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恒, 李 迅, 文 華, 薛本潔
(1.安徽醫科大學附屬滁州醫院/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 安徽 滁州 239000 2.滁州城市職業學院醫學系, 安徽 滁州 239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種好發于老年人群的呼吸道疾病,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40歲及以上成年人中COPD患病率為13.6%,遠高于2010年全球COPD患病率11.7%[1]。該病的發病機制仍存在爭議,目前多認為與吸入有害氣體誘發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呼吸道感染則是誘發病情急性加重的主要因素[2]。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作為常見的感染指標,在評估COPD病情嚴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應用價值[3]。據報道,COPD患者體內免疫失衡嚴重,淋巴細胞亞群水平變化與此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4],但淋巴細胞亞群檢測費用較高,限制臨床應用。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檢測簡單,能客觀反映機體免疫能力,近年來,ALC水平用于胃癌[5]、淋巴瘤[6]等多種惡性腫瘤的預后評估,但ALC對COPD病情的提示作用少有報道。故本研究旨在探討COPD患者外周血ALC及血清CRP、PCT變化及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指導臨床COPD的診療過程。
1.1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間入院治療的COPD患者102例。納入標準:符合COPD診斷標準[7];年齡18~80周歲;依從性好。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包括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等;近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嚴重內科疾病、惡性腫瘤等;無法正常溝通。另取同期體檢健康者100例作對照組,納入標準:年齡18~80周歲;臨床體格檢查和生化檢查正常。排除標準同COPD患者。COPD患者與體檢健康者一般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表1 COPD患者與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
1.2研究方法
1.2.1患者分組:根據患者疾病進展[7],將患者分為COPD穩定期組和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組,其中COPD穩定期組61例,年齡52~77歲,平均年齡(64.97±5.75)歲,男性37例,女性24例;AECOPD組41例,年齡55~79歲,平均年齡(65.74±6.48)歲,男性26例,女性15例。根據肺功能嚴重程度,將患者分為Ⅰ級[第1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預計值)≥80%]、Ⅱ級(50%≤FEV1%預計值<80%)、Ⅲ級(30%≤FEV1%預計值<50%)和Ⅳ級(FEV1%預計值<30%),其中Ⅰ級患者19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4.93±5.91)歲,男性11例,女性8例;Ⅱ級患者22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65.41±6.22)歲,男性13例,女性9例;Ⅲ級患者36例,年齡53~79歲,平均年齡(65.11±6.74)歲,男性22例,女性14例;Ⅳ級患者25例,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65.68±6.50)歲,男性17例,女性8例。上述各亞組患者年齡、性別資料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2肺功能檢測:COPD患者入院當天進行肺功能檢查,儀器為德國耶格Master Screen PFT肺功能測試儀,檢測FEV1和肺活量,計算FEV1%預計值。
1.2.3血樣采集與檢測:COPD患者入院當天、體檢健康者體檢當天采集空腹靜脈血3mL,檢測ALC,再分離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RP水平,免疫瑩光層析法檢測PCT水平,試劑盒購自江蘇瑞萊生物公司。

2.1COPD患者與對照組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比較:COPD組外周血ALC明顯低于對照組,CRP和PCT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COPD患者與對照組外周血ALC CRP和PCT水平比較
2.2COPD不同疾病進展患者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比較:AECOPD組外周血ALC明顯低于COPD穩定期組,CRP和PCT水平明顯高于COPD穩定期組(P<0.05)。見表3。

表3 COPD不同疾病進展患者外周血ALC CRP和PCT水平比較
2.3COPD不同肺功能嚴重程度患者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比較:不同肺功能嚴重程度患者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兩兩比較,ALC水平Ⅳ級低于Ⅰ級、Ⅱ級,CRP和PCT水平Ⅳ級>Ⅲ級>Ⅱ級>Ⅰ級(P<0.05)。見表4。

表4 COPD不同肺功能嚴重程度外周血ALC CRP和PCT水平比較
2.4外周血ALC、CRP和PCT與FEV1%預計值相關性:COPD患者外周血ALC水平與FEV1%預計值呈正相關(r=0.531,P<0.001),CRP和PCT與FEV1%預計值呈負相關(r=-0.483、-0.426,P<0.001)。見圖1。

圖1 外周血ALC、CRP和PCT與FEV1%預計值相關性
2.5AECOPD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的比較: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AECOPD患者外周血ALC水平明顯升高,CRP和PCT水平明顯降低(P<0.05)。見表5。

表5 AECOPD患者治療前后外周血ALC CRP和PCT水平的比較
COPD病情呈進行性發展,不僅累及呼吸道,持續性損傷肺功能,還會影響血管內皮功能、凝血功能等。而且患者年齡偏大,多伴有不同程度基礎疾病,但目前AECOPD的判斷多依賴醫師的主觀判斷,仍需要高靈敏度、特異度指標評估病情、指導診療。COPD的免疫學機制已得到廣泛認可,外界刺激導致氣道上皮細胞損傷,未被巨噬細胞吞噬的受損細胞成為一種自身抗原,誘發機體免疫炎癥反應,造成氣道炎性損傷。多種不同功能的淋巴細胞參與上述過程,但淋巴細胞亞群檢測費用高,ALC雖然不能反映具體淋巴細胞亞群的數量和功能,但作為血常規的檢測指標,具有經濟、便捷屬性,對機體免疫狀態也有重要的評估作用[8]。CRP和PCT是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診斷指標,可反映機體炎癥反應水平,CRP在機體受到感染、創傷等因素刺激后,6~12h即可達峰,待病情緩解后可迅速降低;PCT屬于多肽物質,細菌感染后由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大量分泌。Zhou等[9]研究顯示,AECOPD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明顯升高,且與肺功能密切相對,對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健康人群,COPD患者ALC水平明顯降低,CRP和PCT水平明顯升高,AECOPD組外周血ALC明顯低于COPD穩定期組,CRP和PCT水平明顯高于COPD穩定期組,與既往研究[10]結果基本相符,提示COPD患者體內存在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癥反應,整體免疫功能下降,病情進入急性加重期將進一步加劇上述紊亂現象。分析患者肺功能與ALC、CRP和PCT的關系,發現ALC水平Ⅳ級低于Ⅰ級、Ⅱ級,CRP和PCT水平Ⅳ級>Ⅲ級>Ⅱ級>Ⅰ級,且ALC水平與肺功能常用指標FEV1%預計值呈正相關,CRP和PCT與FEV1%預計值呈負相關,與謝小兵等[11]報道相似,可能是免疫紊亂與炎癥反應的加劇,導致氣道黏液大量分泌,阻塞氣道,從而降低肺功能。上述結果表明,COPD患者外周血ALC及血清CRP、PCT水平與肺功能存在密切聯系,尤其是對于肺功能檢測配合度低的患者,該檢測對于評估疾病病情及分期有重要作用,但具體影響機制仍有待探究。
感染是AECOPD發生的主要誘因,研究[12]顯示,積極控制AECOPD患者肺組織炎癥后,仍會存在全身炎癥反應。本研究中,治療后AECOPD患者外周血ALC水平明顯高于治療前,CRP和PCT水平明顯低于治療前,但相較于對照組仍有差異,進一步說明AECOPD患者經治療后可緩解部分免疫紊亂及炎癥反應,但仍需要維持抗炎治療,通過檢測ALC、CRP和PCT水平,也可為AECOPD的治療提供有效信息。
綜上所述,COPD患者外周血ALC、CRP和PCT水平與疾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上述指標檢測簡便、易行,不僅可用于COPD的病情評估,還可指導AECOPD治療。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未來還需要擴大樣本量,進一步分析獲取更為精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