

離開高原到了北京,我雖然還經常重返高原,但是一次比一次產生了“隔”的陌生感。高原部隊人員的成分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年我這個初中畢業的人就是部隊的知識分子,當了兼職文化教員。后來部隊逐漸變成了只有高中畢業才有資格入伍,軍校畢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20 世紀90 年代中期我為了創作一部反映高原部隊中大學生軍人生活的報告文學《日出昆侖》,采訪了數十名大學生軍人,我努力嘗試想走入他們的內心,但很難。尤其想了解他們的愛情經歷,他們大多數守口如瓶。而我一直有個撼不動的想法,寫高原軍人不寫他們的家庭是不行的。我在寫作這部報告文學時,自己和他們在兩個平行的空間里,他們想的做的總是和我設計的是兩套。我當然明白,我們處的那個高原時代與他們今天所處的高原時代是相連的,但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時代。只有走進去了,找到必然規律,才可以相連。這也是我始終認為作家僅僅靠采訪,特別是走馬觀花的采訪寫作,是不會成功的根本所在。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唯一的辦法是全身心投入,長時間投入生活第一線!

舒晉瑜:《藏羚羊跪拜》因被選入小學課本廣為流傳,后來還有一位作家叫沈石溪的,也寫了《藏羚的故事》,故事記述一群被逼至絕境的斑羚為贏得種群的生存機會,用犧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擺脫困境的壯舉。這個故事卻毀譽參半——在您眼中,什么樣的散文是最好的?

王宗仁:我當初沒有料到這篇小散文會引起這么大的反響,至今轉載它的報刊和選本有四五十家。這個故事——也許可以說是傳說——在我心里儲存了大約年把時間才變成文字的。能不能寫,怎么寫,什么時候寫,我一直在醞釀著。直到有一天,我乘車去拉薩行駛到藏北一個小山坡下小憩,司機小馬告訴我,此處就是那只藏羚羊跪拜的地方,我才有了按捺不住的寫作欲望,到兵站后一氣呵成。文中寫到藏羚羊被獵人槍殺后眼里涌出的那兩行淚,是我想象出來的,我不可能看到,但我斷定必然會這樣。直到今天,我每每講起寫這篇散文時,總會強調這兩行眼淚,我自己也不由得要流淚。散文寫作,僅真實還不夠,還得有真情。真情是作者對真實的升華,是連著肋骨的感情,是從聯想中自然而然抒發的感情。

舒晉瑜:有人說十八歲之前的經驗足夠一生的寫作資源。但是您離開青藏高原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幾乎每年都要從北京去一次青藏高原,是創作需要還是心系高原?這種緊密的聯系,對您創作有怎樣的影響?

王宗仁:對我,十八歲不行。不要說夠一生的寫作資源,十八歲那年我才剛開始步入真正人生的門檻,青藏高原的第一個臺階日月山。真正使我有了一生寫作資源的是在青藏高原的七年生活。可以說那七年我把這一生的苦都吃了,足夠我一生品嘗。但是光吃苦不行,還得從苦中跳出來,找樂,苦才能變甜,先苦后甜。否則,吃的苦越多,成了苦海,會把你淹死在苦海里。甜,就是要有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跳出苦海的力量。支撐我跳出苦海的力量就是文學創作。

我每次上青藏高原,一成不變的行程是到昆侖山下的烈士陵園去祭奠,看望掩埋在這里的八百多名高原官兵,他們都是在和平年代為保衛邊疆而獻身的英雄。我要特別在曾經和我一同戰斗過的戰友、鄉友的墓前說一段祝愿他們的英靈在另一個世界安詳、美好的話。

舒晉瑜:軍旅文學中,對女性的書寫總是特別引人注目。在您的作品中,如《唐古拉山和一個女人》《嫂鏡》《女兵墓》和《昆侖山離長江源頭有多遠》等關注了高原女性內心的從容和淡定,能談談您是如何理解女性的嗎?

王宗仁:我仍然要用被人們心悅誠服地稱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將軍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青藏高原離開了女人,是拴不住男人的心的!”當時1954 年,青藏公路一修通,許多工人紛紛要求回老家,不讓回去有的就開小差。他們的理由是:回家結婚或妻子等著他要抱小孩,還有父母要兒去孝順。于是將軍提出共產黨員帶頭把老婆帶上高原,在昆侖山下的格爾木安家。慕將軍的話或者說他的生命中跳動著、溢滿著愛情的音符、人性的力量。幾十年了,我每上一次高原,站在將軍曾經工作過的甚至連今天的平房也不如的“將軍樓”前,想起他的話,猛然回頭一望怦然心動。我對高原女軍人、軍人的妻子以及來到高原軍營的女性的尊敬和熱愛,是發自內心的。這個男子漢王國里太需要她們來增色添彩了。前幾年,我從電視上看到軍隊歌手白雪攀上唐古拉山兵站演出,十幾個官兵列隊歡迎她。突然一個戰士對她說:白雪姐姐,我能不能擁抱一下您?白雪毫不猶豫地和這個戰士相擁。接著列隊的每一個戰士都上來和白雪擁抱。我感動了,心里對自己說:白雪了不起!

舒晉瑜: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中國圖書獎以及總后勤部第一屆軍事文學獎的長篇報告文學《歷史,在北平拐彎》,以及曾榮獲中國報告文學獎的《周冠五與首鋼》等作品,在報告文學界影響很大。評論家陳荒煤曾評價《周冠五與首鋼》是一部“真正寫工業改革的書”。能談談您創作報告文學的體會嗎?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王宗仁:創作《周冠五與首鋼》,我有話要說。這是我自己找到首鋼門上,用兩年多時間創作的一部報告文學。沒有任何人或報刊、出版社的指派和啟示。當我從民間的口口相傳中得知,首鋼實行改革十年,工人的住房、工資等福利有了比任何一家企業都明顯的提高后,帶著部隊的介紹信住到首鋼。前后兩年多的時間,我采訪了二百余人,跑遍了首鋼角角落落,創作出了這本反映首鋼十年改革艱難歷程的書。此書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首鋼沒花一分出版費。

舒晉瑜:如果請您回顧自己的文學創作,您愿意分為幾個階段?能否談談不同階段的創作特點?

王宗仁:數十年來,除了小說,我是散文、詩歌、報告文學都寫,很難說得清我喜歡哪一種文體。有心的讀者大概看得出我的散文、報告文學里總是流露著詩歌的影子,特別是在散文創作中,我一直追求用詩意的語言寫作,努力創造一種詩的意境。從骨子里講,我是個詩人,或者說我愿意做一個詩人。我先后出版了五本散文詩集,中國文史出版的那本《雪山壺中煮》幾乎把我各個時期創作的散文詩都選進去了,我偏愛它。讀者忽視我的散文詩,是因為我的散文寫得多。

如果一定要把我的創作分階段的話,我愿意大致劃分成這樣三個時期:20 世紀70 年代前,我是胡子眉毛一起抓,逮住什么寫什么,而且寫得還不少。進入20 世紀80 年代后,一度主要寫散文詩。當時我在柯蘭老師主持的中國散文詩學會兼職工作了幾年,和紀鵬、李林棟、李克寒、晨梅一起協助柯蘭老師辦《散文詩報》,組織散文詩創作活動;20 世紀8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精力充沛的傅溪鵬創辦了《中國報告文學》雜志,又在張鍥的領導下成立了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我受影響,創作了一批報告文學,《青藏風景線系列報告文學》《歷史在北平拐彎》《槍響盧溝橋》都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90 年代中期以后,我就集中精力寫散文了,難忘的是在《解放軍文藝》編輯王瑛的啟發和鼓勵下,我敞開思想,放開手腳,創作了一批上萬字或數萬字的長散文。這些散文對我過去數十年積累的青藏軍營生活里那些不敢碰或不知道如何觸碰的題材,有了新的認識,本質的認識便寫出來了,比如《情斷無人區》《五道梁落雪五道梁天晴》《唐古拉山和一個女人》以及后來寫的《達賴出逃》等。創作這批散文的實踐使我體會到,我們常常遇到的一些不敢寫的題材,往往并不是題材本身存在禁區,而是作家對生活缺乏本質的認知。足見作者加強學習,儲備自己的思想能量有多么重要!

舒晉瑜:和當下很多蒼白的軍旅文學比,您的作品是感人肺腑的。您是如何評價當代軍旅文學的?

王宗仁:我始終不變的看法是,二十多年,我們的軍事文學創作,特別是現實題材的軍事文學創作,不是一般的,而是遠遠滯后于軍隊實踐的。我們部隊的現狀已經與時俱進地發生了堪稱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改革的必然結果。這支軍隊已經完成了由機械化時代到信息化時代的巨躍。部隊官兵的成分,受教育的程度,接受觀念、新思想的能力和速度,發生了革命性的巨變。可是,我們還沒有看到哪一位作家創作出了與這個現狀相匹配的作品。

舒晉瑜: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的《藏地兵書》不僅有青藏高原的軍營生活,也有故鄉扶風的影子,被評價為“一部比小說更精彩的反映解放軍將士在西藏戰斗生活的情感大散文”。這個作品是在什么情況下獲得的魯獎?您當時的獲獎感言還記得嗎?

王宗仁:作品獲獎是很幸福的事。但我從來不把注意力放在怎么獲獎,倒是組織和報刊、出版社的同志常常把我的作品送去參加這個評獎那個評獎。《藏地兵書》的獲獎也是這樣。這本書獲獎的名單公布后,幾乎天天和我聯系的周明說:“你真能保密,我們都不知道你參加評獎!”我至今完整無缺地保存著在紹興領獎時,我手寫的很零亂的在頒獎會上的發言。原文:

此時此刻,當我站在魯迅故鄉這個領獎臺上時,并不是我一個人,我覺得我的身后有那么多的高原戰友在關注著我,關注著魯迅。特別是長眠在昆侖烈士陵園里那八百多名戰友也仿佛死而復生地來到了我的身邊。與其說是我的作品感動了讀者和評委,不如說是青藏線官兵們的奉獻和精神打動了他們。我已經無怨無悔地把我的生命和他們的精神融會在一起了,和高原融會在一起了。每次我走在高原上,就會自覺和不自覺地覺得自己也成了高原的一部分。我是從昆侖山來的,我還要回到昆侖山去的。我的筆是蘸著那八百多名烈士鮮血在寫作,我要通過我的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的故事。長眠的八百多名戰友永遠是十八歲、二十歲、三十歲。他們沒有死,我們的生命才蓬勃,我們才活得永遠年輕,真實!

舒晉瑜:在您創作的題材中,有故鄉和青藏高原兩大題材,您的《雪山無雪》《昆侖山離長江源頭有多遠》《遠山的雪路》等,都寫到故鄉的鄉親,寫到對故鄉的思念。至今您還保留著一些鄉音。能再談談故鄉對您的影響嗎?

王宗仁:嚴格意義上講,我是從故鄉八百里秦川的玉米地里走出來的作家。只是后來我的人生經歷主要是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度過的,人們總認為那里才是我的故鄉,我也常常稱高原是我的第二故鄉。這么說來,我是個兩棲人了,沒錯!應該承認,我把文學創作的注意力放在寫青藏高原的這數十年間,對故鄉的關注少了。只是每次提到我的處女作時,感情又千絲萬縷地回到故鄉的玉米地,而且心頭會涌上五味雜陳的思鄉之情。年紀大了,不可能寫故鄉的許多應該寫的故事了,但是我會不斷寫一些那些烙入我心肺肋骨里的人和事,而且已經開始寫了。

不忘初心。我的初心就在故鄉的玉米地,就在我鋤玉米地里雜草的那把鋤頭刃上!

舒晉瑜:您手頭正寫的有哪些作品?還有怎樣的創作計劃?

王宗仁:不打算寫長篇作品了,而且放棄了原來寫長篇的打算。主要還是本人駕馭能力顯得不足,寫這樣的報告文學,如果缺乏細節上的真實,就只剩下空殼了。我不想放棄這個我認定的報告文學寫作的基本原則。

舒晉瑜:請您概括一下,您認為自己的作品有何獨特的價值?

王宗仁:任何一個有作為并為讀者(我說的是讀者,不是文學界)認可的作家,他們毫無例外都是以其絕無僅有的存在意義,矗立在文學史上的。也許并不是文學之巔,但是他的存在總是“這一個”。僅僅是題材寫什么,達不到這樣的結果,頂重要是怎樣寫,有了獨特的題材,又具備了獨到的表達方式,把審美意識浸潤到整個創作過程,你在讀者中就有了立足之地。

我努力這樣做,也許達不到多么高的高度,但會不斷往“高峰”攀去。寫青藏高原,一生就做這一件事,連泥帶土地寫,要做挖土機,不做鏟土機。不緊張,不慌張,隨意而為。筆下的人和事,既寫來路,又寫去向。

猜你喜歡
創作作文
創作之星
創作(2020年3期)2020-06-28 05:52:44
《如詩如畫》創作談
《一墻之隔》創作談
紅批有聲作文
紅批有聲作文
紅批有聲作文
紅批有聲作文
紅批作文
紅批作文
創作隨筆
文藝論壇(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在线看片|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欧美伦理一区| 国产欧美在线|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女人在线|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国产区网址| 91小视频在线|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狠狠色丁香婷婷|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久久综合色天堂av|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伊人福利视频| 美女被操91视频| 91九色国产porny| 91日本在线观看亚洲精品| 国产黄色视频综合| 色久综合在线| 99在线视频精品|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综合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国产小视频免费| 综合色88| 亚洲精品第五页|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日韩AV手机在线观看蜜芽|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干|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30p|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午夜不卡福利| 成人亚洲国产|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五月|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福利在线看|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99er精品视频|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亚洲αv毛片|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毛片|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