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瑩瑩
語文要素就是語文素養發展的目標要素。它在統編教材中以點帶面、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地有序分布在各單元中。伴隨著統編教材的全面使用,語文要素這一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對于語文要素的落實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因而,教師應當緊扣語文要素,用好統編教材,提升初中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教材的執行主編陳先云,解釋了語文要素的內涵,即語文素養發展的目標要素,比如學生應掌握的語文基礎知識、應形成的語文學習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及學習習慣等。教材各單元導語部分簡明扼要地指出了語文要素,點明了單元教學的重要目標。顯然,語文要素無非就是“學什么”與“怎么學”兩個重點內容。從教材的呈現方式來看,單元導語直接點明了語文要素,課文學習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媒介,課后習題直擊語文要素,寫作是遷移與運用語文要素的重要環節,以此形成了緊密結合的單元整體架構。因此,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也要以知識、能力、方法、習慣為落實語文要素的目標。
(1)朗讀背誦是語文學習的重要途徑
《春》課后習題五要求“朗讀并背誦全文。找出你喜歡的段落,標出語句中的重音和停連,在小組里朗讀,互相評價”。從題目分析,學生應當掌握朗讀與背誦的方法,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朗讀和背誦,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準確把握主旨。而且,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正處于博覽強記的重要階段,所以,多讀多背于他們而言十分有利。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筆者也十分重視朗讀與背誦這一環節,對學生的朗讀和背誦做出了明確要求。這些要求不僅有利于推動課文教學,而且也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
(2)注重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經驗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積累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與基本經驗,這樣才能形成語文知識的汪洋大海。閱讀本就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只有不斷的積累,才能更好地理解,進而把語文學好。學生在閑暇時可以讀一本好書,豐富知識儲備,陶冶自身情操。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認為優美的語句抄寫下來,并時不時拿出來品讀鉆研,逐漸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具體的教學中,筆者也要求學生利用課堂教學及朗讀的時間,盡可能地多做積累。比如,課文中的字音字形、成語、優美語句、行文思路、文體特色、語言風格等內容,都是學生積累的重要資源。
(1)閱讀能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和技巧,提升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更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也十分重視這一點。比如,在正式上課前,要求學生們提前做好功課,以掃清閱讀障礙、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和思路。在課堂中,讓學生以個人思考或小組合作的形式剖析課文重點段落,解讀寫作手法。除此之外,在課外的閱讀訓練中,筆者會依據文體布置閱讀任務。比如,在小說閱讀時,指導學生關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而在說明文的閱讀中,讓學生了解并把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及說明語言的特點。久而久之,學生便擁有了清晰的文體意識,閱讀起來也就有法可依。
(2)寫作能力
閱讀是語文要素輸入的過程,寫作則是語文要素輸出的過程。教材各單元都有對應的寫作教學板塊,這是遷移和運用語文要素的重要載體。例如,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寫作主題為“發揮聯想和想象”,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正是“聯想與想象”。寫作包含了兩個環節,其一是寫作指導,讓學生了解聯想與想象的理論知識,并注意聯想要自然恰當、合情合理、有新意;其二是在上述基礎上進行情景式寫作實踐。本單元提供了三個語言環境,分別是“故事接龍”“續寫《皇帝的新裝》”“想象作文《十年后的我》”,三個寫作實踐循序漸進,聯想與想象程度也是螺旋上升。
統編教材中有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其中,教讀課文應當由教師組織完整的教學流程,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法,完成閱讀教學任務,關鍵是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與此同時,這也要求教師將語文要素滲透在單篇課文教學中。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為“體會語言之美,品味精彩語句”。而絕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模糊了語文要素的概念,在《春》的教學過程中只是簡單提問,帶領學生最后總結出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和春雨圖。對于學生是否提升了情感體驗、是否培養了審美情趣、是否鍛煉了寫作能力等,教師則沒有加以重視。以灌溉知識為目的的閱讀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最終歸宿。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則圍繞本單元的兩個語文要素設計教學環節,明確課堂教學思路:首先讓學生找到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閱讀品味,再通過適當指導及學生互評,讓他們讀出語氣、情感和味道,在此基礎上品味語言之美。比如通過調換語序與換字體會“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與“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密密地斜織著”與“密密地下著”等語句的表達效果,讓學生在鑒賞與品評中感受朱自清高超的語言表達藝術。整個課堂以語文要素為基準,目標導向明確,有利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
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也是落實語文要素的重要目標。例如,在《談生命》的教學中,筆者會有意識地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慢慢形成朗讀的良好習慣。初讀感知文體、理清行文思路,再讀理解文章大意、領會優美詞句,循序漸進,學生慢慢就會形成自主閱讀、自主領悟的閱讀習慣。再比如,在《我愛這土地》的教學中,筆者致力于培養學生勤于動手的習慣。正式教學之前,指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讓他們更快理解詩中的愛國之情。在《鄉愁》的教學后,指導學生查找其他鄉愁題材的詩歌,豐富他們的知識,也讓他們加深對詩歌內容與情感的理解。除此之外,筆者也為學生介紹了更多查找資料的方法,要求他們經常查閱資料,養成勤于動手的好習慣。
當前,落實語文要素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根據這一教學指南,教師應當準確解讀語文要素,并鉆研更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在閱讀教學中穩步落實,明晰“教學要到哪里去”“從哪里出發”“通過怎樣的方式”等問題,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價值,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