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欣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濟南 250014)
當前,對外傳播呈現全球化、全民化、全媒化的新形勢,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日益提升,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為國際傳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古典詩歌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情可穿越時空跨越國界,中國古典詩歌的對外傳播在中國與世界的對話中獨具魅力,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意義重大。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全國政協委員張斌認為2023年國際文化交流會呈現井噴式增長。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歌高質量“走出去”,以古典詩歌為媒介講好中國故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整體而言,中國文學譯作輸入多,輸出少,中國文學在海外傳播面臨巨大的挑戰[1]。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認為以一種科學的分析法來探究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現狀很有必要。SWOT分析法又稱態勢分析法,它通過對研究對象的系統分析來達到適時調整資源規劃和策略安排的目的[2]。主要包括對研究對象的內部優勢、內部不足、外部機遇與威脅的分析。筆者擬運用SWOT分析法探究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現狀。
1.自身價值優勢
中國古典詩歌內容豐富。中國古典詩歌產生于文字發明之前,展示了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底蘊豐厚。山水田園詩、邊塞詩、現實詩等詩派豐富多樣。我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詩人創作了無數不朽名篇,如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李商隱的詩歌流傳下來的約600首,中國古典詩歌反映了我國古代輝煌的文學成就。
詩情可跨越國界。中國古典詩歌能向世界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貢獻中國智慧、呈現漢語之美[3]。古典詩歌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個領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內涵,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與深厚的情懷貫穿中國古典詩歌始終,既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又響應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號召。“詩主抒情”,情感是人所共有的,詩是跨文化溝通的寶貴素材,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學載體,“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詩情可穿越時空跨越國界持久地引起讀者共鳴。
2.歷史交流基礎良好
在日本,從奈良時代開始,日本文人開始仿照漢語的詩來創作日本詩歌,明治維新時期的受過教育的日本人幾乎人人都會做漢詩。在朝鮮,高麗朝時期,漢詩在高麗逐漸普及。在美國,以龐德為首的意象派詩人高度推崇中國古典詩歌。此外,中國古典詩歌的簡約實用理論也在世界文學史上產生深遠影響。
3.對外傳播平臺廣闊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國,華人華僑是推動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重要紐帶,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隨著5G、人工智能、物聯網、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外傳播中先進技術的應用為中國古典詩歌“走出去”迎來新機遇。
1.受眾理解難度大
中國古典詩歌煉字藝術精湛,用詞相當精煉與概括,講究格調、韻律之美,詩中的每一個字可謂千錘百煉。詩歌中很多詞匯已經遠遠超出了HSK詞匯大綱[4],還有一些詞要在特定意境中體會,如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中“生”的動態美,“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綠”的形象美,古典詩歌不像白話文一樣通俗易懂,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讀者來說有一定理解難度。此外,古人擅長運用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藝術手法,海外受眾想要把握詩歌中濃郁的情感也有一定難度。
2.缺乏復合型傳播人才
傳播者隊伍建設尚有不足。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古典詩歌對外傳播需要熟知古典詩歌且具有對外傳播能力的傳播者,很多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學者并不擅長跨文化交際,對外傳播能力突出的學者又缺乏中國古典詩歌的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人才短缺。
3.傳播主體官方化
無論是孔子學院還是語合中心,我國對外傳播組織大多都是在國家統籌下興辦的,官方色彩容易使海外受眾產生“文化入侵”的抵觸心理,民間傳播主體較少,進而影響了我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效果。
4.產業鏈不成熟
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處于戰略地位和先導地位,是國家“軟實力”的集中體現[5]。當前,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多集中在亞洲國家,詩歌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原創詩歌衍生產品不多,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完善。
1.國家政策支持
國家不斷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工作,為中國古典詩歌“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6]。”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目標,2022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要培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近年來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推介越來越重視,外宣工作取得了穩步的發展,中國話語權與軟實力不斷提升[7],在此背景下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將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
2.數字技術的發展
隨著數字傳播技術的發展,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技術逐漸在對外傳播領域應用,數字媒體的全球化社交功能日益突出,傳統的意識形態壁壘被打破,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不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全方位多矩陣的全球性傳播得以實現,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對外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及技術條件。
1.國際社會的質疑與誤讀
國際中文教師是推動中國古典詩歌走出去的重要動力,然而“后疫情”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從業機構與相關從業人員受到嚴重沖擊,面臨著失業、降薪等負面影響[8]。一些外界媒體對中國的新聞報道帶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扭轉外界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偏差、消解刻板印象是提升中國古典詩歌傳播效果的關鍵。
2.文化差異的沖突與碰撞
中國古典詩歌寶庫中部分作品創作于千年之前,深受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影響,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縮影,這與西方海洋文明存在一定差異,傳播者與受眾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有巨大差異,容易產生文化沖突,也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對外傳播帶來困難。
綜上所述,盡管中國古典詩歌的對外傳播已取得一定成績,但輻射范圍和傳播效果方面還有待提升,特別是在國際中文教育這個重大領域仍有較大挖掘空間。
基于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現狀的分析,筆者以美國傳播學奠基人拉斯韋爾提出的5W傳播模式為理論基礎,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及傳播效果五個方面展開探究。
加大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力度。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充分把握受眾需求,國際傳播從業者應掌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是國際傳播人才的重要力量,應加大該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教育。此外,無論是常年駐外的孔子學院教師還是國內中文學校的教師,如果能在國際中文教師隊伍中培養一批精通中國古典詩歌的人才,勢必能拓寬中國古典詩歌的對外輻射范圍。
打造國際化的傳播隊伍。翻譯在中國古典詩歌與外國文化的有效對話中起著關鍵作用,由國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學者翻譯的作品容易引起外國讀者共鳴,但外國譯者對中國詩歌文化的底蘊與內涵掌握相對較少,打造國際化的傳播隊伍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國際中文教育要加大力度培養一批知華、友華、愛華的漢學家,多措并舉吸引海外漢語學習者加入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隊伍中。孔子學院、海外漢語教育機構可以主動與當地翻譯機構、高校搭建合作關系,加大優惠政策支持力度,吸引國外精英人士加入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事業。
以中國古典詩歌的廣延性拓展國際中文教育教學內容。古典詩歌包羅萬象,儒釋道的哲學思想、悲歡離合的世人愁思、美輪美奐的意境、恰到好處的用典等都是古典詩歌的豐富內容,可以將古典詩歌的豐富內容融入國際中文教育語音、詞匯、語法教學實踐,豐富教育內容。例如,教師在講授漢字“月”時,可以帶著學生們在音樂的伴奏下一起讀一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等生字較少的詩句,讓漢語初學者感受到詩歌朗朗上口的韻律美,吸引學生興趣,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古典詩歌對外傳播。
以中國古典詩歌的情感豐富性挖掘共建共享內涵。古典詩歌理解難度大是客觀事實,共性內容可以降低理解難度,達到以文化人的目標。在對受眾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挖掘中國古典詩歌與海外受眾的相同元素進行整合優化,以共性內容為抓手進行教學設計,減少因文化差異帶來的沖突與碰撞,建構情感共同體。
優化中國古典詩歌課程。首先,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開設不同層次的古典詩歌課程;其次,注重課程的體驗感設計,開展沉浸式教學,讓學生們穿上古人的衣服,拿起筆墨紙硯去寫詩、讀詩,使學生在主觀體驗的過程中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加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解;最后,深入推進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的國別化教材編寫工作,提高教材編寫質量,豐富教材類型。
打造中國古典詩歌國際品牌。以孔子學院為引領加快海外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將中國古典詩歌與旅游業、工業進行融合,開發中國古典詩歌文創產品,挖掘中國古典詩歌的商業價值,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
利用數字技術,構建多元化傳播渠道。一方面,可以開發音樂、美食、電影、游戲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傳播渠道,將古典詩歌的吟唱美與受眾國家的主流音樂形式結合進行音樂創作,將古典詩歌與北京烤鴨、武漢熱干面、火鍋等中國特色美食的外包裝設計進行融合,利用VR、物聯網等技術開發中國古典詩歌小游戲,玩中學,方可達到寓教于樂、潛移默化以文化人的效果。另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短視頻受到越來越多受眾青睞,國際中文教師可以制作古典詩歌小視頻上傳到YouTube、TikTok等平臺,豐富古典詩歌對外傳播渠道。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對于漢語初學者,教師可以選擇生詞較少、理解難度低的古典詩歌,比如:《詠鵝》《畫》,注重詩歌意境美與音樂美的呈現,多措并舉激發學生對中國古典詩歌的興趣,形成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初步感知;對于中高級的漢語學習者,教師可以選擇略有難度的詩歌,該階段要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中濃郁的情感,在品讀詩歌的過程中提高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審美鑒賞能力得到提高。從受眾的真實需求出發,選擇合適的中國古典詩歌進行教學與傳播,方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分享欲望。中國古典詩歌的教學設計要直擊學生內心,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的設計為學生創造向他人分享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分享欲,使學生不僅僅是接收端更是傳播端,學生在向他人分享的過程中也能提高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擴大受眾面。孔子學院、海外漢語教育機構可以多在當地開展詩歌文化節、詩歌論壇、詩歌比賽等活動,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更多海外友人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擴大古典詩歌的受眾面。
注重學生反饋。國際中文教育的課堂上,要重視學生的接受度和反應度,根據學生的現實情況制定反饋方案,做好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效果反饋的收集工作,構建完善的受眾反饋機制。通過受眾的反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我國古典詩歌更好地傳播。
隨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中國古典詩歌對外傳播必將煥發出新的時代活力。國際中文教育不易,道阻且長,事雖難,做必成。相信在海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國際中文教育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古典詩歌必能高質量“走出去”,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