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靜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結合現有發布數據,統計的56 家上市零售企業當中凈利潤下降幅度達到18%,所有樣本平均利潤率是4.11%,同比下降了0.21%,尤其是連鎖零售企業,業績逐漸呈下滑趨勢,甚至出現了營業收入、利潤增幅負增長的現象。因為連鎖零售企業在經營管理中面臨諸多財務風險,且此類風險多伴有不確定性、共存性,所以要想有效防范財務風險,務必要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在零售企業內部搭建內部控制環境,有效提高內部經營效率,維持資金鏈的有序運轉,幫助零售企業節約營業成本,真正達到規避財務風險的目的。所以,本文在內部控制基礎上,對零售企業財務風險成因與防控措施展開介紹,提高零售企業利潤和營業收入。
按照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所發布數據,我國2021 年Top100 連鎖企業的銷售規模接近2.3 萬億元,同比下降2.8%[1]。門店總數近19 萬個,同比增長8.9%。早100 家連鎖企業中,有68 家企業的銷售額同比增長,門店數增長的企業有60 家,其中12 家企業的銷售額和門店數能夠達到雙位數增長。另外,數據顯示連鎖企業的線上銷售規模已經達到了4700 億元,在總銷售中占比為20.6%,平均值8.6%,和2020 年相比提高1.3 個百分點[2]。根據調查數據,超過80%的Top100 連鎖企業在2022 年實現銷售額增長,也有50%的企業增長率大于5%。線上銷售領域,超過90%的Top100 連鎖企業實現進一步增長,接近60%的企業增長率可超過10%;線下門店方面,約有50%的Top100 連鎖企業依然表示繼續開店,但也有25%的企業縮減了門店數量。
根據以上數據,對于零售企業的運營管理而言,必然會受到財務風險的影響,加強財務風險監控與防范,是提升零售企業財務業績,并且實現企業發展規模擴大的有效手段。零售企業財務風險存在于各項財務活動,因為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所以在其財務風險影響下,極有可能會導致實際收益和預期收益出現偏差,致使零售企業效益受損[3]。在內部控制基礎上展開財務風險的防范,立足于企業控制環境、風險評估與控制、信息交流、監督等維度,總結誘發財務風險的原因,提出針對性的財務風險防范建議,在內控作用下幫助零售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很多零售企業采用連鎖經營形式,信息傳遞面臨一些問題,比如零售企業信息化應用程度整體不高,導致降低信息傳遞的效率。基于企業內外信息溝通,如果信息渠道不夠流暢,便會降低客戶信息反饋速度,從而影響到企業的市場反應靈敏性,也很難為制定商業投資決策提供可行的數據參考[4]。另外,零售企業內部管理鏈條長,部門之間很難在共享平臺中獲得需要的數據,導致信息不對稱,還會降低會計信息質量,限制內部控制優勢的發揮。
零售企業生產的商品往往有比較快的周轉速度,這就需要有相應的資金營運能力作為保障。實際上,零售過于關注經濟效益,導致商品質量被忽視,采購原材料是將價格作為選擇供應商的關鍵性因素,致使采購產品質量不統一,甚至還會有銷售假冒劣質產品的現象,導致企業社會聲譽受到影響,也會限制零售企業的發展。
零售企業通常對市場有很高的依賴性,當群眾消費水平提高,或者市場供需關系發生改變,都需要企業控制庫存產品。立足于零售企業的發展現狀,現如今零售行業的發展也為連鎖零售業提供了動力,然而零售連鎖店的商品庫存管理效率不高,導致客戶群流失,也降低了銷售企業收入、現金流速率等。比如很多零售企業均面臨庫存積壓,一旦產品發生滯銷,必然會投入更多的庫存管理成本,這在企業流動資金中占比大,必然會增加資金運行壓力。再者,零售企業沒有提前做好市場預判,導致暢銷的產品沒有及時補貨,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也會降低零售企業的經濟收入。根據報告顯示,零售企業商品缺貨率為10%,每年損失可達830 億元,缺貨是非常關鍵的影響因素[5]。總而言之,零售商運營資金效率會對零售的企業資金利用率造成影響。
零售企業運營管理中并未明確認識到內控的重要性,這是比較普遍的問題,一些零售企業開展財務風險防范工作,也沒有將其與內控緊密結合,很難提高零售企業的實力。對于企業內控而言,可將其作為管理工具,有效控制人力資源,以免操作不規范而誘發財務風險。基于零售企業內部控制框架,各個工作崗位權責的分配界限較為模糊,這在零售企業中是十分常見的問題之一[6]。組織結構建設同樣面臨員工與工作崗位分配不合理的現象,對內部運行、控制機制落實的有效性造成影響。零售企業的員工培訓以及職業資格水平體現出明顯的差異,這也需要有完善的內部管理結構以及管理制度作為保障,進一步提升零售企業內部業務效率,防范違規操作引發財務風險。
在零售企業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基礎上,采集信息務必要保證全面覆蓋,即面向所有零售門店以及各個部門,保證財務信息、業務信息之間能夠高度融合,為識別財務風險做好準備。建議零售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增加投入,構建功能更加完善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出具風險預測報告,以此來搭建專屬于零售企業的風險數據庫。財務管理信息系統務必要實現高度共享,各層級以及各個部門的員工,均能夠在信息獲取權限制度的保障下,采集零售經營活動的各項信息,從而可以在企業內部和市場之間,構建高效率的信息傳輸機制。
第一,零售企業預算范疇需要包含信息化建設,可以與專業的軟件企業合作,基于零售企業整體對財務管理信息系統中的各個功能模塊予以更新,實現管理系統的更新。各個部門之間能夠高效溝通,從而快速采集需要的供應鏈信息,提高上下游供應鏈中產品的周轉速度,保證采購、庫存、銷售等流程能夠獲得充足的信息。第二,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構建風險預警機制,立足于關鍵業務環節對資金運營、庫存變化等加以監測,可以準確識別財務風險[7]。管理人員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形式,面向零售企業的各個展開財務審計,審計對象包括財務報表勾稽關系,保證會計數據與信息精準。在構建的財務管理信息系統運行作用下,零售企業內部管理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加強一線銷售數據與財務管理數據的共享,保證財務分析有充足的數據,并有利于減少零售企業管理成本。
零售企業需要提高存貨周轉率,盡可能地減少存貨損失,幫助零售企業提高收入與現金流入,加強盈利能力,對于企業資金鏈而言,也可以保證資金鏈的有效運行,起到防范財務風險的作用。其間零售企業面向資金運營提出評價指標,例如總資金周轉率、資產負債率、成本、費用收益,對資金情況以及財務風險預警系統運行加以評估。因為零售企業資金運營的關鍵是供應鏈,所以加強經營資金管理,還需要以采購資金、應收賬款為對象給予重視。基于企業內控環境,實施經營資金管理,零售企業需要科學選擇供應商,在網絡中公開招標,對供應商產品的質量、需求以及供貨能力等展開綜合分析,挑選質優價廉供應商,并可以考慮與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這也有利于提高貨物供給鏈條運轉效率。另外,開展應收賬款管理期間,零售企業和下游客戶關系十分緊密,那么制定營銷策略會對應收賬款規模造成影響。這就需要零售企業關注到掛賬風險,面向不同的客戶,可以構建資信授權管理制度,利用有的放矢的方法回收外流資金,使零售企業資金運行效率顯著提升,也有助于提高企業在零售產業中的競爭力。
一般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涵蓋大量因素,如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組織結構設置,對內控的實施效果加以控制,最為關鍵的便是開展內部環境建設。作為零售企業,應在企業內部構建完善的管理層組織結構,董事會、股東大會、監事會均需要參與其中,明確零售企業的經營決策以及在市場競爭中的戰略方針,加強投資決策合理性[8]。
以連鎖型零售企業為例,明確決策層的分工,這關系到零售企業投資方向。需要展開市場調研以及事前評估,科學選擇店面的地址,合理設置業務布局,以免盲目投資導致零售企業經濟損失,并誘發財務風險。零售企業組織框架體系在內控基礎上加以簡化,體現出各個部門的協同效應。零售企業總部承擔決策中心的作用,分支機構則為利潤中心、執行中心,實現管理協調一體化,全面提升零售企業工作效率。立足于零售企業的基層員工層面,需要加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建議企業構建決策機制,員工可以自覺參與到業務活動中,加強員工凝聚力,并且可以正確意識到內部控制對于防范財務風險的重要性,按照現行規章制度規范開展業務活動。
因為零售企業在人力資源層面有非大的需求量,所以零售企業還需要加強文化建設,以激勵機制作為輔助,對員工的銷售業績、營銷成本、工作質量等進行評價,將評估結果和員工薪資、崗位晉升等掛鉤,使員工在內控以及財務工作中的積極性得到提升。除此之外,零售企業務必要根據員工特點,強調培訓機制的層次性與全方位,助力員工個人的成長,提高員工知識與技能水平,從而真正體現出員工在零售企業中的個人價值。
零售企業識別與防范財務風險,還有利于加強會計處理規范性,減少零售企業面臨的經濟損失。第一,識別財務風險時,因為零售企業本身對市場的依賴性高,財務風險往往會受企業外部環境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零售企業在識別財務風險時,務必要遵循嚴謹性與持續性原則。從日常工作著手,加強動態監控,以免經營活動產生新的財務風險,且沒有及時發現。第二,評估財務風險時,通常采用定性評估和定量評估[9]。針對各類財務風險,零售企業需要根據風險評估標準,科學選擇評估方法,并對財務風險影響范圍、危險等級等加以判斷,清晰劃分財務風險要素。第三,財務風險防控過程中,務必要選擇針對性的風險防控方法,有效應對財務風險,但應該注意的是無須過度關注風險防控,以免增加財務風險應對成本。
例如,很多零售企業進行產品銷售時多使用賒銷的方法,這便會形成一定規模應收賬款。若是為了防范壞賬風險,而強制性要求交易活動務必當場結清,盡管幫助零售企業規避應收風險,挽回一些壞賬損失,但卻不利于企業和下游客戶之間的合作,甚至會威脅到零售企業正常經營。鑒于此,零售企業制定風險防控方案,最為關鍵的便是要做到成本效益平衡,以免發生矯枉過正的現象。針對財務風險的管理,需要關注到財務風險防范方法的時效性。所有經營活動均與資金運轉有關,從而誘發財務風險。那么制定財務風險防范與處理對策時,務必要結合實際,在內控基礎上秉持實事求是原則,針對財務風險展開具體分析。如果某商品在銷售時滯銷非常嚴重,零售企業作為商品的生產商,建議采取退市處理策略,后續不再采購,針對剩余庫存也需要盡快處理。結合市場反應快速做出應對,以免處理不及時造成財務風險。若該商品已經退出市場之后,企業才開始做出應對,那么零售企業更多會選擇大幅度降價的方式清理庫存,導致企業面臨嚴重經濟損失。
綜上所述,零售企業面對內外部環境可能誘發的財務風險,為了避免財務風險的一些后果,需要在今后運營管理中加強內部控制,并以內控防控財務風險。一方面結合當前市場發展現狀,提出財務風險的防范建議,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信息化建設,構建風險數據庫,為企業制定決策提供財務和會計數據支持。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提高零售企業的財務風險防控水平,還有利于實現內控基礎上的財務體系建設,針對具體面臨的財務風險展開研究、分析,提出針對性的風險防范策略,從而加強零售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真正在運營發展中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