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慶 盛海召 王曉黎
(荊州理工職業學院,湖北荊州 434000)
城鎮是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主要載體。農村產業發展不僅需要現代農業的支撐,還需要農產品加工業和相關的衍生第三產業的參與,來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延伸農業產業鏈,依托城鎮建設農業產業示范區、產業園等經濟集聚體。通過這種方式,將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加快形成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1]。但我國目前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缺乏青壯年勞動力,農村教育整體質量不高,缺乏專業技術人才培養與培訓,農業生產科技水平較低,進城務工農民綜合素質不高,生存壓力較大,這些都阻礙了新型城鎮化的建設。想要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就要將職業教育與其有機結合,一是用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提高農村轉移人口的綜合素質能力,讓其不僅擁有在城市生存的專業技能,還能提升其文化素質與精神素質,讓其成為適應城鎮生活發展的“新市民”;二是以職業教育資源為平臺,培養現代新型職業農民,通過現代新型職業農民來發展農村經濟,整合農村資源,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以此來進一步加快城鄉人口流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與水平,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互促共進。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農村產業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因為農村地區的地理位置、環境資源,文化特色各有不同,所需人才的專業方向、專業層次、技術技能也有所不同,職業教育因其實用性強和針對性高的優勢,成為農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首要選擇[1]。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村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大,同時,隨著農業產業鏈的進一步延伸,農產品的品牌設計和文化營銷人才需求也將進一步擴大。因此只有發展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與農村產業人才需求對接,以職業教育的優勢人才、專業、技術平臺為載體,基于鄉村規劃和需求,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源源不斷為鄉村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才能確保農村產業結構成功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
荊州農村產業發展不僅要鑄型,更要鑄魂,優秀的鄉村文化才是促進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想把鄉村文化產業發展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就需要職業教育的參與。職業教育可以根據產業發展及文明建設需求,深入挖掘農村本土特色文化,提升農村文化軟實力,喚醒村民對鄉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錘煉文化自信,提升審美水平,充分發揮教化民眾、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3]。同時通過對農村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鄉村移風易俗,形成文明鄉風、淳樸家風,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進一步鞏固基層黨組織的執政基礎,有效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確保鄉村社會安定長久發展,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動力。
農村產業經濟發展,離不開精準扶貧,想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打好脫貧攻堅戰,進一步鞏固精準扶貧成果,因此必須為農村貧困者找到出路,培養一技之長,這些都需要職業教育的參與。一方面,可以通過“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為來自農村地區或者農村家庭的初高中畢業生提供學習技術技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的機會。白皮書數據顯示,在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企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有70%來自職業院校,而70%的職業院校學生來自農村,這些人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生力軍,“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已經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職業教育+勞動力培訓”模式,為農村地區和農村家庭勞動力提供各項技能培訓項目和專業技術支持,從多方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效率,增加其實際收入,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水平[4]。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職業教育在促進荊州農村產業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經驗,農村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也在不斷提高,2021年,荊州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總產值911.73億元,同比增長13.53%;主營業務收入815.42億元,同比增長16.3%,共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國家級農產品加工園2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7個,發展勢頭良好,但在職業教育促進荊州農村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近年來,職業院校響應國家號召,積極參與當地鄉村建設與發展,但是大多都只是給予技術幫扶和人才支持,在長期的鄉村發展規劃制定方面參與度不深[5]。一方面是因為大部分職業院校參與農村產業的途徑主要集中在人才教育方面,較少參與實地調研,不了解農村的產業實際情況,在鄉村規劃方面缺少實踐性;另一方面與本科院校相比,職業院校在鄉村規劃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專業與當地鄉村產業對接并不緊密,很難提出切實有效的發展策略,政府對其提出的對策采納程度不高。鄉村發展規劃是農村產業發展的方向標,職業教育要促進荊州農村產業發展,就必須要積極參與荊州農村發展規劃,深入了解本地的農業資源與特色,探索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路徑,不然一切都只是“紙上談兵”。
目前,許多職業院校開設的專業與課程并不適用于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缺少品牌地域性專業,其中部分專業發展落后,缺乏革新,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再加上大部分職業院校的課程教學都是以理論為主,實訓為輔,因此所培養的專業實踐技能與當地企業的實際需求的匹配度較低,無法滿足區域產業對人才的需求。隨著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產業需要更多實用性強、針對性高的專業技術人才[6],基于此,職業教育應綜合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趨勢與產業優勢,與鄉村產業結構精準對接,與鄉村產業升級同步,結合地方鄉村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專業與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的農村實用人才,否則將影響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實施效果。
以前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為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助力,如今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目標轉化為“為農”培養人才。但目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存在部分問題,一是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傾向“離農”明顯,大部分畢業生都不愿意回鄉就業創業,更想去大城市發展,職業院校對農村產業的人才輸送較為艱難;二是目前職業院校對農村勞動人口的幫助主要在技術培訓上,且培訓規模不大,很難從整體上提高農村勞動人口的綜合素質,同時缺乏文化精神的培養[7]。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缺乏、法律意識淡薄。這些都是鄉村振興的阻力,如果不能轉變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離農”傾向,營造出良好的鄉村文化,就難以促進鄉村產業長久穩定發展。
產學研是職業教育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關鍵,也決定了其能否實現區域產業的有效聯合。目前,大部分的職業院校的產學研都是以校企合作的形式,通過學生實習或者實訓來達到產教融合、工學合一的目的,培養模式主要是為了匹配企業的人才需求,企業實際參與的程度并不深。隨著農村產業的發展,現代化、規模化、品牌化農業產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原有的產學研效果越來越不明顯。同時鄉村產業的產業鏈較短,服務能力不強,產業融合率較低,這些也進一步影響了職業教育與農村產業的聯合[8]。從長期發展來看,只有進一步加強校企、校農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提升產教研效果,才能推動農村產業發展。
職業教育促進荊州農村產業發展,不僅要從職業教育內部發力,提升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也需要政府、社會等主體參與,共同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全新格局。
制定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的目的是進一步激發農村生產要素活力,優化農村產業空間布局,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轉型,促進農村產業規模化科學化發展。荊州市政府作為引領職業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的主導者,承擔著編制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和各項政策落實的職責,應從地方鄉村特色產業與優勢產業出發,聚焦職業教育的靈活性與適應性,加強職業教育與鄉村產業振興的深度融合,合作制定科學的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在此過程中,職業院校作為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要人才輸送者、技術支撐者和理論引導者,有必要對當地鄉村做一個全面科學的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調查、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了解鄉村產業的發展需求,深度參與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為促進荊州農村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想要助力荊州農村產業發展,就要結合荊州鄉村產業規劃的具體情況,加以科學分析,合理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調整教學內容,針對性培養荊州農村產業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9],建全“農業+”課程體系,不斷提高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與市場需求的契合度,立足“跨界、融合”來實現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例如目前荊州農村電商發展如火如荼,但缺乏優質的電商運營及營銷人才,職業教育可以結合當地的農村產業需求,開設農產品營銷及電商直播課程,培養專業農村電商人才,助力農村電商產業發展,拓寬農產品營銷渠道;同時結合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要求,智慧農業是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的可行之路,基于此,職業院校可以與相關信息科技企業合作,通過產教融合,開設相關專業或課程,培養智慧農業所需人才,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根據調研結果顯示,目前農村地區的90%勞動力是中老年人,青年人幾乎都在城市務工,農村的勞動力缺乏,并且這些中老年人雖有豐富的農產品種植經驗,但缺乏先進的科學技術理念,對相關政策也不了解,農村產業勞動力斷代現象非常嚴重。想要振興農村產業,就要吸引青年返鄉就業創業,提高農村勞動生產力,這就需要完善農村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首先,職業教育可以發揮人才培養優勢,在荊州農村建立一個長期合作的專業技能培訓機制,針對性規模開展技術技能培訓,培養農業勞動技術能手和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同時結合政府的幫扶措施,鼓勵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為其提供技術服務支持,讓這些高素質農業人才帶動當地農村現代化產業發展。其次,職業教育可以發揮文化建設優勢,開展文化培訓,鼓勵農村創業青年、種植大戶以及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提升學歷,提升文化素質與精神修養,同時通過開展普法講堂、現場講解等方式,提升農村勞動力的職業價值觀和思想道德素質,營造良好的鄉村文化,增強農民的文化自信。
數字經濟時代下,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對鄉村產業人才的技術技能要求也更高。鄉村產業建設需要的是實用性人才,職業教育作為鄉村振興主要的人才輸送端口和教育培訓平臺,應積極推動校企、校農合作,深化“產教研”融合,為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一是職業院校可以與科技企業或農業企業合作,借助其先進的實訓設備與實訓基地,培養現代化農業建設中的緊缺專業人才,同時可以邀請企業為農村提供技術培訓、技術服務和科技幫扶,以技術賦能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二是職業院校可以與農村合作,打造現代化農業生產實訓基地,既能促進農業科技研究又能提供技術技能學習平臺,讓教學、實踐、生產深度融合,同步進行,滿足了農村勞動力多樣性和長期性學習培訓需求,進一步提高了職業教育促進農村產業發展的服務成效。三是職業院校可以依托其專業、人才、技術優勢,構建荊州農村產業發展平臺,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和資金鏈,拓展市場營銷渠道和融資渠道[10]。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培養農村金融專業人才和提供金融服務支持,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職業教育培養農產品相關人才,推動農村特色產品平臺建設,打造差異化農產品,拓展農村產品營銷渠道,多措共舉構建農村產業發展平臺,不斷促進職業教育與農村產業深度融合,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功能,助力荊州農業產業發展。
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為鄉村振興提質賦能,助力當地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提出的新目標,也是職業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職業教育應該結合荊州農村產業發展情況,從深度參與鄉村產業發展規劃、優化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完善農村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積極推動校企、校農合作四個方面著手,不斷推進荊州農村產業創新升級,為荊州農業現代化建設服務,促進荊州農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