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成福
在高考作文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決定了作文的等級。高中生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思辨能力,將思辨能力運用到寫作中去,可以體現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心挑選的名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這些課文,引導學生活躍思維,發表自己的不同見解。這些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分析,感悟作者禪思頓悟的妙境、憂國憂民的情懷與自立自主的精神人格。
例如,在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該詩通過描寫康橋的景物,描繪了河畔金柳的倒影圖、水底青草的招搖圖、榆蔭浮藻的清潭圖、撐篙漫溯的尋夢圖、黃昏夏蟲的沉默圖和招手惜別的云彩圖,從而表現出作者情感上的變化,表達了詩人對母校的歡喜、眷戀和作別母校時的傷感。再拓展閱讀聞一多的《死水》,該詩第一節總寫這溝絕望的死水;第二節承接第一節中的三、四兩句,分別從色彩和光澤上靜態地描寫出死水的污濁;第三節則從動態角度描寫了死水的腐爛變質;第四節通過以動襯靜的手法,描繪出死水的沉寂;最后一節,是詩人在前四個詩節的基礎上,因無法忍受內心的激憤,揭露出死水的真實面目。詩人在看透這溝死水毫無希望時,認為唯有創造一個新世界,才可以重新找到美的存在。聞一多是新詩格律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他強調詩歌要具備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和建筑美。詩人在《死水》中便很好地呈現了詩歌的“三美”理論。再拓展閱讀郭沫若的《爐中煤》,詩中詩人以生活中互不相干的事物為喻體,營造出獨特的藝術形象。詩人并不關注本體和喻體的真實關系,而是注重喻體內在的個性特質,“爐中煤”是熾烈燃燒的象征,“年青的女郎”則是令人傾慕、思念的對象。詩人借此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的愛國激情。詩人如此的藝術構思、熱烈奔放的情緒,是與“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及詩人自身的浪漫氣質分不開的。該詩歌布局嚴謹,第一節總述了詩人的愛國之情與報國之志;第二節分述了自己的前身像火一樣的心腸;第三節分述了自己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第四節與第一節呼應,從思想感情與層次結構上把全詩推向高潮。從格式、韻律看,全詩每節五行,每行音節大致相近;全篇奇數行押韻,一韻到底;各節均以“啊,我年青的女郎!”起句,彈奏出一種回環往復的優美旋律。
高中生在學習課本中的文章時,通過發表自己的不同觀點,能夠在寫作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即能夠結合文章給出的材料,根據自己學習過的知識全面地分析問題,并且能夠客觀準確地評價不同的觀點,從而養成有根據地論證自己提出觀點的能力。教師可以從分析、推理、論述、評價等方面來設計寫作任務,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思辨能力。
時評類文章深受高中生的喜愛,主要是因為這類文章內容新穎,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作為高中生,學會時評寫作,不僅能夠開闊自己的眼界,積累寫作素材,訓練寫作能力,還可以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想要學習時評寫作,首先要學會摘抄時評,通過摘抄他人的評論,可以為自己積累更多豐富鮮活的事例,還可以借鑒他人的寫作技巧、體會他人的寫作思想。教師在指導學生收集時事熱點問題時,應該參照以下幾個標準:第一,收集的時事熱點材料要接近學生的學習水平。比如,針對高中生在學校期間的文明禮儀問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文明生活入手,收集相關的人物故事及時評材料。這個問題與高中生的現實生活及學習水平十分貼近,又與他們的思維水平息息相關,所以對于高中生來說,這個問題正是他們比較關注的話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便會有積極參與的興趣和熱情。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養,還可以通過任務驅動來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第二,收集的時事熱點問題要更多地側重于建構高中生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比如,在進入高中后,面對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學生在與同學的相處中,和同學發生了沖突,作為當事人應該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更加地有代入感,讓他們能有切身的感受并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也可以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和人生觀。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往往都是圍繞著人生觀和思想道德觀展開的,高中生在評價相關問題時,不僅可以鍛煉自己的思辨能力,還可以積累這方面的寫作素材。第三,將問題最大程度地簡單化。時事熱點的內容和問題有很多,范圍也很大,不可能要求學生對每個問題都進行細致收集、整理和分析思考,所以,教師可以將熱點問題簡單化,只要求學生簡單地了解其中的某一個部分。比如,圍繞教育這一熱點問題,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重點收集并討論關于家庭教育和危機教育這兩個方面的素材。在家庭教育專題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思考《貧困下崗女工母子先后考上大學》中的觀點;在危機教育專題中,可以讓學生思考《從與狼共舞到長大成狼》中的觀點。通過將熱點問題進行簡單化的處理,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去積累相關素材,這樣一來,教學的目的性就更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促進作用就越大。
在學會摘抄、收集時評后,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寫作時評。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充分利用班級的學習園地,設置時事交流論壇欄目,對社會熱點事件或問題進行每周一更新,學生通過跟帖,在班級內形成集體討論的氛圍,并在每周末選出一些優秀的精華評論。通過創設情境來活躍學生的聯想思維,讓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儲備和相關的學習經驗去與其他同學溝通和交流,在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通過新知識與原有知識的聯系,實現課內外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一次的討論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教師在選擇熱點時,可以選擇具備多角度、爭議性和教育價值高的問題,提前搜集整理一些資料為學生做示范。在此之后,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熱點話題,并收集整理不同小組的不同觀點,教師只需在旁邊進行指導即可。小組內的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由選擇合適的材料,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這種個性化的拓展活動,不僅延伸了教師講授的課程內容,還可以滿足學生各方面的發展需求。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每周的練筆進行分類,比如政治經濟類、文化科技類等等,并組織與練筆主題相關的討論。這樣的自主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為以后的學習積累方向性更明確的寫作素材,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
通過任務驅動型教學的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思辨能力,二者在相互融合中相互促進。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為教學目的。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的思辨能力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以實現用任務驅動來提升學生的寫作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