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入選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中。《峨眉山月歌》描寫的實景包括峨眉的山、水、三峽、渝州等,通過自然景致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即詩人的心胸是開闊的、情感是豐富且細膩的。全詩用“月”勾勒出“思”的心境,讓人讀來既沉浸于濃郁的思念之情,又激蕩起隱藏在心中的那一曲思念之歌。
關鍵詞:初中語文;《峨眉山月歌》;實景與意象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寫實”“寫意”側重或并存的傳統,這很大程度上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密切相關。例如,我國的水墨畫,觀者可以從中感受到優美的意境,從而使其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樣,古詩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在我國古代尤其是唐代,古詩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以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為代表的詩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名篇。仔細品讀,可以感悟到深刻的內涵、優美的意境。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是其中之一。
部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將李白的《峨眉山月歌》編在第三單元“課外古詩詞”誦讀當中。雖然詩作被教材編寫在課外誦讀范圍,但筆者以為這首詩的內涵值得細細品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著重探討此詩的實景與意象,理解詩人借此抒發的濃濃深情。
一、詩的實景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語文教師清楚地講授、翻譯、評析、鑒賞《峨眉山月歌》一詩并不難,但是如果進行更深的釋證,對詩詞中的地名、意象進行考證,對于不少語文教師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在筆者看來,對地名進行考查就是從詩的實景角度切入去解讀,而意象則更多地指向詩人或作者的思維。對于古詩而言,尤其是對于寫景古詩,解讀其實景是非常必要的。站在教學的角度,如果脫離了對詩的實景的理解而僅關注意象,那無異于建造空中樓閣,很容易將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引入歧路。反之,對詩的實景進行研究,是對客觀事實的尊重,也是對作者的尊重,對學生深入了解詩歌的內涵尤為重要。研究古代詩歌,發現詩人在寫景時通常使用夸張手法,尤其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其諸多詩篇恰當運用了夸張手法。品讀《峨眉山月歌》一詩,要透過其所遣之詞和所造之句,回歸自然和現實,品悟作者勾勒出的相對真實的景象。
從《峨眉山月歌》一詩的描寫來看,詩中寫到的宏觀實景是“峨眉山”,重點描寫的則是“月”。峨眉山是我國名山之一,在今天四川省峨眉縣西南,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歷史上峨眉山有著豐富多彩的故事與文化意蘊,無數文人墨客沉醉其中,為其賦詩寫詞。大詩人李白居峨眉半年之久,游歷山川古寺,飽覽美景秀色,共創作20余首歌詠峨眉山的詩詞。李白創作《峨眉山月歌》正值盛年,作為四川人,他游峨眉山就是在故鄉游覽,他贊美峨眉山之月就是贊美故鄉之月。根據相關的考證,李白在寫這首詩之后不久就離開了蜀地,因此在游覽峨眉山、譜寫峨眉山月的時候,懷有一種離別之情。細細品味,這種別情是建立在對實景的描寫基礎之上。詩作所描寫的實景,可以看到峨眉山的山、水、三峽、渝州等,在作者的筆下融合成一幅美麗的圖畫,自然而然地折射出作者當時的創作心境。
從相關考證當中可以發現,李白作《峨眉山月歌》時是抱有四方之志的,心中懷有大鵬展翅、龍翔九天的壯闊理想。在這種心情的驅動之下,詩中所描寫的實景應是作者的精心選擇——真正映入作者眼簾的肯定不止這些景致,但唯有這些景致融入作者的詩篇。學生認為“這是李白根據自己的志向作出的選擇,根據自己的情感所尋找的寄托,而在探究情感的時候,也就必須從寫實走向寫意。”
二、詩的意象
有研究者指出,《峨眉山月歌》的“月”在古典詩歌中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意象,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教師應引導學生探究詩中的意象。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寫的是“高峻的峨眉山前掛著半輪秋月,月影倒映在澄澈的水面,仿佛隨江水流動。”“秋天”和“月亮”在我國古代詩人眼中是飽含意蘊的。“秋天”在詩人的眼里往往代表著離別,而“月亮”則代表懷念。這首詩與傳統的寓意有所不同,雖然李白此時也身處秋天,但此時的秋天對于李白而言意義卻在于遠游,因此作者能夠真正感受到秋高氣爽,在李白眼里月亮也就特別明亮。了解詩人創作此詩的心情再來品讀“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兩句,感受到的就是“月亮的影子映入江水,月影隨江水而流動,動靜結合,美不勝收。”如果引導學生大聲誦讀、仔細品味,會與作者產生共鳴,能夠感受到秋夜行船月映江水的美妙,欣賞這空靈的意境,了解詩人的內心情感。
詩的后兩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這個時候在思君,君是何人且不必細究,只站在詩人的角度來感受,還可以發現詩人雖然帶著豪邁之情遠離故土,但真正站到離家遠去的船上時,卻難免對故鄉、故人的思念。這時詩人內心是矛盾的,因為一旦遠離自己的故土,就很難再見到故人。那么在懷念故土故人的時候作者的心里會怎樣呢?雖然這時詩人還在途中,但一個情感豐富、想象力極強的大詩人,在他的心目中已經出現了思念的載體,那就是永存于自己心中的峨眉山,以及曾經懸掛在峨眉山上的那半輪秋月。當詩人和自己所思念的人同時望著月亮的時候,或許就是他們聊解思念之苦的時候。帶著這樣的理解再來讀詩中的“思君不見下渝州”,就能夠讀到詩人內心“思君不見”之悲苦,讀到“下渝州”之惆悵。詩人眼中的實景已經慢慢消失,而心中的思念正悄然升起。在這消失與升起切換的過程中,正體現了詩歌的高妙。
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詩人的心胸是開闊的、情感是豐富且細膩的,加之詩人通過自然的語言、清新的構思,把山月和江水融入詩中,描摹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所有這些要素集合在一起,成就了這首優美的古詩。
三、詩的感悟
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很多詩作中都充滿著想象與夸張,這倒未必是詩人刻意為之,只不過是其內心所思所想以一種更為浪漫的形式體現出來。讀李白的詩歌,可以讓讀者產生豐富的感悟,這些感悟與詩本身有關,同時也與讀者自身有關,當讀者將自身的經驗與想象融入詩中,那么,就能夠獲得更多的閱讀體驗。
《峨眉山月歌》的“寫實”“寫意”作者用非常精巧的構思將五個實際地名融合到短短的四句詩中,絲毫不讓讀者感覺到突兀,反而能夠循著詩人的視角看到作者離家之路的各個節點。隨著詩人離開了前面的地方,又要迎接新的地點,有人將這樣的詩境概括為“千里蜀江行旅圖”。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在這一旅途中,峨眉山月卻是一直存在的,即使詩人走過了這五個地方,即使詩人迎來了新的地點,月永遠是峨眉山月。
因為峨眉山月在詩人心中永遠存在,所以在詩人心中所牽掛的人也就永遠存在。當詩人抬頭望月的時候,在他心中所映射出來的是峨眉山月,于是也就出現了心里所牽掛的故土、故人。如此,月與人意象的重合,也就為這首詩的解讀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從這個角度來看,讀者解讀這首詩,本質上是一個從“讀實”走向“讀意”的過程,是一個從眼中之景走向心中所思的過程。或許讀者并不能像詩人那樣用精煉的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讀者所感悟到的卻與詩人并無太大的區別,正是這種心靈上的共鳴,使得讀者在閱讀這首詩的時候被撥動了心弦。這首詩的魅力也在于此。
總之,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在寫實與寫意的過程中,用“月”勾勒出“思”的心境,讓人讀來既沉浸于濃郁的思念之情,又激蕩起隱藏在心中的一曲思念之歌。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不解讀歌,歌也是存在的。
參考文獻:
[1]楊碩碩,楊寧.李白《峨眉山月歌》詮釋之爭評議[J].名作欣賞,2023(5).
[2]卜月琴.循月跡,尋詩情——淺談《峨眉山月歌》的教學策略[J].生活教育,2020(11).
作者簡介:謝爔賢(1999— ),男,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實驗學校(集團)海樂實驗學校二級教師,主研方向為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