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第三中學 郭育賢
微視頻技術的本質是依托現代化的媒體設備,將教學資源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現出來,弱化教學內容的繁瑣性,使其更加精簡,進一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教學內容,對學生信息技術基本知識以及計算機的基本操作能力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為初中生信息素養及科學核心素養的養成提供幫助。
在現階段信息化建設全面落實的大背景下,將微視頻技術應用于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微視頻技術的靈活性和趣味性等特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優化初中信息教學技術的最終成效。然而,在實踐層面上微視頻技術的應用仍存在著一定的困境,使其在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中未能發揮出應用的價值。因此,應該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視頻技術的應用價值和途徑展開充分的探究,以期為初中信息技術的高質量教學提供幫助。
微視頻技術是傳統視頻技術的衍生物,在保留傳統視頻技術特點的基礎上,還有高效、精準的優勢,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興趣,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微視頻技術的制作和應用與傳統多媒體視頻相比更加便捷高效。多數微視頻的內容時長維持在5分鐘以內,最長的微視頻也不會超過20 分鐘,這就在很大限度上避免了教師錄制微視頻的限制,同時也使得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觀看學習,與當前人們的快節奏生活相契合。
二是在微視頻技術的支持下,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更加多元,借助圖片、聲音、動畫以及文字等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給學生帶來多樣化的感官刺激,輕而易舉地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教學中,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下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抽象性和枯燥性現象,以更加立體的表現方式充分滿足了學生對課堂教學趣味性的需求,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微視頻技術是信息時代的產物,自身有著強大的信息共享性。將其應用在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和學生打破時間和空間上的界限,獲取更多的教學資源并實現師生間的順暢溝通。一方面,在微視頻技術的支持下,學生可以在課下獲取到簡短且更為精練的教學資源。學生既可以通過文字獲取具體的知識點,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更為直觀地了解信息技術實際的應用要點。在這種教學資源的幫助下,學生課下的自主學習得到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可以更為輕松地實現課上教學內容的深化。
另一方面,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升級弱化了微視頻錄制的難度,使得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無需投入較多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制作出合格的短視頻。如此一來,學生在微視頻技術的幫助下利用智能手機輕松地錄制自己需要的短視頻,以此完成自己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分享。這種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分享,強化了學生的主體身份,讓其以信息制作者的身份參與到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消除了傳統課堂空間對學生信息技術學習和強化練習的限制。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初中生在專注力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所以難以長時間的將注意力保持在同一事物上。而微視頻技術碎片化的特性,有效地縮短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專注性時長,降低了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上的難度。一方面,課堂教學前的預習性微課視頻,可以幫助學生充分了解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同時,由于微視頻自身的碎片化特性,也使教學視頻內容實現了碎片化,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也更加集中。學生可以輕易地尋找到教材中某一具體的重難點內容,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與教師一同克服其中的難點內容,真正降低了學生面對較為抽象的信息技術知識點時的難度。
另一方面,課堂之后的微課內容則主要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和疑難問題。學生可以在微視頻技術的幫助下實現課堂內容的無限次復習,在重復性練習中加深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并與教師一同挖掘自身在信息技術學習中的薄弱之處,將其作為方向指引開展針對性的強化練習,最終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逐步強化,從根本上減少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面對的困難,提升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最終成效。
微視頻內容的制作對最終的教學應用成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應該提升自身制作微課視頻的能力,并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微課的錄制過程中,加強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性,進一步提升微視頻技術的應用效果。
一方面,教師應該提升自身應用微視頻技術的專業水平,提高視頻內容的制作品質。首先,教師應該做好線上教學資源的選取和借鑒。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師提供了強大的教學資源支持,教師應該學會合理應用線上的教學資源,充分借鑒其他優秀教師的教學經驗,學習高級教師的教學技巧,不斷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提升自己所制作的微視頻內容的質量。其次,教師應該把握好借鑒的程度,轉變借鑒就是照搬的思維誤區。教師在挑選線上的教學資源時,應該從班級的實際情況出發,選取適合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教學資源。同時,還應該對所選取的教學資源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不能以一味地追求高質量的教學資源而生搬硬套,使微視頻的內容與實際的教學需求相脫離。最后,教師應該發揮微視頻內容的簡短性特點,合理控制視頻時長。相關的科學研究表明,初中生最佳的注意時間為10 分鐘,因此,教師也應該盡可能地將微視頻的內容時長控制在10 分鐘以內,以資源包50M為基準做好微視頻內容簡短性的控制,在保證教學效果的同時盡可能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
另一方面,教師在應用微視頻技術時應該注意強化學生的主體身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更為合適的視頻內容,并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微課的錄制過程中,雙向提升微視頻技術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首先,微視頻技術的應用應該以學生的實際感受為依據,做好實踐和理論的有效融合。初中信息技術作為一門自身帶有很強的實操性的學科,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微視頻內容時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籌兼顧,要在微視頻技術的幫助下真正實現學生信息操作技術知識的“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將微視頻內容重點放在學生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強化上,盡可能地減少知識點的重復講解,借助動畫等更為直觀的呈現方式起到加深學生記憶的效果。其次,教師還應該鼓勵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錄制具有個人特點的微視頻,將身份由視頻內容的接收者轉換為制作者,在拓展自身對信息技術學習思路的同時提升上機技能。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本單元的授課重點開展微視頻競賽,結合單元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設定競賽主題,要求學生在線上云教育平臺中上傳自己的微視頻,交由教師和學生進行評比并給予一定的獎勵,以此來激發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繁雜,不同單元的學習難度并不相同,加之同一班級內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認知能力上的差異性,借助微視頻技術開展分層式教學,根據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接受新知識的能力錄制難易程度有所不同的微課視頻,并分配難度不同的學習任務,盡可能增強信息技術教學的針對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擁有符合自身實際能力的學習任務,避免過難或過于簡單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來消極影響。
一方面,教師應該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進行全面細致地梳理,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難度并明確其中的重難點內容。在此基礎上,再依據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基礎知識掌握程度將學生劃分為A、B、C等不同的層次。其中,A級學生的認知能力較強,對于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較好,在學習方法上有著一定的科學性;B級學生認知思維能力中下,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掌握上一般,在多數信息技術的學習環節中能夠做到自主學習;C 級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中的認知水平較低,對于相關操作要點的接受能力存在著一定的困難,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較難主動、自覺地學習。例如,在《數據統計與處理》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函數中各種公式的應用劃分為簡單、一般、難三個等級,以知識點為劃分錄制微視頻。其中,A級的學生可以將不同等級的視頻同時解鎖,自主選擇學習的先后順序,并最后進行統一的課時檢測;B級的同學對于簡單和一般的知識點可以自主選擇學習的順序,并在通過檢測后繼續學習重難點的內容;C級的學生則應該先觀看簡單的知識點,通過小檢測后才能解鎖下一難度的微視頻。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把握好不同層次教學內容和任務的難度,應該確保學習內容的難度稍稍高于學生的實際能力,確保學生不會由于教學內容過于簡單而滿足現狀,也不會由于學習任務難度過大而產生畏難情緒,產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抵觸心理。教師應該及時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考察,實時掌握學生學習能力的動態變化,并以此為依據對相應教學內容的難度做出調整,讓學生在掌握某一層次的教學難點后可以順利銜接更高層的教學內容,通過賦予學習任務適當的挑戰性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給予學生一定的成就感,以此來增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欲望和興趣。
微視頻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應該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均能發揮作用,貫穿于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鞏固全過程。
1.課前預習環節的應用。
在課前預習的環節,教師應該合理應用微視頻技術,為后續課堂上的重難點內容教學打好基礎。在實踐中,教師應該針對教材中較為抽象的內容制作預習微視頻,結合課時內容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為后續學習內容的轉化提供幫助,幫助學生獲取良好的基礎知識儲備。同時,針對初中生自制力較差、認知能力有待提高的情況,教師還可以設置相應的預習作業,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提供本節課的教學規劃,幫助同學厘清本課時的重難點內容,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提供幫助。
例如,在《圖像數據》一課教學時,為了著重培養學生獲取和管理照片的能力,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設定了解照片在信息傳遞間的作用、熟練掌握圖片的獲取途徑、明確圖片的格式和類型、學會使用PS 對照片進行剪裁、格式轉化等操作任務。在制作預習微視頻時,教師應該選取風景、人物等不同的照片類型,并將其融入預習學案中,讓學生在觀看過預習微視頻后嘗試對這些圖片進行編輯和轉化,以此來發現實際操作中的難點,為后續的課堂學習提供方向上的指引。
2.課堂教學環節的應用。
在課堂教學的環節,教師應該合理應用微視頻技術為學生創建一個多元化的教學情境,實現真實情境與教學情境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知識學習體驗氛圍。在實踐中,教師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在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上融入生活中美的元素,為學生創建一個預設的教學情境并拋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導學問題,使得學生可以將追尋答案的好奇心轉化為課堂學習的動力,以更加飽滿的情緒進入課堂教學環節。
例如,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組成”章節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前期為學生播放動畫微視頻,創設“拇指公主勇闖機箱世界”的情境,帶領學生借助動畫主人公的身份進入機箱內部的世界中,并以第一視角觀察機箱內主機、內存、硬盤等組成部分,通過這種方式彌補機箱實體拆解不方便、觀看不直觀的短板,讓學生在微視頻技術的幫助下多角度了解電腦機箱的內部組成情況,使學生對計算機的構造和組成形成深層次的認知。
3.課后復習環節的應用。
在課后復習環節,教師同樣可以應用微視頻技術來深化學生的學習成效,依托課后鞏固類的微視頻,讓學生能針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展開反思和復習,并通過課后作業的形式提升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課后作業之前設置簡短的微課內容,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帶領同學們對課堂上的重難點知識做出復習,并進一步了解信息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形成具有很強系統性的信息技術復習框架;另一方面,初中信息技術的教學追求理論與實踐的有效融合,需要培養學生們的動手實操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在微視頻技術的幫助下,依托課后設計作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可以在每一單元或階段性內容講解之后設置一套總結性的綜合實踐作業,制作具有引導性的微視頻幫助學生回憶本階段的教學內容,并進行簡單地演示。教師在此基礎上設定相關的作業主題,要求學生根據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進行操作演練,并錄制成微視頻上傳至云教育平臺,由教師依據完成情況給予評分和講解。
例如,在“Python”章節教學時,學生應該能初步形成一個圖形化界面設計的基本思路,了解tkinter 模塊并可以熟練運用相關的組件功能方法編寫簡單的程序。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上述的內容布置階段性的綜合測試,要求學生編寫出可以計算出圓周長和圓面積的程序,讓學生根據圓形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設計合適的算法,并在流程圖表示之后填空代碼,最終對運行結果進行觀察。通過這種綜合性的課后習題演練來檢測學生在分析要求、算法設計和代碼編寫等方面的實操能力,進一步優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效。
綜上所述,將微視頻技術應用在初中信息教學技術的教學中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消除時間和空間給教學帶來的限制,并促使教學的內容更加符合學生在初中階段的認知規律,降低學習的難度。因此,教師應該從制作品質、分層教學、全過程性輔助等不同的方面創新微視頻技術在初中信息教學中的應用途徑,推動微視頻技術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