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任
近年來人們對公民旁聽人大會議,尤其對現場旁聽人大會議產生了不同看法,有的認為此舉擴大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值得倡導;有的則認為純屬多此一舉,沒有必要。后一種看法與近年來現場旁聽人大會議“叫好不叫座”的現狀有著密切關系。筆者認為旁聽“不叫座”,并非“座”的錯。
公民旁聽人大會議的權威依據始見于1989年4月4日七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規定 “大會全體會議設旁聽席”。此前,已有多地的地方人大常委會對公民旁聽人大會議做了嘗試,而且效果不錯,為上述規定提供了實踐經驗。此后,地方各級人大積極效仿,紛紛出臺了大同小異的公民旁聽人大會議辦法,使公民旁聽人大會議不斷“升溫”,在網絡傳輸技術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對增強公民的國家主人翁意識、增強人大工作的透明度,產生了良好效果,值得稱贊。隨著網絡應用技術的不斷普及,不少地方人大常委會又在公民旁聽辦法中新增了“視頻旁聽”的規定,組織申請旁聽的公民專場或者到人大代表聯絡站與人大代表一起旁聽人大會議視頻,這樣一來可以參加旁聽的人數比現場旁聽有了很大增長空間,加上更多公民自行采用手機、電腦、電視機等觀看和聽取人大會議的直播,從而使得現場旁聽人大會議有所“降溫”,公民能夠如此多渠道、多形式地關注人大會議,同樣是值得稱贊的。可以說是旁聽“熱”與“冷”,均有可贊處。
如今人大會議還有必要設立旁聽席嗎?這項制度已經實行了三十多年,在全國各級人大普遍開展,但在網絡應用技術廣泛普及的當今,可以便捷聽取人大會議上幾個主要報告的手段已經很多,而各地人大的現場旁聽仍然只安排公民旁聽人大會議的幾個報告,公民申請現場旁聽的熱情自然降低,在這種情況下人大會議設立旁聽席似乎已無必要,甚至有“跟風作秀”之嫌。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現場旁聽的“降溫”,并不意味著公民旁聽人大會議的制度設計是錯誤的,也不意味著人大會議設立公民旁聽席的形式應當廢止。旁聽制度體現了“權在于民”的憲法精神,為公民直接了解國家權力機關工作內容和運作方式提供了平臺,也是完善人大會議制度的一項重要舉措。現場旁聽“降溫”的主要原因在于執行旁聽制度的實踐中,缺乏與時俱進的探索、創新和完善。譬如對于旁聽范圍僅僅局限于大會全體會議上的幾個報告,而且對于旁聽人員提出的建議疏于辦理,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公民申請現場旁聽的積極性。主動申請現場旁聽人大會議的公民,多有“全程旁聽”的心愿,即不僅想聽取人大會議的幾個主要報告,而且想旁聽代表審議、目睹代表選舉、監督代表履職等。有人可能要說這樣旁聽不把人代會變成了“群眾會”了嗎!其實,人大會議即使全過程向“旁聽席”上的公民公開,也不能言重到“群眾會”份兒的評估上,即使現階段還做不到這樣公開,也不可忽視公民應有的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重視申請旁聽公民的合法訴求和期盼,在組織旁聽的實踐中積極探索,總結經驗,進一步豐富、創新、完善旁聽制度,并努力從法律層面推進公民旁聽人大會議再上新臺階,開創新時代公民旁聽人大會議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