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華芳 徐東峰 張慶迪
臨床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以氣流阻塞為主要特征的慢性肺氣腫, 發病初期多不存在顯著臨床癥狀, 隨著病情的持續發展, 臨床表現為喘息、咳痰以及咳嗽[1]。Varmaghani等[2]根據流行病學觀察性研究(MOOSE)指南的meta分析系統搜索2004 年1 月~2015 年5 月期間世界各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 顯示男性總患病率為15.70%(13.80~18.59%), 女性為9.93%(8.73~11.13%), 全球男性患病率比女性高約5%。若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未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 則可能導致肺通氣功能障礙, 誘發肺心病或呼吸衰竭, 對患者生命健康產生了嚴重損害[3]。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數為老年患者, 對該疾病的認知程度較低, 且治療周期較長,因此患者治療依從性普遍較差, 最終導致治療效果并不理想[4-6]。目前, 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藥物治療, 支氣管擴張劑是主要的治療方法,β2激動劑和長效抗膽堿能藥物經常被使用(前者通常與吸入皮質類固醇一起使用)。除了改善癥狀外, 這些治療方法也被認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疾病[7]。適當使用長效維持性支氣管擴張劑、吸入性皮質類固醇和肺部康復可減輕癥狀, 優化功能表現, 并減少發作頻率[8]。但藥物種類多樣, 仍然缺乏最佳最有效的治療方案[9-11]。基于此, 此次研究選取12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分析了氨茶堿聯合常規治療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年2月~2022 年10月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 例。對照組患者男35 例, 女25 例;年齡最小49 歲, 最大79 歲, 平均年齡(61.21±6.35)歲;病程1~10 年, 平均病程(5.62±2.21)年。觀察組患者男33 例, 女27 例;年齡最小47 歲, 最大80 歲,平均年齡(60.52±6.52)歲;病程1~10 年, 平均病程(5.92±2.6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關診斷標準[12];②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突出;③簽署知情同意書, 且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患者有不同程度咳嗽、肺部哮鳴音以及喘息等癥狀。
1.2.2 排除標準 ①研究對象存在精神障礙;②治療不依從患者;③合并重要臟器類疾病患者;④研究對象存在慢性基礎性疾病, 比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⑤對此次研究涉及藥物存在過敏史;⑥臨床資料缺失。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對癥治療, 包括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祛痰、吸氧以及抗感染等。持續治療10 d。
1.3.2 觀察組 于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應用氨茶堿治療, 將0.25 g 氨茶堿注射液溶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 中實施微量泵注射, 2 次/d。持續治療10 d。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治療10 d 后進行評價, 癥狀完全消失, 即痊愈;癥狀緩解, 即有效;不滿足上述標準, 即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13]。
1.4.2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0 d 后對比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水平變化情況, 相關指標包括FVC、FEV1 以及FEV1/FVC, 共計測試3 次, 最終取平均值[14]。
1.4.3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0 d 后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GQOL-74)實施評價, 分為4 個維度,即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 各維度評分均為100 分, 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15]。
1.4.4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和治療10 d 后的血氣指標, 包括PaO2、PaCO2,采集未吸氧靜息狀態下動脈血3 ml, 應用血氣分析儀檢測[16]。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高于對照組的8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FEV1、FVC、FEV1/FVC 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FEV1、FVC、FEV1/FVC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FEV1(1.62±0.43)L、FVC(2.70±0.42)L、FEV1/FVC(69.13±9.12)%高于對照組的(1.33±0.38)L、(2.32±0.36)L、(60.22±8.1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FEV1(L) t P FVC(L) t P FEV1/FVC(%)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1.03±0.27 1.33±0.38a 4.985 0.000 1.85±0.26 2.32±0.36a 8.198 0.000 54.01±7.33 60.22±8.12a 4.397 0.000觀察組 60 1.02±0.28 1.62±0.43ab 9.057 0.000 1.86±0.25 2.70±0.42ab 13.312 0.000 54.21±7.19 69.13±9.12ab 9.951 0.000 t 0.199 3.915 0.215 5.321 0.151 5.652 P 0.842 0.000 0.830 0.000 0.880 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 物質生活 心理功能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68.75±6.42 72.42±6.91a 64.64±6.64 69.06±6.97a 56.97±6.75 68.76±6.75a 52.75±6.97 68.86±6.48a觀察組 60 69.42±6.06 86.06±5.75ab 65.85±6.75 82.75±4.09ab 57.85±6.85 81.64±5.43ab 53.86±6.88 80.70±5.88ab t 0.588 11.753 0.990 13.122 0.709 11.517 0.878 10.481 P 0.558 0.000 0.324 0.000 0.480 0.000 0.382 0.000
2.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比較 治療前, 兩組PaO2、PaCO2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PaO2高于本組治療前, PaCO2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PaO2(72.16±17.07)mm Hg 高于對照組的(64.35±16.22)mm Hg, PaCO2(31.22±7.46)mm Hg 低于對照組的(38.59±7.65)mm Hg,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比較( ±s, mm Hg)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的血氣指標比較( ±s, mm Hg)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 PaO2 t P PaCO2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0 53.27±13.26 64.35±16.22a 4.097 0.000 46.72±10.95 38.59±7.65a 4.715 0.000觀察組 60 53.79±12.46 72.16±17.07ab 6.733 0.000 46.24±10.03 31.22±7.46ab 9.307 0.000 t 0.221 2.569 0.250 5.343 P 0.825 0.011 0.803 0.000
臨床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 以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疾病類型, 亦成為當下世界衛生組織關注的重點病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可治療、可預防的慢性疾病, 常常是由于患者長期接觸有毒顆粒或氣體, 使得患者肺部出現損傷, 出現呼吸困難的情況。患者常常出現咳嗽、氣短、呼吸困難等情況, 影響了患者的正常呼吸以及運動, 降低了患者正常的生活質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發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體當中, 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的特點, 若不及時進行治療則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嚴重時則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臨床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特征以不完全可逆氣流受限為主, 且多為肺部慢性炎癥, 患者呼吸受阻明顯,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 隨著病程延長和病情加劇, 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7-19]。內在因素可分為多種, 比如遺傳因素、氣道反應性增高、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新生兒期、嬰兒期等因素, 導致肺部不良發育, 繼而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生率較高, 需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20-22]。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FEV1、FVC、FEV1/FVC 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FEV1、FVC、FEV1/FVC 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 且觀察組社會功能、軀體功能、物質生活、心理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 兩組PaO2高于本組治療前, PaCO2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PaO2高于對照組, PaCO2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此可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用氨茶堿聯合常規治療效果顯著, 分析原因:氨茶堿屬于甲基黃嘌呤藥物之一, 對呼吸中樞可產生興奮作用, 顯著提升了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且對呼吸抑制具備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對膈肌收縮具備良好的刺激作用, 有效解除了神經沖動[23]。氨茶堿聯合常規治療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時, 可發揮協同作用, 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用氨茶堿聯合常規治療可發揮突出效果, 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 同時可糾正患者的血氣指標, 利于患者病情康復, 建議廣泛應用在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