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茸
硅谷銀行破產、擠兌、爆雷,48小時結束了40 年的專業科技銀行。硅谷銀行的案例為國內銀行業的負債經營起到了警示作用。本文分析了硅谷銀行破產的概況、原因,研究其破產對我國銀行業的啟示。
一、硅谷銀行破產概況
(一)硅谷銀行概況
硅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簡稱SVB)成立于1983年,在倒閉前是美國第十六大商業銀行,總部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圣克拉拉市。是一家專注于為創新型科技、生命科學、清潔科技等高科技領域公司提供貸款、融資、并購咨詢、杠桿融資以及結構化融資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擁有包括眾多世界知名公司的客戶群,包括蘋果公司、谷歌公司、Facebook、特斯拉公司、Airbnb公司等。
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高科技領域的公司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銀行和金融機構也開始向這一領域進軍,為這些公司提供融資和其他金融服務。硅谷銀行已成為科技行業的主要參與者,并成功地與知名銀行展開了競爭,自稱是“創新經濟的金融伙伴”和“投資者的首選銀行”。向近一半的美國風投支持的科技和生命科學公司提供銀行服務。在加拿大、中國、丹麥、德國、愛爾蘭、以色列、瑞典和英國也有業務。
(二)硅谷銀行破產歷程
這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一家銀行倒閉事件,也是美國歷史上倒閉的第二大銀行,48小時結束了40 年的硅谷銀行,但其消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幾年前。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硅谷銀行的資產為700億美元,首次引起了美聯儲(Federal Reserve)質疑。截至2020年底,硅谷銀行資產增長到1140億美元。2021年底,硅谷銀行的資產比2020年幾乎翻了一番,達到了2090億美元。2022年3月底達到2,200億美元峰值。
1.第一階段——無息負債
2019年,隨著科技公司的蓬勃發展,數千家科技初創公司將資金存入硅谷銀行,為其金庫注入了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存款。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與一年前同期相比,硅谷銀行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均利息收益資產水平增長了76%。
2021年,硅谷銀行從近年來科技行業的爆炸式增長中獲益匪淺,這得益于超低的借貸成本。與一年前同期相比,硅谷銀行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平均利息收益資產水平增長了76%。當利率處于歷史低點接近零時,現金充裕的硅谷銀行向長期美國國債投資了數十億美元。
2.第二階段——美聯儲暴力加息
2022年,美聯儲大幅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脹。當利率上升時,債券價格下跌,因此利率的飆升侵蝕了硅谷銀行債券組合的價值。美聯儲的大幅增息推高了借貸成本,這意味著科技初創企業必須將更多現金用于償還債務。這迫使公司從硅谷銀行的存款中提取資金,硅谷銀行虧本出售證券以應對取款需求。
3.第三階段——流動性危機
2022年9月底,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硅谷銀行持有到期債券的市值比資產負債表價值低了159億美元,僅略高于硅谷銀行158億美元的總股本。
2023年3月8日,硅谷銀行宣布,包括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在內的證券銷售損失了18億美元,由于美聯儲一系列激進的利率上調,這些債券在2022年損失了大量價值。該公司開始陷入螺旋式下滑,當時該公司發布了需要籌集22.5億美元來支撐資產負債表的消息。
4.第四階段——償付性危機
2023年3月9日,硅谷銀行的股價下跌60%,客戶瘋狂地從該銀行提取存款,紛紛擠兌,總共提取了420億美元。
2023年3月10日,資金的快速提取勢頭增強,硅谷銀行由于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來滿足儲戶的需求,瀕臨破產。
2023年3月11日,在全球享受盛譽的美國硅谷銀行黯然倒閉,銀行賬面上有負9.58億美金,是美國第二大倒閉的銀行。
二、硅谷銀行破產原因分析
銀行崩潰的原因有多種,包括缺乏多樣化經營和典型的銀行擠兌等,硅谷銀行破產有諸多原因。
(一)硅谷銀行破產的直接原因——自身的經營策略
從硅谷銀行自身的經營策略角度來分析,在擴張過程中過于重視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流動性管理上出現期限錯配問題。
首先,在擴張過程中,過于注重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如風險投資、科技企業貸款等。這種高風險業務在經濟繁榮時期可能會帶來高收益,但一旦經濟出現波動或衰退,這些高風險業務將面臨巨大的違約風險和損失。而硅谷銀行在擴張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過于依賴這些高風險業務,導致了資產質量的惡化。
其次,流動性管理上出現期限錯配問題。期限錯配指投資期限和債務期限不匹配,導致“長期限投資類資產—短期限市場化負債”模式,即短債長投。硅谷銀行將存款用來購買大量1—5年期無風險國債、 MBS等持有到期債券,靠短債長投的期限錯配模式來賺取利息差。但在美聯儲加息和國際市場波動的背景下,這種資金來源面臨了風險和不穩定性。硅谷銀行未能充分考慮到這些風險,未能建立起足夠的流動性儲備,在償還到期債務的時候,卻由于貸款未到期而無法獲取資金支持,導致了流動性出現問題,無法及時作出應對措施 。
(二)硅谷銀行破產的根本原因——金融行業環境變化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全球經濟遭受重創。起初美聯儲緊急降息0.5%刺激經濟,幾天后,美聯儲再次宣布緊急降息,直接下調到0-0.25%,拉到“零利率時代”。從而科技創新等公司獲得較低成本融資,進而存入硅谷銀行,銀行獲得了大量幾乎零利率的儲蓄,使得硅谷銀行資產在短短3年內從760億上升到2000多億美元。
美聯儲持續暴力加息造成宏觀流動性變動。2022年美聯儲連續加息7次。2023年2月,美聯儲再次加息,利率已達到4.5%—4.75%,市場流動性收緊,導致債券價格大幅度下降,硅谷銀行手中持有的大量債券進入浮虧狀態。美聯儲通過不斷深入加息周期以及不斷升高加息預期,以對抗通貨膨脹。美聯儲對不同類型銀行的差異化監管要求,加上硅谷銀行持有的債券浮虧未能在資本凈額中體現,一定程度上使得銀行資本充足率虛高,隱藏了潛在風險。
美聯儲強勢加息深層次的目的是通過潮汐效應促使全球資金回流,以達到回流接盤危機重重的美股、美債的目的。目的達到了,但同時也沖擊了科技行業,許多銀行客戶撤回了資金,造成了硅谷銀行擠兌的現象。
總的來說,硅谷銀行一面是大量不計息的活期存款,另一面是資產端集中于債券。未能做好風險管理從而出現流動性危機,導致破產。
三、我國銀行業的現狀
2019年至2022年,國內經濟總體受到疫情沖擊,導致經濟下行,我國采用貨幣寬松和加杠桿、久期策略。然而今年,受經濟基本面回升、疫情影響消退等因素影響,市場利率中樞有所上移,此前資產負債組合的市場風險不可避免地加大。
(一)我國銀行業的改革成效
銀行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金融中介作用。在過去幾年里,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銀行業維持了高速擴張的勢頭。尤其是銀行業全面開放后,中國的銀行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銀行業改革成效顯著。成效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銀行業整體競爭力顯著提高。銀行的資產總額和負債總額大幅增長;透明度增加,建立了以客戶為主導的服務理念,在《銀行家》雜志的全球銀行排名中,中國的銀行上榜數量逐年增加。二是銀行業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銀行業務更加多樣化,表外業務發展迅速。三是銀行業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明顯改善。價值意識和風險管理意識都深入人心,業務操作流程不斷優化。四是我國的銀行業審慎監管框架逐步成熟,建立了包括資本充足率、撥備覆蓋率、杠桿率、流動性比率等全面的風險監管指標體系。
(二)我國銀行業存在的問題
銀行業依賴存貸差的盈利模式需要改變;銀行業因房地產價格波動和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著信貸風險;各銀行的發展存在趨同性,導致過度競爭和資源的浪費;銀行的信貸存在著脫實向虛的傾向等。
四、硅谷銀行事件對于我國銀行業的啟示
硅谷銀行破產雖然不會波及國內銀行,威脅存款安全,但對國內完善金融治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小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必須高度重視中小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應以該事件為鑒,加強金融機構治理機制;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制度,事件印證我國對加密資產嚴格監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堅定落實存款保險制度,加強對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管理;針對抗風險能力較低的中小銀行提供更為個性化、差異化的風險管理指導。
(一)要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1.利率風險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首先,中國銀行利率自主定價能力弱。在長期的利率管制中,中國銀行的存貸利率主要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的行政手段調控,很難反映市場資金供求關系變化。當市場的資金情況出現波動時,中國銀行難以及時調整利率獲得更高的收益和承擔更低的風險,以實現收益和風險的平衡,而是只能被動接受利率風險。其次,中國銀行資產負債結構不平衡,單一業務占比過高。資產負債結構的不平衡也會引起中國銀行出現期限錯配、資金利用效率不高等問題。同時在當前分業經營的經營模式下,銀行業主營收入從存貸利差中獲取,導致中國銀行和同業之間的業務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加劇。
2.利率風險管理措施
做好利率風險管理,負債的穩定性有利于度過整個經濟波動周期。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利率市場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因而利率風險是銀行業風險最為突出的部分。這要求銀行業對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要組建高水平高質量風險管理團隊,并且要增強風險意識,要求團隊成員對銀行風險有較高的敏感性,數據采集能力、專業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強等等是最基本條件;第二,各項風險管理制度建設與技術優化;第三,要主動做好利率風險的應對措施;第四,有效利用衍生金融工具,改革和完善規避利率風險的機制等等。這要求國內銀行需時刻做好對市場波動的預判,動態優化投資類資產結構,控制好組合久期,做好應對預案,以高效配置資源、快速化解風險。同時,提前做好業務授信分層,防止同業機構風險傳導。
(二)要加強信用和投資管理, 規范審慎發展金融市場業務
1.信用和投資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從銀保監會公布的銀行經營數據看,2022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63%,撥備覆蓋率205.9%,分別較2020年新冠疫情時期的峰值改善0.33個百分點和25.96個百分點;2022年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5.17%,繼續保持較好的充裕水平。在運用風險管理信息方面,包括抵質押品管理、交易賬簿的信用風險管理、基于風險的定價、限額管理以及風險資本的分配等,還存在很大程度的不足。
2.信用和投資管理措施
做好信用管理,提高我國銀行業從業人員的資格和條件,使用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培訓課程作為提高員工業務素質的重要手段。設計大量新的風險管理手段、開發新的技術實施方法以及建設適用于風險管理的組織架構和流程等。改變以往分散管理的組織架構,并向集中化管理轉型。
做好投資管理,防止資本投資過于集中。首先,商業銀行的資金主要投資于多種類型的債券,對于具有高風險和高收益特性的商業金融債券、資產擔保證券和公司債券應該減少投入過多的資金。其次,提升標準化債權資產投資比例。2020年7月3日,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認定規則》,有助于引導資管行業、金融市場規范發展和風險防范。減少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投資,例如信托貸款、委托債權等,不能向企業公司無止境地提供貸款。
(三)要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
1.流動性風險管理方面存在問題
期限錯配已成為我國銀行體系尤其是中小銀行的普遍性問題。中國人民銀行的金融業機構資產負債統計表更新到2022年第三季度的最新數據顯示,銀行業總資產373.88萬億元,總負債342.94萬億元。從硅谷銀行事件反觀國內金融系統,雖然負債經營不會那么嚴重,但是錯配管理一旦超出應有的界限,金融市場依然會出現狂風暴雨。
2.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
做好流動性風險管理,銀行業對于流動性管理要適度調節存量也要適時調節流量。資產負債期限結構與分布結構影響流動性的途徑和機制,而要管好銀行自身資產負債表的風險及自營業務風險,有賴于建立全行綜合風險管理體系,包括規范嚴格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機制。第一,當出現資產或負債過于集中、市場上的負面傳言、債權人提前要求兌付、所發行的股票價格下降等等事件,要倍加關注流動性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銀行業應該在正常范圍內建立“借短貸長”的資產負債期限結構。資產和負債的期限匹配起來可以降低由于資產產生的現金流不足以償還本金和利息的風險;第二,應當嚴格遵守限額管理的相關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資金負債和資產的同質性,確保資產負債分布結構合理。通過以上措施,產生正常的、可控性較強的流動性風險。
結語:
綜上所述,硅谷銀行破產有兩個原因,直接原因是自身的經營策略;而更為重要的是根本原因,無息負債后的暴力加息。我國銀行業應加強利率風險管理、加強投資管理、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避免類似硅谷銀行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