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業升級提質的精神支柱,培育“工匠精神”是大學生實現高質量就業的需要,也是高職院校內在發展的迫切要求。但當前學校育人對“工匠精神”缺乏整體培養計劃及學生整體素質偏低的問題。對此高職院校應通過營造勞動光榮的良好校園文化,優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等培養路徑來滋養工匠行為。
關鍵詞:高職院校 工匠精神 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8-165-02
隨著我國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獲得“世界工廠”的廣泛贊譽。我國制造業正大步向由“大”轉“強”的道路邁進,而“工匠精神”是我國跨向制造強國的蓬勃動力,工匠人才是我國制造業向中高端轉型的重要資源[1]。以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為主要辦學目標的高職教育,其作為培養“工匠精神”主陣地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智能化、數字化、區塊鏈、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各行業中加速突破和應用,打造知識型、創新型的工匠型人才隊伍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必須面臨和解決的重大課題。為更加有效地探析“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徑,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課堂觀察法、訪談與案例分析法等方式,找出高職院校在“工匠精神”培育過程中所碰到的困難,并針對性地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希望為“工匠精神”培育模式的研究和實踐推廣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面臨的現實困難
調研表明,高校畢業生必須具備熟練的專業技能和嚴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功。但由于現實存在的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本人等多方面原因,“工匠精神”的培養仍然存在許多困難。
(一)社會不良氛圍阻礙了“工匠精神”的培育
隨著互聯網及新媒體的發展,投機取巧、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沖擊著青少年的世界觀,使得一些青年偏離了工作中的價值遵循,動搖了他們勤勞致富的觀念。受此影響,他們在思想上存在依賴父輩生活、靠關系發財的不良心思[2]。浮躁的社會氛圍所導致的人心思變,嚴重挫傷了高職學生打磨技能,鉆研技術的內在動力。其次,相當多企業本身就缺乏長遠規劃,他們寧愿不斷招聘廉價勞動力,也不愿對工人進行技能技術的培訓并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這也使得部分工人不愿花精力去精益求精,執著追求專業技能。
(二)高職院校育人理念中缺乏工匠意識
出于學校就業率和教學質量考核的要求,學生的專業技能成績和專業證書的獲得量往往是衡量教學優異與否的最重要的標準。此外,有的學校為爭取生源,常常采取“訂單式”的育人模式,更加側重于就業所需的技能,從而忽視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即使部分高校開展包括“工匠精神”在內的人文素質教育活動,也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至于“工匠精神”培育是否貫徹落實抓出成效,則不在考慮范圍之內[3]。從師資隊伍建設層面來說,“雙師型”教師隊伍人員缺乏。當前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師更擅長專業理論教學,而實踐技能教學能力欠缺。“工匠精神”的考核和評價體系也從未形成,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效果之間出現偏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學生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
(三)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較差,對“工匠精神”缺少認同
隨著我國的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現階段獨生子女比重偏高,家長的溺愛程度有所上升。部分學生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他們從小就嚴重缺乏勞動鍛煉,勞動觀念淡薄。因此,他們在校學習過程中缺乏堅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不愿努力學習提高自身技能;在崗位實習期間,明顯抗拒一線工作且好高晤遠、跳槽頻繁,缺乏奉獻精神、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從整體來看,當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較差,也加大了工匠型人才培養的難度。
二、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徑探索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我國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職業素養好、崗位技能強、創新能力高”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人才已經成為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高職院校應積極總結國內外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和先進理念,勇于面對“工匠精神”培育中面臨的實際困難,堅持問題導向,努力探索高職教育技能人才培養與“工匠精神”相融合的有效途徑。
(一)立德樹人,將“勞動意識”融入高職校園文化之中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教育文化氛圍,是培養工匠精神的動力資源和有效載體。營造一種“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校園氛圍,將為高職學生未來的人生道路打上豐富厚重的人文底蘊。
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加大勞動課程實施的力度,將勞動課程納入職業教育必修課,強化學生參與勞動的自覺性和習慣性。通過給同學提供勤工儉學的機會,積極讓他們參與校園綠化、實訓室整理,校園保衛等日常工作。學院還依據各專業的特點,將技能知識培訓與勞動教育結合在一起,積極安排他們深度參與科研項目研究、實驗室工作等,將勞動觀念、勞動精神融入學生的腦海中去。
此外,學院還通過“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來加深同學們對勞動的理解,樹立勞動光榮的意識。2022年6月9日下午,學院邀請優秀校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李艷同學返校“回憶往昔、暢談未來”。李艷現為衡陽市金杯電工電纜有限公司品質部主任實驗工程師。畢業23年來,她以精湛的技術嚴把出廠質量關,奉獻青春,堅守初心。她在湖南省第一屆電線電纜制造工(檢驗工)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一等獎,2021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李艷校友在座談會上鼓勵學弟學妹們要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能和學習能力,將來在事業上才能有所成就。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建設讓“勞動光榮、勞動偉大”成為一種信仰,扎根在全體師生的心坎里[4]。
(二)優化工匠型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應緊扣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積極推動工匠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專業課程設計與教育教學手段的改革創新,堅持職業修養與專業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打造以“工匠精神”為內在支撐的新模式,增強專業認知,對學生開展專業、專注和個性化教育。
課堂教學是培育工匠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教學前,老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未來可能從事崗位應具備的職業精神,并將崗位實際情況、企業的行業文化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工匠精神”。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嚴格按照行業標準設置教學環節,用專業標準錘煉“工匠精神”,培養高職學生一絲不茍、專業敬業的良好職業素養。學院應整合多門課程形成完整的課程群,讓學生學習完整的產業鏈知識和技能。教師在課程群學習結束后將真實工作難題拋給學生,讓他們養成依靠自身努力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這對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職院校應將技能競賽的理念與規則融入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并注重競賽內容的實用性和前沿性。學校要嚴格按照比賽規則訓練學生技能實操,倒逼學生加強自身技能練習,補足短板,真正實現“以賽代學、以賽代練”的教學理念。
(三)深化產教融合,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
只有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工作,學生才能更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內涵,促使其重新自我定位和規劃未來發展,提升個人職業素養。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成功與否的“關鍵人”和“引路人”。振興職業教育,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知技雙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特別是要加強專家型教師隊伍建設。因此,為整體推進特色專業群專家團隊建設,學院先后成立“印遇龍院士工作站”、園林專業“陳功錫生態名師工作室”、護理專業“姜小鷹名師工作室”。這些名師充分發揮專業示范和引領作用,推動學院建立一支師德高尚、造詣深厚、業務精湛、熟悉產業最新發展動態的高素質“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在生產實踐中深化“工匠精神”。高職院校應依托校外企業實習基地,構建校企互動、合作育人新模式。讓學生主動走進企業參與鍛煉,一方面使他們深入了解社會,培育吃苦耐勞,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鍛煉他們與人溝通、團結協作能力,使得他們職業修養得到質的飛躍。
(四)糾正社會不良認識、構建尊重職教新格局
“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社會層面價值導向的認同。隨著2022年新出臺的《職業教育法》,從法律上解決了職業院校走向本科時代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決了職業教育成長的天花板。社會各界應以此為契機,加大對新職教法的宣傳力度,并加大對職業技能大賽優秀學生的報道與獎勵力度。社會各方形成合力,為職業教育營造一個積極正面的輿論環境,糾正不良社會導向。其次要打破職業院校畢業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在職稱評定、崗位晉升上的壁壘,讓兩者擁有同等的待遇。
三、結束語
在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高職教育將“工匠精神”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與當前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高度契合。高職院校師生們應以“工匠精神”引領向前,以精神鑄造精品、以質量鑄造品牌[5]。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2022年度科學研究項目“涉農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融入生態振興的路徑優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C0905)]
參考文獻:
[1] 趙巧妮.制造強國背景下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科技風,2023(01):157—159.
[2] 席亞萍,劉媛.涉農高職院校構建勞動教育體系的路徑探析.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1):41—45.
[3] 陸俊蕭.高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23(04):106—108.
[4] 張越.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質量提升策略研究.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22(4):18—21.
[5] 劉鳳存.高職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實證研究.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04):5—11.
(作者單位: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衡陽 421005)
[作者簡介:劉志紅,講師,碩士,從事藝術教育(室內設計與創新創業教育)研究。]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