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張方圓, 張 猛, 郎 璇, 胡 偉
(安徽省亳州市人民醫院, 安徽 亳州 236800)
胸腰椎壓縮骨折是骨質疏松癥患者常見疾病,隨著老齡化趨勢的嚴峻,該類疾病的發生風險上升,且以高齡患者為主要人群[1]。患者多表現為腰背疼痛、脊柱穩定性下降、脊柱畸形等,導致肢體不協調,日常功能受到阻礙[2]。目前PVP、PKP在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中發揮出優勢,兩種方式均為微創手術,具有顯著療效,但骨水泥滲漏等并發癥的出現,是導致患者預后不佳的關鍵[3]。隨著臨床醫學技術的進步,CT定位引導下微創手術在該類患者中應用廣泛,相較于傳統X線,CT圖像分辨率更高且可操作性更強,更能夠提高手術的精致程度[4]。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T定位引導下PVP與PKP的療效差異,探究兩種術式的不同治療結局,為患者獲得更理想的治療結局提供依據。
1.1一般資料:采用回顧性研究方式,將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8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的資料納入分析。納入標準:①符合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診斷標準,經影像學確診;②臨床資料完整;③新鮮骨折,骨折時間<3周;④符合相關手術指征;⑤無嚴重的內科疾病;⑥無凝血功能障礙;⑦無惡性腫瘤疾病。排除標準:①合并脊髓、神經根遭受壓迫;②感染性疾病、脊髓神經受損;③精神疾病;④椎管內占位性病變;⑤陳舊性骨折;⑥無嚴重的臟器功能異常。依據不同手術方式分為PKP組、PVP組,PKP組51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齡65~88歲,平均年齡(76.65±10.39)歲;病程1~19d,平均病程(10.23±2.69)d;T11骨折18例、T12骨折8例、L1骨折15例、L2骨折10例。PVP組47例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8例;年齡68歲~87歲,平均年齡(76.13±10.84)歲;病程2~18d,平均病程(10.31±2.58)d;T11骨折16例、T12骨折7例、L1骨折14例、L2骨折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患者均入室后,采取俯臥姿勢在西門子EMOTINO 16排CT機檢查床,使用局部麻醉并采取單側入路,常規消毒鋪巾,CT輔助下對受傷椎椎弓根皮膚定位并選取進針點,而后置入穿刺針,在椎體前1/3處拔出穿刺針芯,插入導針并將穿刺針退出。PVP組:CT透視確定穿刺位置,在椎體前1/3處緩慢注入拉絲期骨水泥,等到硬化后將工作套管退出。PKP組:工作通道建立方式與PVP一致,將工作套管插入椎體1/3處,置入骨鉆并在CT引導下確保骨鉆在椎體前臂2~3cm處,取出骨鉆,將球囊植入,且在其中加入碘海醇造影劑,球囊擴張且椎體復位后退出球囊,CT引導下注入骨水泥,硬化后退出工作套管,將造影劑抽出后擴張壓縮椎體,球囊拔出后注入骨水泥。所有患者術后均進行常規處理,包括生命體征監護、抗生素治療、預防感染等。病例影像學見圖1~4。

圖1 馬張氏術前CT

圖2 馬張氏術后CT

圖3 朱楊氏術前CT

圖4 朱楊氏術后CT
1.3觀察指標:①對比兩組手術與住院時間、骨水泥注入量情況;②對比兩組椎體高度(X線攝片測量)、Cobb角(脊柱彎曲頂端兩椎體下緣構成的角度);③VAS評分:將疼痛分為:0級(0分),代表沒有疼痛;1級(1~3分),代表輕微疼痛,患者能夠忍受;2級(4~6分),代表中度疼痛,在患者可忍受范圍;3級(7~10分),代表強烈疼痛,無法忍受。Barthel指數評分[5]:包括大小便、吃飯等日常生活行為的內容,總分0分~100分,自理(100分),輕度功能障礙(75分~95分),中度功能障礙(50分~70分),嚴重度功能障礙(20分~45分),極嚴重功能障礙(0分~20分),分數越高代表功能越好;④對比兩組骨水泥滲漏、慢性疼痛、臨近椎體壓縮性骨折、神經根疼痛、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概況。

2.1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較:PVP組手術與住院時間、骨水泥注入量均較PKP組低,組間差異均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較結果
2.2兩組術前、術后3d椎體高度、Cobb角比較:術前,兩組椎體高度、Cobb角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d,兩組椎體高度均提高且PKP組高于PVP組,兩組Cobb角均下降且PKP組低于PVP組;PKP組術前、術后3d椎體高度、Cobb角差值均高于PVP組,組間差異均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3d椎體高度Cobb角比較結果
2.3兩組術前、術后3d VA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術前兩組兩項量表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d,兩組VAS評分均下降且PKP組低于PVP組,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均提升且PKP組高于PVP組;PKP組術前、術后3d VAS、Barthel指數評分差值均較PVP組高,組間差異均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前術后3d VAS評分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結果
2.4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PKP組出現1例骨水泥滲漏,滲漏發生在脊柱旁組織,2例慢性疼痛、1例臨近椎體壓縮性骨折。PVP組出現3例骨水泥滲漏,1例發生在椎管內硬膜外、1例發生在鄰近椎間隙、1例發生在脊柱旁組織,出現3例慢性疼痛、1例臨近椎體壓縮性骨折與1例神經根疼痛。PKP組并發癥總發生率7.84%低于PVP組17.02%,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結果
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在老齡化社會發生率極高,患者身心均受到重創,導致抑郁、睡眠障礙、食欲降低等問題頻頻發生,日常生活受到影響[6]。微創技術的發展與影像學技術的進步為該類患者治療提供更優質的保障,基于CT定位引導下的PKP或PVP術在以往二維觀察基礎上進行三維觀察,有效提高手術效果[7],但兩者哪種效果更佳目前尚無定論。
以往PKP及PVP治療中主要采取C臂機透視、X線引導進行[8],而本研究采取的是CT定位引導,其優勢在于:CT輔助下容易觀察骨水泥彌散情況,早期把握骨水泥滲漏的發生,且能夠有效控制注入量,通過CT幫助從三維層面進行準確定位,利于把握穿刺精準度,且不會存在X線帶來的輻射,適用范圍更廣[9]。本研究結果顯示,PVP組手術及住院時間均較PKP組低且骨水泥注入量少于PKP組,這可能是因為:PVP相較于PKP的操作更為簡單,在患者椎體復位后就直接注入骨水泥,但PKP加入了球囊擴張的步驟,故手術耗時更長,PKP球囊加壓擴張后間隙縮小,容量變大,故骨水泥的用量也變多。術后3d,PKP組椎體高度較PVP組高、Cobb角較PVP組小,提示PKP組患者在椎體恢復效果上更佳,究其原因在于:PKP與PVP均能夠在骨水泥硬化凝固后將斷裂的骨小梁穩定,增強中柱穩定性,但PKP的優勢在于其是PVP的基礎上改良的一種方式,PKP操作中將球囊起到擴張作用,機械恢復椎體高度并利于骨質疏松加固,注入較多的骨水泥后將支撐作用提升,有利于更好的維持脊柱形狀及高度,有效降低骨水泥滲漏可能性,糾正壓縮導致的畸形。術后3d,PKP組VAS評分相對較低、Barthel指數評分相對較高,表明PKP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較輕且日常活動能力恢復更好,這可能是由于:PKP與PVP通過注入骨水泥均能夠減少骨折部位的小幅度移動,降低骨折端疼痛刺激,減輕疼痛,但PKP相對PVP而言,通過球囊擴張骨水泥加壓注入恢復椎體形態,減少了骨水泥灌注的壓力,防止骨水泥過度彌散,患者術后恢復更好。另外,兩組并發癥無差異,提示兩種術式在CT定位引導下的安全性均較好,表明CT的輔助能夠讓手術更為精細,操作中更為完善,患者預后情況更理想。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胸腰椎壓縮骨折患者采用CT定位下PKP與PVP方式治療均有一定的效果,且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但相比之下,CT定位下PKP方式對于患者椎體改善程度更好,患者術后疼痛更低且生活功能恢復更佳,值得臨床參考。但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納入的樣本數量較小,并非有龐大的樣本支撐結論,在今后的研究將會改進,擴大納入研究對象的數量,使結論科學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