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敏 陶珍桂 彭瓊琳
宮頸癌作為臨床一種病死率與發病率較高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 每年有50 多萬婦女被診斷患有宮頸癌, 導致全世界30 多萬人死亡[1]。宮頸癌的發病率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 東非最高, 在西亞最低。它是東南亞地區婦女中第二常見的癌癥類型, 也是中低收入國家婦女癌癥死亡的主要原因[2]。近幾年的發病率逐年遞增, 且逐漸呈年輕化趨勢發展, 嚴重危害廣大女性健康[3]。宮頸癌的發生大多與生物學因素、性生活次數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密切相關, 臨床表現為尿毒癥、輸尿管梗阻、陰道排液等癥狀, 隨著病情發展,患者可出現惡病質、貧血等全身衰竭癥狀, 對生命安全構成威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 對疾病治療的需求已經從簡單的疾病治療, 發展成期望在治愈疾病、延長生存時間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日常生活質量[4]。臨床對于宮頸癌大多開展宮頸癌根治術, 雖能夠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但由于患者耐受程度低, 無法忍受不良反應, 極易終止治療, 影響整體治療效果。單一手術治療無法達到遠期制定的目標, 且存在一定的復發性, 會降低免疫功能。新輔助化學治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是臨床一種新型化學治療方式,一般用于癌癥放射或手術治療前, 能夠有效預防腫瘤轉移和縮小腫瘤面積, 增強機體免疫力, 改善患者全身狀況, 達到提升生存質量的效果。臨床研究證實[5],宮頸癌患者在開展NACT 后, 手術切除率以及患者無瘤生存率得到顯著提升, 更加堅定了患者后期治療信心。故此, 本文旨在對宮頸癌開展NACT 聯合宮頸癌根治術的實際效果加以探討, 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 年1 月~2022 年12 月60 例宮頸癌患者, 按照電腦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與干預組, 每組30 例。參照組年齡35~75 歲, 平均年齡(45.68±9.78)歲;腺鱗癌9 例、腺癌8 例與鱗癌13 例;臨床分期:Ⅰ期16 例、Ⅱ期14 例;文化程度:初中11 例、高中9 例、大學及以上10 例。干預組年齡35~75 歲, 平均年齡(45.60±9.80)歲;腺鱗癌10 例、腺癌7 例與鱗癌13 例;臨床分期:Ⅰ期18 例、Ⅱ期12 例;文化程度:初中13 例、高中11 例、大學及以上6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此次研究目的, 均為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此次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納入標準 ①研究資料齊全, 未見缺損;②均經病理檢查確診[6];③治療前均開展CT、胸部X 線、心電圖、血生化以及血常規等輔助檢查[7];④腫瘤直徑≥4 cm;⑤近期未使用抗癌或化療藥物者;⑥神志清晰, 能夠與醫護人員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者;⑦均開展宮頸癌根治術治療;⑧年齡35~75 歲;⑨可參與隨訪調查者。
1.3 排除標準 ①以往行放化療治療者;②合并遠處癌組織轉移者;③肝腎功能障礙者;④伴其他惡性腫瘤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⑥對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⑦精神障礙或認知異常者;⑧研究中途退出者;⑨心血管疾病者;⑩嚴重內分泌或感染性疾病者;11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4 方法 干預組實施NACT 聯合宮頸癌根治術治療, 主要措施如下:①宮頸癌根治術:術中實施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取樣術、盆腔淋巴結清掃、根治性子宮切除, 術前未予以化療治療, 對于提出保留生育功能需求的患者, 可考慮保留一側卵巢, 并予以卵巢移位術。②NACT:即為紫杉醇+卡鉑, 注射用紫杉醇脂質體(南京綠葉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0357, 規格:30 mg/瓶)常用劑量為135~175 mg/m2, 使用前需注入5%葡萄糖注射液10 ml 溶解, 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 靜脈滴注3 h;注射用卡鉑(山東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20028;規格:0.1 g/瓶)常用劑量為200~400 mg/m2, 使用前需注入5%葡萄糖注射液10 ml 稀釋, 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 ml, 靜脈滴注3 h。給藥前0.5 h 肌內注射鹽酸苯海拉明注射液(天津金耀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2020617, 規格:1 ml∶20 mg), 20 mg/次, 1~2 次/d;肌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天津金耀集團湖北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2020019, 規格:1 ml∶5 mg), 10 mg/次, 2 次/d;肌內注射西咪替丁注射液(廣東南國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4024630,規格:2 ml∶0.2 g), 0.2 g/次, 2 次/d。參照組則實施宮頸癌根治術治療, 手術方式與干預組一致。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疾病復發率、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治療前后SAS、GQOLI 評分。
1.5.1 比較臨床治療效果 在兩組治療后3 周復查磁共振成像(MRI), 參照世界衛生組織評定標準判斷治療效果:完全緩解(CR):患者病理淋巴結與靶病灶消失;部分緩解(PR):靶病灶體積縮小≥50%;穩定(SD):靶病灶體積縮小<50%或增大<25%;疾病進展(PD):靶病灶體積增大≥25%??傆行?CR 率+PR 率。
1.5.2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包括肝損害、神經毒性反應、血小板減少、中心粒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 在兩組患者每個化療周期監測其尿常規與腎功能, 出現3 度以上肝損害、骨髓抑制以及胃腸道反應等不良反應則進行對癥處理。
1.5.3 比較兩組疾病復發率 在兩組術后實施隨訪24 個月, 記錄疾病復發情況, 術后通過MRI 技術檢查確認盆腔及鄰近臟器、周圍淋巴結出現腫瘤轉移或復發則被定義為復發。
1.5.4 比較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 術后1 d 采集患者5 ml 靜脈血, 分離血清后使用流式細胞儀對T 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CD4+/CD8+)進行檢測[7]。
1.5.5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SAS、GQOLI 評分 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8]及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GQOLI)[9]評價兩組焦慮程度與生活質量, SAS 評分標準:輕度焦慮:50~59 分;中度焦慮:60~69 分;重度焦慮:>69 分。GQOLI 滿分為100 分, 評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 高于參照組的6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肝損害、神經毒性反應、血小板減少、中心粒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疾病復發率比較 干預組疾病復發率6.67%低于參照組的2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疾病復發率比較(n, %)
2.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干預組CD3+、CD4+與CD4+/CD8+均高于參照組, CD8+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表4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s)
注:與參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CD3+(%) CD4+(%) CD8+(%) CD4+/CD8+參照組 30 64.84±5.83 37.74±5.87 26.53±3.37 1.34±0.11干預組 30 70.53±5.67a 40.86±5.64a 24.33±3.56a 1.84±0.14a t 3.832 2.099 2.458 15.382 P 0.000 0.040 0.017 0.000
2.5 兩組治療前后SAS、GQOLI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GQOL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干預組SAS 評分低于參照組, GQOLI 評分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SAS、GQOLI 評分比較( ±s, 分)
注:與參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SAS 評分 GQOLI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 30 56.40±6.51 49.78±4.21 64.68±6.49 73.62±6.19干預組 30 55.42±6.21 37.50±4.81a 64.62±6.57 85.51±5.68a t 0.597 10.522 0.036 7.752 P 0.553 0.001 0.972 0.001
宮頸癌在臨床中主要分為腺癌與鱗癌, 其中多見于鱗癌, 可占宮頸癌的80%, 但腺癌惡性程度較深, 患者發病后期極易發生病灶轉移, 影響預后恢復, 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宮頸癌的發病因素通常包括生物學、分娩次數、病毒感染以及性行為等因素, 患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 極易出現誤診或漏診[10,11]。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惡病質、貧血、陰道出血以及陰道排液等癥狀,多數患者在發現病情時已處于中晚期, 錯失最佳手術時間。故如何為宮頸癌患者提供最佳手術機會與治療效果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
NACT 最早被臨床用于治療乳腺癌, 隨著學者不斷研究, 逐漸將應用范圍擴展至胃腸道腫瘤及頭頸部腫瘤中[12]。21 世紀90 年代被用于治療宮頸癌, 并在術前治療中起到顯著療效?;熕幬镒仙即嫉闹饕煞职ㄌ烊豢拱┧幬? 能夠有效對抗腫瘤, 在治療子宮癌、卵巢癌以及乳腺癌中有著良好療效。而卡鉑具有利尿、利水化的效果, 能夠對腫瘤生長起到抑制作用, 且不良反應較?。?3]。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干預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00%, 高于參照組的6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肝損害、神經毒性反應、血小板減少、中心粒細胞減少、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是由于患者經NACT 方案治療, 卡鉑能夠對脫氧核糖核酸的嘧啶堿基與嘌呤基發揮作用, 有效抑制脫氧核糖核酸復制,將其與紫杉醇聯合治療, 可對腫瘤細胞分裂增殖產生干擾作用, 阻止其生長, 縮小腫瘤體積, 為患者提供最佳手術時機, 在降低腫瘤細胞活力的基礎上, 避免術中傳播, 有效保障治療安全性, 以此提升整體療效[14]。腫瘤的發生及轉移通常與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有關,患者可出現免疫功能紊亂及免疫失衡。CD3+代表所有T 淋巴細胞, 而CD4+是誘導性T 細胞亞群, 能夠調節機體免疫力。CD8+屬于抑制性T 細胞亞群, 其激活后能夠破壞及殺傷細胞, 抑制CD4+, 促使免疫功能紊亂[15]。臨床醫師可通過CD4+/CD8+觀察機體免疫反應與狀態。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干預組疾病復發率6.67%低于參照組的26.6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CD3+(70.53±5.67)%、CD4+(40.86±5.64)%、CD4+/CD8+(1.84±0.14)均高于參照組的(64.84±5.83)%、(37.74±5.87)%、(1.34±0.11), CD8+(24.33±3.56)%低于參照組的(26.53±3.37)%,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在于, 術前開展NACT 治療, 能夠有效減少腫瘤負荷, 避免腫瘤細胞增殖, 促使腫瘤細胞凋亡, 達到調節機體免疫平衡的效果, 改善受到破壞的平衡狀態, 抑制CD8+T 細胞增殖, 促進CD3+與CD4+分泌, 提升CD4+/CD8+水平, 改善機體狀態。另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治療前, 兩組SAS、GQOL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干預組SAS 評分(37.50±4.81)分低于參照組的(49.78±4.21)分, GQOLI評分(85.51±5.68)分高于參照組的(73.62±6.19)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NACT 能夠充分改善機體評分狀態, 改善炎癥程度, 提高生活質量, 消除負面情緒。相關研究表明[16], NACT 還能夠明顯降低脈管癌栓以及盆腔淋巴轉移率, 主要是由于NACT 能夠有效降低腫瘤細胞活力, 減少手術過程中腫瘤癌細胞的傳播程度, 將微轉移病灶消除, 達到降低術后淋巴結轉移的發生率。盆腔淋巴結轉移是影響宮頸癌患者預后恢復的高危因素之一, 若患者術后存在盆腔淋巴結轉移, 其5 年生存質量可出現明顯降低, 甚至可降低至50%左右[17-21]。故降低宮頸癌術后患者盆腔淋巴結轉移率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生存質量。與此同時, NACT 能夠顯著增強腫瘤細胞對術后放療的敏感程度, 避免放射治療損傷卵巢與陰道, 極大程度提升部分術后放射治療的整體療效, 提高其無瘤生存質量[22-24]。
綜上所述, 宮頸癌開展NACT 聯合宮頸癌根治術治療效果確切, 在提升臨床療效的同時, 還能夠保障治療安全性, 降低疾病復發率, 改善免疫功能, 提高生活質量, 改善負面情緒,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