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偉健 劉 娟 李君科 曾冰梅 肖楚麗
1 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湖南省邵陽市 422000; 2 邵陽學院臨床醫學部
《內科學》是高等醫學院校開設的一門重要醫學專業課程,課程內容與人類健康生活密切相關,是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因此,有很多思政元素值得我們不斷呈現給學生,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實現對學生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明確立德樹人的目標,在教學全過程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為落實《內科學》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筆者以《內科學》中《泌尿系統》的教學為例,通過教學過程中的思政教育融入方法和內容,以期為《內科學》其他章節內容的課程思政教育提供借鑒。
《內科學》所對應的為臨床醫學大三學生,其思想活躍,正是階段性獲取和運用知識的時期,也是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階段。《內科學》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在課堂和臨床見習中學習基本的臨床醫學理論知識,還要在理論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道德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知識,結合中國內科學發展史上的先進事跡與優秀人物,作為臨床實際案例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政元素,就可以讓《內科學》成為思政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
《泌尿系統》是《內科學》中重要章節與內容,其中理論教學12個學時與見習課12個學時,內容包括《泌尿系統》總論、腎小球疾病概論、腎小球疾病、腎小管疾病、腎血管疾病、繼發性腎病及急、慢性腎損傷。《泌尿系統》的教學采用臨床病例教學、啟發式教學等方法,讓學生掌握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生理、臨床表現、診斷與治療,結合臨床見習實踐,讓學生們掌握相關疾病的診治過程,同時每個章節的教學均融入思政內容,在逐步培養臨床思維能力與自學能力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崇高的醫德醫風和職業素養,以便日后臨床診療中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泌尿系統》的教學任務是由本院腎內科醫師團隊共同承擔,不同的教學內容包含多種思政元素,不同的教師也能挖掘出不同的思政元素。針對目前腎內科醫師團隊對課程思政的不夠重視、缺乏系統的組織與規劃、思想政治素養不高、思政內容少的特點。首先,科室醫師定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以提高自己的理想信念與職業道德水平;其次,組織學習優秀課程思政案例,領會課程思政的內涵;最后,組織全體醫師參與課前教案備課,豐富教研活動。全科醫師均要參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設計,結合不同章節專業知識,融入思政內容,提煉出思政目標,經常組織思政備課,可提高科內醫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與參與度,不斷豐富課程思政元素,也能結合自身的實際臨床體會,將專業內容與思政內容相互結合與滲透。
近年來,隨著對課程思政的學習與認識,教師們也逐漸認識到“課程思政”是一種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不是機械地將思政內容套入課堂,也不是“課程”+“思政”的簡單相加[3]。“課程思政”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需要不斷思考、設計與優化[4]。本文將《泌尿系統》的思政內容融入“教學大綱、教案、課堂”,形成教學模式與體系,以《泌尿系統》的專業知識為載體,以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合,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導向作用,為《內科學》教學中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提供教學思路。
3.1 教學大綱中體現思政元素 教學大綱是以綱要的形式規定一門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范圍、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課時分配等[5]。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本教學團隊將思政教育的要求明確寫入《泌尿系統》的教學大綱,在教學任務中明確思政內容需包含醫師職業道德、醫德醫風、社會責任心、樂于奉獻、追求真理、誠實守信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泌尿系統》課程開展“課程思政”指明方向。
3.2 教案中要有思政內容 教案是具體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案,是每一堂課教學前的準備與優化,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5]。每一節課都要有思政教學的目標,根據思政內容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把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有機結合起來,經過精心打磨與設計的教學,既能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達到了思政教育的目的。
3.3 課堂中表現思政內容 根據教案中思政內容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中要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將“思政內容”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使“思政內容”走進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將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連同專業知識植入到學生的腦海中。通過融入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小視頻形象地設置情景模式,將生活時事、臨床案例展現在同學們的面前,引發學生思考并進行討論,在課堂中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思政教育潛移默化。
在我國《內科學》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專業研究方面,還是臨床服務方面,均存在大量有教育意義的先進事跡與模范人物,搜集和整理這些先進人物與事跡就是優秀的思政內容,將其與專業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從不同角度提煉思政內涵,潛移默化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德智美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思政內容建設可以不斷豐富和提升。本章節主要歸納了以下幾種思政內涵,見表1。
4.1 職業素養教育 《內科學》的內容與人類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臨床工作中許多疑難、重癥疾病需要醫師時刻認真關注,需要醫師有高度的責任心與職業道德素養,對每一位患者生命與生活質量負責。可舉我國著名肝膽專家吳孟超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對疑難重癥患者,總是親自到床旁查看患者和掌握第一手資料,對每位手術患者都是自始至終關心,無論休息時間與工作時間都不拒絕患者的訴求。讓學生們知道,要想成為合格的醫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并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培養與堅持,最后形成習慣。
4.2 尊重生命 醫生面對的是不同的疾病和生命,沒有高低貴賤、貧富差距。“時代楷模”李桓英教授為了戰勝“麻風病”,增加麻風患者抗擊病魔的信心,連續十多年親入麻風病地區,與患者密切接觸并融入其中,不躲避、不歧視患者,積極宣傳麻風病只是一般傳染病,診斷后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宣傳對麻風患者不應嫌棄、不應隔離,努力改變人民群眾對麻風病患者的恐懼心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醫師要平等對待每位患者,維護患者的尊嚴。
4.3 社會責任感 每一名醫學生步入醫學府時,都宣誓過我國的“醫學生誓言”,其中的“我志愿獻身醫學, 熱愛祖國, 忠于人民, 恪守醫德, 救死扶傷, 不辭艱辛, 執著追求, 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將醫生的社會責任闡述得淋漓盡致。醫務工作者的使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這種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我們必須以“一切為了患者”的人道主義作為自己的道德主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就出現很多因擠壓綜合征后并發急性腎損傷的重癥傷員,70多歲高齡的北大醫院王海燕教授,主動請纓帶隊飛赴災區中心,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連續輾轉6個城市16所醫院,走訪了2 900余名分散在各處的重傷員,指導診治,體現了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讓學生們知道只有做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醫師,才是一名合格的醫生。
4.4 嚴謹的科學態度 醫學是一門科學,醫生在工作中稍有粗心大意,就可能致人傷殘,甚至危及生命。張孝騫院士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用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病例,他把“每一個病例當一個課題研究”,精深鉆研,反復推敲,博覽群書,然后才提出診斷意見。正是因為在臨床中一直保持嚴謹的科學態度,張院士善于正確診斷疑難患者,糾正誤診,使很多患者“起死回生”。
4.5 愛國情懷、樂于奉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醫學事業起步低,水平差,人才缺乏,加上經濟基礎差,醫學發展緩慢。許多醫學前輩放棄國外優越條件,主動回國在艱苦的環境中無私奉獻,獻身于醫學事業中,為祖國的醫學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1946年放棄德國優越的條件,回到滿目瘡痍的中國,先是發展大外科,然后創建了器官移植科,是晚期血吸蟲肝病外科治療的開創者,還培養了如肖傳德、吳孟超等中國外科領頭人物,為中國的外科事業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思政內容本身是一個不斷演變豐富的過程,為了不斷提高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本教學團隊對本校2018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152人進行了調查問卷,以了解《泌尿系統》融入課程思政內容的效果與反饋,以便不斷促進課程思政教學的進步。從調查結果可看出,《泌尿系統》的課程思政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并且可提高學生對《內科學》學習的興趣,較好地發揮了“德育”的優勢作用。見表2。

表2 關于“課程思政”問卷調查結果
教育不只“授業”還需有“育德”,學生在提升職業素養與道德的同時,專業能力也逐步提高,說明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6],不斷提升思政內容教學,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要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融入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中[7]。科內教師經過探索與實踐,“課程思政”理念已逐步落實到《泌尿系統》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教法等教學各環節,只要繼續堅持課程思政理念,不斷提高與完善課程思政內容建設,《泌尿系統》教學將會作為思政教育的載體,有效提升醫學生的德育,促進醫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