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曦 馮韜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南京 211816)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提出了“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的要求,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主要群體,理論知識水平高,文化修養程度深。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提升學校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堅持和完善高等學校教育制度的基本內容,也是推進國家社會發展建設的重要舉措。
當前,受國際關系和局勢的影響,世界對中國有著不客觀的認知,國人愛國主義信念和情懷也因此遭受沖擊,顯得不夠從容和堅定。愛國主義情懷、民族主義自豪感是每一位仁人志士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這是個體心理發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對國家實力的充分信任。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營造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將愛國主義充斥在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當中,以小見大,深刻理解感受深深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懷,匯集正能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剖析了文化傳播在國際關系中的重要性和面臨的重大問題,明確指出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傳統單一的問題。我們要營造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濃厚氛圍,創新方式,通過對歷史人物、英雄烈士的宣傳和學習,影響自己,傳播他人,弘揚中國精神,傳播文化理念。讓營造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濃厚氛圍將中國文化帶向國際,讓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絢爛發光,讓世界角落遍布中國文化的身影。
愛國主義情感是中華兒女最自然、最樸素的情感。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只有牢記中華民族的使命,堅定中國人民的信念,將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濃厚氛圍作為提升愛國主義精神的必然選擇,團結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匯聚能量,才能實現最終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未來和社會的希望,承載著社會主體的巨大作用,新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主力軍,優秀而充滿希望。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良好氛圍是大學生教育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鞏固高等學校教育理念的必要支撐,也是國家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為全面、真實地了解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氛圍的現狀,2021年1-3月,對20余所兄弟高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652份,從判斷力、行動力、認識的深刻性和了解的全面性四個方面深入調查,這些問卷經過分析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現狀。
當前階段,國際關系格局正面臨深刻的利益調整與力量更迭,國際局勢紛繁復雜[3]。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發展迅速,其快速發展導致信息在傳遞過程中存在誤差,加之全球受新冠疫情傳播疾病的影響,各方信息紛擾,難以辨別正誤。調查顯示,部分大學生思想并未發展成熟,容易受誤導信息的影響而判斷失誤,沒有形成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由此可見,新時代大學生遭受國際關系和網絡環境的多重影響,對充斥著多元文化的世界缺乏足夠的認知和判斷力。
新時代大學生成長在物質環境相對充裕的年代,家庭教育質量高,獨立自主能力強,綜合素質較為全面,情緒飽滿積極,對世界充滿熱情。調查問卷顯示,30.83%的被訪對象選擇非常愿意在國家面臨災難時義務參軍為國家奉獻力量,46.17%選擇比較愿意,可見新時代大學生懷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51.69%的被訪對象雖關注國家政策方針卻不能準確領悟文件精神,紙上談兵無法將愛國主義熱情落到實處,可見缺乏主動性和具體實施行為。
學習和了解國家重大人物事件是民族的導向和文化的傳承,是國家和社會傳遞民族精神的縮影,是每一位公民應該掌握的基本知識。調查問卷顯示,有超過45%的被訪對象不了解近期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對于身邊像(十大杰出青年、感動中國人物等)典型人物和時代楷模也知之甚少,無法闡述其精神內涵,可見新時代大學生對于國家重大事件以及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做出偉大貢獻的英雄人物認識不夠深刻。
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積淀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4],是中華民族奮力拼搏的成果,是中國深厚文化軟實力的體現。調查問卷顯示,被訪對象對于武術中的抱拳禮、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手獅、戲曲中的人物角色等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讀和曲解,可見新時代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統學習不夠全面。
習近平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5]。新時代大學生作為青年一代的中堅力量,深深影響著國家的未來和方向。本文現以《綱要》提出的要求作為指導思想,充分結合現狀,將愛國主義思想貫徹到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實踐的方方面面,并提出具體實施路徑。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擅于利用網絡獲取信息。新時代的中國網絡發展迅速,各式各樣的媒體應運而生,有些民間媒體報道的信息誤導性較強,而大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正誤信息的判斷力,這些信息達不到正面宣傳的意義和價值,甚至還可能會引起大學生思想上的嚴重偏差。為了讓新時代大學生在網絡模式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受到有意義的熏陶,黨報、黨刊、電視臺、廣播臺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主流媒體需要豐富其網絡宣傳愛國主義教育形式。開發類似于學習強國APP這樣立足于黨員的學習平臺,豐富其中的欄目,明晰當中的類別并大力宣傳;積極宣傳與愛國主義教育相關的報道,做出新穎、接地氣、適合新時代大學生且使之感興趣的宣傳內容:講好中國故事,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制作并且播放類似中國文藝等優秀愛國主義教育作品;采訪報道留學生、外派教師國外生活積極感觸等,大力傳播主流價值觀,努力營造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濃厚氛圍,讓大學生置身其中,感受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并產生為之自豪向之學習的崇尚感。
新時代大學生以高校培養為主,高校大學生班級管理、黨團支部建設占據大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部分,深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班級管理、黨團支部建設的方式能引導大學生往奮力一心、凝聚力強、積極向上的方向發展,激發行動力,形成正向激勵,推動良性循環。反之會引發組織軟弱渙散、慵懶懈怠的現象。將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與班級管理、黨團支部建設相結合,制定相應的班規和團體章程,學習傳統禮儀,遵守規章制度,發揮引領和規范的作用。可組織分享各種經驗交流會,交流自己對于祖國發展壯大的感悟和生長于祖國懷抱下的所獲心得;觀看愛國主義教育紀錄片,了解祖國大好河山;推選組織中的積極分子組成委員會,讓積極分子發揮帶頭作用,從思想、行動上引發正面思考,將愛國主義情懷其他班團、黨團的靈魂當中;與社區民間藝術團體打造關系度,讓大學生多多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技藝,深刻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并不斷傳承下去;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觀如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紀念館、故宮博物院、國防部維和中心等主題的教育基地,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推動行為發展,引領班建、團建、黨建蓬勃發展,營造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濃厚氛圍。
高校、社區是大學生學習工作生活的組織,是大學生賴以生存密切聯系的場所,與大學生的思維活動息息相關。高校團委、工會等部門可以廣泛開展向英雄致敬的活動,充分了解歷史,尊重人物,向模范帶頭人學習,向身邊的榜樣楷模學習,向愛國賢士學習。高校可通過組織體育運動會傳遞體育精神,向蘇炳添等奧運靈魂人物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通過開展五四青年節、表彰大會等活動,聆聽感動人物的愛國事跡,向經典學習;通過舉辦音樂會、舞蹈詩等藝術節活動,用藝術表演形式與大學生產生共情,讓大學生通過感官深切體會愛國主義情懷。社區可在假期組織系列向身邊杰出人物、向基層人物學習活動:讓大學生以志愿者、體驗者的身份參與進來,體會優秀人的所作所為,從細膩中感受偉大;可在實踐活動中加入幫扶環節,讓大學生從幫助關愛中體會情感,以小見大,從而逐步領會愛國主義情感的深刻;也可將實踐活動以舉辦講座的方式進行,或者邀請人物進行訪談、分享自身經歷,娓娓道來,讓人動容。高校、社區雙管齊下,讓新時代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感悟并積極投入志愿工作,以切身行動深刻感受愛國精神,營造尊重歷史、關愛英雄、學習榜樣、捍衛模范的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濃厚氛圍。
新時代大學生置身于高校環境之中,德智體美勞需全方位發展,但主要仍以學業為主,學業優劣對大學生影響頗深。高校所授課程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高校課程教學也是與大學生溝通思想的主要渠道。《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根據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和育人要求,分別明確了公共基礎課、專業教育課、實踐類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6]。高校教師可對其授課內容進行調整優化:授課過程中將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內容與哲學社會相關的專業課程、必修課程或者選修課程相結合,例如人文教育、中國近代史、軍事理論、形式與政策、民族體育等課程,全面系統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愛國主義思想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融入課程當中;也可鼓勵高校教師對課程教材進行適當調整優化,將愛國主義教育國家最新政策、愛國主義教育時事匯入教材當中,讓大學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也能實時了解國家大事,引導大學生有興趣的眼光、積極的態度、求知的欲望汲取知識。通過對高校課程教材內容的優化、授課方式的調整將愛國主義教育精神融會貫通。
新時代大學生思維活躍,精力充沛,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物,對世界各國不同文化充滿好奇之心,很多大學生選擇出國留學深造,實際是想走出國門,給自己增加一個了解世界的機會。最近幾年因疫情傳播等因素,國際線下交流合作項目受到影響,中國的大學生“出不去”,國外的留學生“回不來”,面對疫情各方受阻的大環境,高校等機構可將國際交流項目相關政策作出優化,以便大學生能獲得體驗國外文化學習氛圍的機會。可將線下訪問交流團組、冬夏令營團組、交換生訪學團組等轉換成線上方式進行課程培訓;文化體驗環節部分可以用直播和對話的形式線上“面對面”交流,通過鏡頭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風貌;項目交流期間,可以讓參加項目的大學生互相建立聯系,通過軟件互換信息,也讓中國的大學生更加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風采的博大,體驗中國文化的精深。國內國外多文化之間的碰撞,讓大學生深感自己置身于幸福的國家,體驗愛國主義情感,再多方引導,正能量宣傳,達到弘揚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
高校教師隊伍的質量關系著國家教育的發展前景和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7]。高校教師是大學生在高等教育基礎上求知、求學的引路人,是傳遞大學生課本知識、生活經驗的知心朋友,也是大學生在高校中接觸最多影響最深的人。新時代大學生年輕有朝氣思想不夠成熟,容易受身邊人影響,高校教師在與之接觸過程中需發揮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正向作用,引導培養學生獲得探索求真務實的精神,具備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巋然不動的毅力,使其健康向上、蓬勃發展。高校應健全教師愛國主義素質管理體系,加強管理提升教師隊伍的愛國主義教育情懷,深刻理解理論學習內涵,明確實踐綜合定位,潛移默化提升愛國主義氛圍感,從根本上達到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
愛國主義作為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積淀下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民族力量[8]。我國進入新時代以來,對愛國主義教育極為重視,尤其重視高文化、高素質、高水平的新一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通過營造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濃厚氛圍,將愛國主義思想深深刻入腦海、愛國主義精神牢牢植入心靈,從根本上達到加強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