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輝
塵肺病是在職業活動中長期吸入不同致病性的生產性粉塵并在肺內潴留而引起的以肺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為主的一組職業性肺部疾病的統稱[1]。塵肺病在目前的醫療條件下仍是一種不可治愈的疾病, 即使脫離粉塵接觸環境, 病情仍然可能會進展并且加重, 但通過治療和康復的手段, 可以減緩它的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 本院在給予中老年男性塵肺病患者常規治療的同時, 聯合應用體外膈肌起搏進行康復治療, 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6 月~2021 年12 月在本院住院治療60 例中老年男性塵肺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 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8~86 歲, 平均年齡(71.0±10.6)歲;接塵工齡10~36 年, 平均接塵工齡(24.7±7.4)年;塵肺分期:一期23 例, 二期5 例, 三期2 例。觀察組患者年齡45~87 歲, 平均年齡(70.5±12.4)歲;接塵工齡13~38 年,平均接塵工齡(22.4±7.0)年;塵肺分期:一期25 例,二期3 例, 三期2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依照《GBZ-70-2015-職業性塵肺病的診斷》[2]進行集體討論并確診的塵肺病患者;②年齡≥45 歲;③男性。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嚴重的肺部感染者;②合并活動性肺結核者;③近3 個月曾經發生過腦卒中、心肌梗死或不穩定型心絞痛者;④存在體外膈肌起搏治療禁忌證或治療過程中不能耐受者;⑤隨訪資料不完全及中途放棄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患者采用抗纖維化、氧療、平喘、化痰和止咳等塵肺病常規治療, 30 d 為1 個療程, 連續治療3 個療程。
1.3.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體外膈肌起搏治療。應用優勢康健公司生產的變頻便攜式體外膈肌起搏器(DiaHealth-A)進行治療。具體方法為:①將兩根導聯線的接口端插到機器導聯線接口上, 將4 片電極片通過紐扣與2 根導聯線的4 個電極連接。②用酒精或清水清潔欲貼電極片的皮膚。待皮膚干后囑患者平視, 轉頭, 將1 根導聯線的正極(紅色)電極片貼于胸鎖乳突肌外緣下1/3 處(電極片1);將負極(黑色)電極片貼于同側鎖骨中線第二肋間胸大肌上(電極片2)。③同上操作, 將另一根導聯線的電極片貼到患者另一側。④治療時間為30 min/次, 1 次/d, 30 d為1 個療程, 連續治療3 個療程。第1、2 個療程使用40 Hz 對患者進行治療, 第3 個療程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40 Hz+10 Hz 或40 Hz+2.5 Hz 對患者進行治療。
體外膈肌起搏治療的注意事項為:①治療前應與患者充分溝通產品的作用、安全性及正常反應, 避免患者緊張。如過于緊張, 可導致人機不同步。②正確粘貼貼片。治療過程中當患者出現咧嘴、偏頭等現象時,應校正胸鎖乳突肌處電極片粘貼位置。極少數患者存在膈神經走向變異, 需調整位置。③調節呼吸次數, 使患者呼吸頻率與機器一致, 當有刺激時, 患者要配合深吸氣, 然后自然呼出。④刺激強度由低到高逐漸設置,強度以患者產生不自主呼吸動作為準;如刺激強度不夠, 效果不佳;部分患者疼痛閾值較低, 且該強度不足以使膈肌移動, 建議在患者可耐受的前提下, 盡可能上調刺激強度。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運動耐力、肺通氣功能、吸氣肌肌力、生活質量。
1.4.1 運動耐力 兩組患者分別于第1 個療程治療前及第3 個療程治療結束后, 采用6MWT 測試患者的步行距離, 根據步行距離評估患者的運動耐力。
1.4.2 肺通氣功能 兩組患者分別于第1 個療程治療前及第3 個療程治療結束后, 應用賽客(廈門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X1 便攜式肺功能儀, 按照《肺功能檢查指南(第二部分)——肺量計檢查》[3]要求規范檢測患者FEV1%pred、FVC%pred。
1.4.3 吸氣肌肌力 采用X1 便攜式肺功能儀, 測量兩組患者于第1 個療程治療前及第3 個療程治療結束后的口腔MIP, 以評價患者的吸氣肌肌力[4]。
1.4.4 生活質量 兩組患者分別于第1 個療程治療前及第3 個療程治療結束后,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中的生理機能(PF)、生理職能(RF)和精力(VT)3 項,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 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6MWT 比較 治療前, 兩組6MW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6MWT(467.930±100.852)m 明顯長于對照組的(394.000±91.212)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6MWT 比較( ±s, m)

表1 兩組治療前后6MWT 比較( ±s, m)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94.570±89.339 467.930±100.852a對照組 30 379.900±88.627 394.000±91.212 t 0.639 2.978 P 0.526 0.004
2.2 兩組治療前后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FEV1%pred、FVC%pred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FEV1%pred(65.000±14.960)%、FVC%pred(68.070±14.96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500±13.953)%、(60.533±12.23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 ±s,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 ±s, %)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FEV1%pred FVC%pred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59.230±14.376 65.000±14.960a 60.400±14.806 68.070±14.966a對照組 30 56.400±13.962 57.500±13.953 57.800±13.737 60.533±12.235 t 0.773 2.008 0.705 2.136 P 0.442 0.049 0.484 0.037
2.3 兩組治療前后MIP 比較 治療前, 兩組MIP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MIP(62.070±14.706)cm H2O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270±17.846)cm H2O,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IP 比較( ±s, cm H2O)

表3 兩組治療前后MIP 比較( ±s, cm H2O)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5.330±16.076 62.070±14.706a對照組 30 51.000±18.596 53.270±17.846 t 1.263 2.084 P 0.212 0.042
2.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 兩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 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s,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生理機能 生理職能 精力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47.000±12.498 60.170±8.659a 41.830±15.284 62.500±13.693a 47.830±12.083 58.330±8.938a對照組 30 48.170±12.763 50.500±13.413 39.170±18.198 50.330±17.416 48.070±9.634 52.000±8.964 t 0.359 3.318 0.613 3.009 0.085 2.739 P 0.721 0.002 0.542 0.004 0.932 0.008
塵肺病是我國影響面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種職業病, 發生多需要10~20 年甚至更長的接塵工齡[4-8]。塵肺病患者往往為年輕時在工作中接觸生產性粉塵,早期多無明顯的臨床表現, 隨著接塵工齡的增加, 逐漸出現咳嗽、咳痰、喘息、胸痛和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癥狀, 直到中老年時發病才被確診。有研究表明, 中老年男性塵肺病患者為因塵肺病引起的疾病負擔的主體人群[9-11]。塵肺病是以肺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多合并肺氣腫、低氧血癥、肺順應性下降、營養不良等, 進而導致膈肌受損, 甚至存在不同程度地萎縮[1]。膈肌作為主要的呼吸肌, 平靜呼吸時它的收縮和舒張承擔全部呼吸的80%功能[6], 是完成人體呼吸功能的主要動力來源, 因此中老年塵肺病患者肺康復中膈肌的康復訓練尤為重要[12-16]。傳統膈肌鍛煉方法由于動作繁瑣, 要求堅持鍛煉, 患者容易失去耐心和信心而中斷鍛煉, 而體外膈肌起搏治療方法簡單, 效果較好, 容易被患者接受。
體外膈肌起搏治療的基本原理是通過脈沖電流刺激膈神經使得膈肌節律性的舒張和收縮, 從而加強呼吸中樞驅動, 增加膈肌功能性運動單位總數, 改善膈肌纖維結構[17,18], 逐步提升患者的膈肌耐力與血流量,增加肺活量, 提高呼吸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6MWT(467.930±100.852)m 明顯長于對照組的(394.000±91.212)m,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FEV1%pred(65.000±14.960)%、FVC%pred(68.070±14.966)%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7.500±13.953)%、(60.533±12.23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MIP(62.070±14.706)cm H2O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3.270±17.846)cm H2O,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生理機能、生理職能、精力評分分別為(60.170±8.659)、(62.500±13.693)、(58.330±8.938)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0.500±13.413)、(50.330±17.416)、(52.000±8.964)分,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體外膈肌起搏治療中老年男性塵肺病患者的效果明確。體外膈肌起搏治療是通過體外電極對膈神經進行功能性電刺激, 無需手術, 無創傷。但對患者治療過程中也發現, 其電極不易精確定位, 刺激強度較大, 可能會引起患者出現咧嘴、偏頭等現象[19,20]。因此應囑患者保持放松, 盡量不要說話、大笑、轉頭等動作, 一旦出現不適癥狀, 積極做出相應調整。
綜上所述, 體外膈肌起搏治療中老年男性塵肺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 能夠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力, 改善肺功能, 增強吸氣肌肌力,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