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艷 王芳
【摘 要】 “三留守”問題指農村兒童、老人、婦女因為家庭、工作、子女教育或就醫等原因而“留守”在農村,留守的時間長達半年以上,甚至數年不等,這種狀況稱之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等。這些留守人員形成了“三留守”群體,成為當今鄉村熱門話題。為了解決貴州民族地區“三留守”問題,文章分析了貴州省“三留守”問題的現狀,發現這些問題主要出現在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文章也探討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難點,如經濟發展落后、政策支持不足等,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農業幫扶、漁旅一體化發展、人才引進等建議,旨在推動該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以減少農村“三留守”現象的出現。
【關鍵詞】 鄉村振興;“三留守”問題;貴州民族地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貴州省的農村地區出現了大量的“三留守”人員,這些人包括留守兒童、留守老年人和留守婦女。他們無法隨同家人遷往城市,常年生活在農村,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缺乏關愛和照顧。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貴州省“三留守”人員已超百萬,農村留守現象十分嚴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資源的不完善也加劇了該問題的嚴重性。因此,如何解決農村“三留守”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貴州民族地區“三留守”問題的現狀
(一)貴州民族地區出現“三留守”問題的原因
1. 經濟發展水平不高
貴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加之資源環境的相對狹窄和艱苦,很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造成了年輕人的人才流失和外出務工。因此,缺乏穩定的就業機會是導致“三留守”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教育水平較低
貴州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對較低,教育資源不足是導致“三留守”問題的因素之一。缺乏高等教育機會導致許多年輕人必須留在家中照顧年邁的父母,影響了留守家庭的教育水平和知識結構,也加重了留守家庭孤獨留守的問題。
3. 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
貴州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地區交通不便,生活條件較差,很難吸引外出人員回到家鄉。
4. 政策支持不到位
政策支持是解決“三留守”問題的關鍵所在。因貴州地處中國西南部且山多地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貴州省政府需要通過引導農村家庭優先發展、加強人口統計監測等方式來加強對留守人員的政策扶持、經濟保障和精神慰藉,以此提升留守人員的口碑和幸福感。
(二)貴州省“三留守”問題的區域分布和數量情況
通過對貴州省進行的調查和分析發現,“三留守”問題主要集中在省內的少數民族地區和偏遠山區。其中畢節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三留守”問題比較突出的地區。
據統計,截至2018年,貴州省留守兒童人數超過30萬,留守老年人數量超過80萬,留守婦女數量也在不斷上升。留守人員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這些人面臨著較高的孤獨感和貧困風險,給家庭、社會和國家帶來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
貴州民族地區的“三留守”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20%~30%。其中,老年人主要以孤寡老人和殘疾老人為主,中年人主要包括失業青年和農村轉移勞動力,青少年主要包括離開家鄉到城市或其他地方工作的打工者和學生。
(三)“三留守”問題對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留守”問題在貴州民族地區較為突出,給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首先,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和照顧不到位,容易引發社會問題和犯罪行為。其次,對留守老人缺乏照顧和關愛,給社會帶來了不少負擔。最后,留守勞動力的流失,導致當地農業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嚴重不足,阻礙了當地鄉村振興的進程。
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加以解決。通過加強對留守兒童和老人的關愛和照顧,可以改善社會安定和生活質量。政府應該重視農業產業和鄉村經濟的發展,鼓勵留守人員返鄉創業就業,為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交通、通信等基礎服務水平,以便更好地吸引人才回流鄉村。將當地漁業和旅游業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實現雙贏效果。
綜上所述,解決“三留守”問題是推動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只有加強政策落實,出臺各種解決方案,才能推動當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二、解決貴州民族地區“三留守”問題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一)就業機會不足
貴州民族地區由于經濟落后,就業機會較少,導致年輕人無法在城市或其他地方找到就業機會,加劇了留守現象的出現。由于家庭因素和文化水平的影響,留守婦女和具有勞動能力的中年人在尋找就業機會時也會遇到困難。
(二)生活條件差
貴州民族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城市基礎設施落后,導致“三留守”人口在城市或其他地方的生活條件較差。此外,由于當地物質生活成本逐年增加,年輕人或文化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外出發展的數量逐年增加。
(三)城市化發展導致的勞動力流失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大量有文化和追求生活質量的年輕人涌向大城市,其中包括大學生和部分擁有技術的年輕人,這些勞動力的流失對解決“三留守”問題是相當棘手的。
(四)社會支持不足
社會雖然對“三留守”問題的關注度很高,但是相關支持和資源相對較少,導致許多家庭無法獲得有效的支持和幫助。此外,由于貴州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當地政府也很難有太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三留守”問題中。
(五)民族文化差異
由于貴州少數民族眾多,文化差異明顯,且大多數留守人員文化水平不高,還保有封建落后的思想,對于一些幫扶政策存在抵觸心理,所以,在面對政策宣傳和幫扶時會有一些阻礙,不利于幫扶工作的開展。
(六)政策制定欠缺科學性和連續性
政策制定欠缺科學性和連續性是解決“三留守”問題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目前,政策制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科學性、不具備可操作性、缺乏對實際情況的充分考慮以及缺乏長期性及連續性等。
首先,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往往缺乏對留守兒童實際需求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導致政策制定過程中存在一些盲區和不足。其次,一些政策制定的重點仍然圍繞物質保障方面,忽視了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關注。最后,政策制定的連續性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政策執行不到位、政策宣傳與落實不到位等。
三、解決貴州民族地區“三留守”問題的可行性方案
(一)農業幫扶
貴州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留守婦女、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增多也進一步加劇了當地社會與經濟的落后狀況。因此,農業幫扶政策的實施成了解決“三留守”問題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政府可以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在貴州民族地區,農業生產受到自然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政府需要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包括農資補貼、農業科技推廣等。這些措施可以幫助農民增加產量和收入,緩解經濟壓力,從而減少“三留守”現象的發生。
其次,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貴州民族地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其傳統農業技術比較落后,需要引進新的技術及管理模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政府可以加強科技推廣和農民培訓,鼓勵農民采用先進的農業技術,提高產量和質量,增加農民收入。
總之,農業發展起來,農民增收也便水到渠成。收入一旦增加,外出打工的人自然會減少,“三留守”人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
(二)黔西南州興義市大海子漁旅一體化發展
1. 黔西南州興義市大海子漁旅一體化發展的概念和意義
黔西南州興義市大海子漁旅一體化發展,是在地方政策支持下提出的以游釣、民宿為主線,以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為基礎,以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為目標,實現漁業與旅游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一項利民惠民項目。
大海子漁旅一體化發展標志著傳統漁業向現代化漁旅的轉型,既豐富了生態漁業產業規劃的業態發展,也促進了生態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在項目未來規劃中,有關部門將搶抓建設黃金期、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全力據動項目落地。踏上新時代漁業高質量發展新征程,譜寫興義市生態漁業發展新華章。
2. 黔西南州興義市大海子漁旅一體化發展在解決貴州民族地區“三留守”問題中的作用
漁業和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當地留守人員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有利于降低“三留守”現象的發生率。此外,發展漁業和旅游業,可以促進當地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將漁業和旅游業進行有機結合,不僅可以增加經濟收益,還可以帶動當地發展大量的相關產業,如餐飲、住宿、運輸等。這種結合模式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黔西南州興義市漁旅一體化發展可以為解決貴州民族地區“三留守”問題做出積極的貢獻,但要實現最大化的效果,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協調推進落實。
(三)吸引城市人才和資金到農村投資
為了解決“三留守”問題,應該吸引城市人才和資金到農村投資。一方面,城市人才可以帶來更為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營銷經驗,幫助農村產業轉型升級和品牌建設。另一方面,城市資金可以緩解農村融資難問題,支持當地企業和農民開展經濟活動。
具體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實施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吸引城市企業、投資機構和個人到農村投資。
2. 加強宣傳推廣,提高農村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城市資金和人才到農村創業或投資。
3. 建立健全農村金融市場,開展農村金融創新,為農村企業和農民提供更加便捷、多樣化的融資服務。
4. 支持農村電商發展,提高農產品銷售渠道和質量,吸引更多消費者和城市投資者到農村購買、投資。
5.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開展農村人才計劃和創業扶持政策,培養更多的農村管理和技術人才。
通過上述措施,可以吸引城市人才和資金到農村投資,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促進“三留守”問題的解決和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四)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
解決“三留守”問題,應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務。在教育方面,可以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教育資源,提高學校教育質量,讓留守兒童能夠獲得良好的教育。在醫療方面,可以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讓留守老人和婦女能夠得到及時的醫療救治。在社會保障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留守人群的基本生活。這些政策措施可以幫助留守人群融入社會,擺脫陷入獨自面對困難的境地,也可以促進鄉村振興,實現城鄉資源的互補和融合。
(五)促進全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首先,要加強公共服務的建設,提高留守人群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建設醫療機構和教育資源,提供全面的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社會公共服務,為留守人群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其次,要積極發展地方經濟,通過發展產業和創新模式,提高留守人群的收入水平。要加強金融扶持,提高留守人群的融資門檻。最后,要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提高鄉村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讓留守人員能夠分享到經濟發展成果,實現全民共享。
貴州民族地區“三留守”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嚴峻的社會問題,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這一問題不僅需要政府和社會的幫助,更需要每一個家庭的自我修復和自力更生。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城市基礎設施、加強文化宣傳和教育、加強社會支持和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建立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才能夠有效地解決“三留守”問題,為貴州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世強,覃章梁,王耀輝,等. 全面小康和精準扶貧不可忽視的群體——關于解決農村“三留守”人員困難問題的調研報告[J]. 政策,2015(12):38-41.
[2] 劉有祥. 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的貴州實踐[J]. 貴州民族研究,2020,41(03):106-112.
[3] 賀雪峰. 留守問題不應一概而論[J]. 決策,2019(05):9.
[4] 吳宗友,甘文園. 鄉村振興背景下全留守家庭的相對貧困問題——以社會資本為理論視域[J]. 云南社會科學,2022(01):147-153+189.
[5] 鄧潔. 黔西南州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 中外企業家,2017(6X):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