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平
【摘要】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 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全面拓展、虛幻拓展、形式拓展等泛化現象。根據筆者的多年實踐經驗,拓展必須融入課堂,把握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必須把握訓練的效度和維度、必須把握交流的難點和盲點,以此實現有效拓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拓展泛 化 改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新課標明確要求加強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的緊密結合,需要進行文本拓展,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本人多年實踐的基礎上,提出相應改進策略。
一、泛化現象
全面拓展———語文課成了大雜燴,什么才藝都展示。
隨著課改的深入,在悉心洞察后,我們發現:語文課又唱又跳又畫,玩電腦搞活動;一會兒合作探究,一會兒小組交流;學生發言雖不乏精彩,感悟不乏獨特多元,但不少遠離文本,過度發揮。許多老師脫離了文本,一味地去搞課外延伸,盲目實踐“淡化學科界限”的新理念,刻意加強學科間的縱橫聯系,過分注重學科間的整合……
這樣的所謂“綜合”, 就會把自己的語文田地荒蕪得一塌糊涂。
虛幻拓展———表面上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關注學生個性,實為拓展而掩飾。
形式拓展———課外指導成為“亮點”,名為延伸實為增加上課的看點。
二、改進策略
(一)有效拓展必須把握課堂的時間和空間
1.課前儲備,建構知識
課前拓展性閱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在這些豐富的感知認識之后,在學生心里留下的是對人物的充滿個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進人物的興趣沖動。由此走進課堂,學生就能很快地自覺地投入到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去,激起心靈與文本的碰撞。
2.課中豐滿,還原真實
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難點、疑點,這時利用拓展材料就能還原到當時具體的自然或社會情境中,有助于學生較為深入而準確地理解閱讀對象。《只有一個地球》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適時的補充有關知識:我國的森林資源危機及我國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這使學生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對文章的感悟,接著我出示我國生態環境的幾組數字及我國主要資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 個國家的排序,這更讓學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員發出"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的感嘆的意義了。這有助于學生較為準確而深入地理解閱讀文本,課內課外互相滲透。這樣呈現信息,鍛煉了學生閱讀多種信息,處理多種信息的能力。
(二)有效拓展必須把握訓練的效度和維度
1.知識層面,拓展增量
拓展文本的知識層面,它是理解文本和進行其他拓展的基礎。一篇課文的知識層面包含的內容可以說是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從字詞句段到篇章結構,從作者生平時代到文本寫作背景,從文體體裁到表現手法。對文本知識的拓展主要是針對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著眼于對某些知識進行拓展,以便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思維、想象、語言表達等能力2.語言能力,積淀內化即拓展文本的語言層面。課文是進行語言教學的主要材料,語文教材中所選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應讓學生反復誦讀,并且通過一定形式的讀、寫、說的拓展訓練,讓學生在拓展訓練中感受、品味語言,習得、積淀語言,進而在實踐中靈活運用語言。
(三)有效拓展必須把握交流的難點和盲點
1.錯誤生成,即時調整
教學過程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學生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教師要善于從這些錯誤中找準豁口,因勢利導進行拓展。例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所出現的“多元解讀”。這種對白骨精“不泄氣”和“有孝心”的“多元解讀”,顯然是錯誤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能因為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而給予賞識“你的想法真是獨特” 等等。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領悟文本的精神內涵、情感基調,引導學生體會“動腦筋是用來干什么”、“不泄氣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可以吃人肉表達孝心”所體現出來的罪惡。自悟“佩服、喜歡白骨精”觀點的荒謬,澄清認識。學生在深入研讀課文的基礎上,走出文本,通過提供的拓展話題,往往能達到深化認識的效果。這樣做,不僅能把握課文深層次的內涵,而且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2.疑惑不解,補充內容
《生命,生命》這篇課文,作者通過三個例子闡述了生命的堅韌頑強,從而發出了要珍惜生命的感言。但是,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是很難對生命這樣沉重的話題產生深刻的理解的。為了幫助學生走進課文,課前,我補充了關于杏林子的生平資料,讓學生了解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和她堅韌不拔的毅力,在感動中,學生對作者以及文章的立意有了初步的感知, 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文中的三個事例深深打動了學生。尤其是“飛蛾求生”這個故事,讀了故事,反饋交流之后,補充圖片:生機勃勃的向日葵、花兒、小鳥……教師充滿感情地引說:有了生命,向日葵才能擁抱太陽;有了生命,花兒才能綻放;有了生命,小鳥才能歌唱……世界正是有了生命才變得生機勃勃。生命如此美好,飛蛾怎能不留戀呢?這些圖片資料和教師的語言資料對理解的提升和情感的升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畫龍點睛之筆。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語文課堂拓展要以“有效”為第一追求。教師從語文教學的本質出發,根據文本教學的需要,精心篩選拓展內容,悉心挑選拓展形式,適度控制拓展容量,準確把握拓展時機,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學的環節中來, 成為文本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總之,語文課堂應是鮮活的。有效的拓展,能使課堂如一泓活潑潑的水汩汩流淌,使拓展成為整個課堂教學流程中錯落有致、裝點得體的亮點和花絮,語文課堂也會因拓展而綻放出更多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史紅。閱讀教學中文本拓展的誤區及解決對策[J].語文教學通訊,2013,(1)。
[2]張曉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拓展延伸策略[J].江蘇教育,2012,(12)。
[3]吳星依。穩固基礎知識提升拓展能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淺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2)。
[4]吳海琴。依托文本,同步拓展[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6)。
[5]竺柯斌。談閱讀教學中的拓展閱讀[J].閱讀與鑒賞,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