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潔,包秋華
內蒙古農業大學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奶制品加工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呼和浩特 010018)
高校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過于強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不能從根本上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課程教學質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源發送到網絡教學平臺,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使用相關網絡設備進行學習,大幅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線網絡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對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具有巨大作用。“食品生物技術”是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各專業及相關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該課程系統介紹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發酵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幾大生物工程技術,以及現代生物技術基本理論知識在現代食品生產中的應用[1]。食品生物技術在食品安全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從研究食品原料、配料、動物飼料和營養品的生產,到利用食品對微生物和人類健康的影響均不可或缺。但該課程作為食品專業重要的課程之一,其內容復雜,概念抽象,知識點量大,理論邏輯關聯度相對較低,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和掌握。
2020年,新冠疫情襲來,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教育部印發系列文件,提出利用網絡平臺,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促使教育方式進行改革”的要求[2]。同時,響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要求,充分發揮信息化在教育中的應用優勢,開展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混合教學,在騰訊會議、雨課堂、釘釘等軟件進行線上講授,并將知識點梳理成思維導圖或者視頻動畫的形式,以圖片、文字、課件等方式發放給學生,不僅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在疫情等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也更加方便教學。
本質上來說,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將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等先進技術與傳統教學相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同時期的學者對混合式教學有著不同理解,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混合教學的概念經過3個階段的演變。第1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末到2006年,這一階段對于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的認識還比較淺薄,美國斯隆聯盟認為混合式教學就是將一定比例的面對面教學與網絡教學結合起來。第2階段是2007—2013年,這一階段更多地是從教學方法的角度理解混合式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資料的面對面和線上互動的結合。第3個階段是2013年至今,隨著移動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混合教學理念的引入,學者對混合教學的認識開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認為混合教學不單單是2種教學方法的結合,更應該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和輔導[3]。
在高校教學過程中,高校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整合課程知識點和現代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有效結合,形成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著重從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時間方面實施,能夠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
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外對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才剛剛起步。2000年,“混合教學”概念首次出現在《美國教育技術白皮書》中。自此以后,國外對混合教學的研究就受到極大重視。以美國為例,近年來,其網絡教育發展迅猛,而且從純粹的網上學習逐漸過渡到混合式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混合式教學的效果。國外關于混合式教學的研究主要包括在線學習平臺、社交網絡、移動設備、移動學習等[4]。國外對混合式教學理論的研究非常多,如交互理論、連接主義、共同體、精加工理論、轉化學習理論,均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結構特征,而且在不斷演化、發展和融合。另外,混合教學模式、學習效果也是許多學者所關心的焦點。
在國內,2003年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首次提出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并將其引入遠程教育中的混合學習中[5]。同年,何克抗教授在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第七屆大會上也提出Blended Learning的理念,積極倡導將混合式教學引入課程教學中。2004年,李克東教授完成《混合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有效途徑》的報告,創造性地提出混合式教學的8個步驟,對混合式教學進行深層次的論述[6]。北京師范大學黃榮懷教授提出混合式學習是“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大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7]。除了上述研究主題外,還有一些學者探討混合式教學下學生學習負擔增加、師生信息素養提高等問題,可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逐步深入,有助于提高學生混合式學習的體驗,并且對解決混合式學習的困惑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1.3.1 線上教學的優勢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在高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與傳統模式的教學模式相比,線上教學有以下優點。(1)學生可以靈活安排學習時間,且不受地域的限制。教師可以通過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開展教學活動,在家就可以完成教學任務。(2)豐富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并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許多平臺都是錄制加直播的方式,均有課程回放的功能,即使錯過一些知識點,仍可通過課后回放的方式自主學習,使得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更廣泛。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更容易抑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思考的能力,而線上的課堂互動方式,能夠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對比線下課堂氛圍更加自由和愉悅。(3)增強學生間的團隊配合意識和能力。一般情況下,課堂討論與課下的作業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間的團隊互助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2 線上教學不足之處
新冠感染疫情期間網絡教學的調查報告顯示,大多數學生贊成網絡教學方法。然而,也發現一些弱點。首先,網絡教學的效果遠超出課堂的范圍,放大教師的授課,即使有一個小錯誤,也不如線下授課那樣容易糾正和彌補。因此,在使用現代信息教學方法時,應該更加嚴謹,避免錯誤。其次,一些教師疲于應付線上教學任務,應用線上上課軟件需要教師自身有一定應用互聯網的經驗,這對一些不善于應用互聯網的教師來說比較困難,給授課帶來額外的困難。而且,網絡環境也是一個問題。可能出現網絡上課環境比較差,網絡不是太流暢,出現時續時斷的情況;不少學生只有手機,線上學習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手機流量,增加學習成本;手機操作難度大,網上作業和測試,提交不太方便;手機屏幕比較小,長時間使用手機學習學生容易疲倦等。最后,對比線上教學來說,最重要且最難的一點是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在沒有教師的監督下,對于學習意志力薄弱的一部分學生來說,很難自主安排好學習時間,積極進行學前預習。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線上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
1.3.3 線下教學的優勢
對比線上教學,線下課堂教學優勢在于,學生可以與教師面對面交流溝通,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有問題可以及時溝通解決,不會拖沓。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同時,調動學習障礙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借助集中化的離線學習環境,可以更好借助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以鼓勵學習能力低的學生積極參加課堂討論[8]。此外,可以開展線上無法進行的學習活動。有些教學環節,只有通過線下教學才能完成。如案例教學、實驗教學等,針對實驗有關問題的學習與討論,需要由學生親自實際完成實驗才能有更深的體會,更好了解實驗內容所包含的知識點。
1.3.4 線下教學不足之處
傳統的線下教學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主要包括:(1)無法無視地域空間進行隨時教學,因特殊情況導致學生無法返校或無法在校課堂上課時,線下課堂就無法進行正常教學,這樣的教學方法無法同時實現對各地的學生的集中教學;(2)線下教學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傳統線下課堂大多數是教師通過板書結合PPT的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就需要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對于一些自制力差的學生,課堂上講過的重點內容可能就會遺漏,線下又無法隨時進行查漏補缺,就會造成無法掌握知識點的后果;(3)課堂氛圍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低[9],傳統線下課堂通常教師為主講,學生大多被迫接受知識的灌輸,除了參與小組討論類似的課堂互動,學生很難在聽講的過程中保持積極性。
由于網絡教學不能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食品生物技術”內容量大又很復雜,所以教師很容易忽視學生的感受。因此授課時不應盲目閱讀幻燈片,應充分利用學習平臺和軟件,結合“食品生物技術”的內容與知識點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并將學生的學習成果上傳到平臺上,實現共享和交流,幫助學生適應互相學習的學習模式,也方便教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可在虛擬網絡教學模式中模擬生物技術中一些復雜的技術運作過程,通過視頻展示各種技術操作和原理的解釋,將抽象的概念清晰化,對于學生理解和掌握也有幫助。
進行翻轉課堂,學生與教師身份互換。教師在線上進行課堂知識的傳授,在充分講解這門課程后,由學生作為主講,講述在課堂中學習的任意專題內容,學生之間相互討論,答疑解惑,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10]。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表達能力,又可以通過這次內容,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掌握知識的情況。針對不同專題內容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選擇線上通過小視頻或其他形式,對欠缺的部分進行補充[11]。
課后進行線上拓展訓練,鞏固課程知識點。課后,學生可以在網上繼續使用教學資源,或針對重點和難點進行反復的復習。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狀況,對教學進行總結,優化教學設計,在平臺上設置作業或測驗,以及時了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另外,學生對線下學習和考試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通過網絡線上留言向教師反饋,教師會及時回答,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同時,教師也可以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讓其更好掌握相關的知識,從而為今后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基礎[12]。
改變課程的考核方式,靈活考核。線上線下考核方式靈活運用,利用線上方式在每次課堂中插入隨堂小測驗,檢驗課堂的學習成效。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是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的,大多注重期末成績。在平時,成績只是對出勤率、課堂表現、作業等的綜合評價,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關注和評價,未能及時準確地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習效果。應更加重視平時課堂學習與課外自主學習的結合,提高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占比,同時降低期末考試成績的占比,這樣學生不會過于看重期末成績,會更加注重平時的學習,而且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使整個課程學習成為一個良性循環,而不是“一考定全局”的期末突擊式、死記硬背的學習[13]。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增多的環境背景下,教育模式也在不停地革新改變,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必然成為教育教學的趨勢。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就要不斷地改進,既要發揮其優勢也要改進不足,該教學模式提高學習的自由度、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和創新性,同時也存在部分學生還處在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不能積極參與線上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度也降低等問題。“食品生物技術”課程的應用性較強,為讓先進技術手段走進教學帶來利益最大化,就要求學生提高自覺性,要求教師科學授課,利用正確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要求我們要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時代發展,培養出的人才也要與時俱進[14]。此外,這種教學方式為了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還需不斷的實踐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