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菁


摘?要:蕪湖市自加入長三角后經濟逐步快速發展。文章通過對蕪湖市經濟發展的態勢進行探析,針對其在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問題,利用描述性研究、比較研究等方法發現蕪湖市在融入過程中產業同質化、人才缺乏、區域協調性不足等問題,并在挖掘城市本身地理位置優勢、產業基礎優勢、生態環境優勢的前提條件下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意見:協調一致的頂層設計、提高創新能力、公共服務的發展等方面。在不斷變化的經濟發展態勢下,蕪湖市唯有真正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才能實現城市的穩定、快速、協調的發展。
關鍵詞:產業同質化;長三角一體化;公共服務
中圖分類號:F127.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24-0000-00
1?引言
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1]長江三角洲地區從1982年國家設立“上海經濟區”作為雛形,到如今發展為41個城市相互聯動,互相促進的超大城市群,其在人才培養、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成為了中國東部地區發展的一張亮麗名片。長三角地區發展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區域大中小城市為路徑層層遞進,通過區域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規劃對接和項目建設,“形成了多三角、放射狀”大交通聯動發展格局。[2]其中,區域大城市蕪湖市在長三角地區的帶動作用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
2?蕪湖市的經濟發展探析
2.1蕪湖市經濟發展情況
蕪湖市地處安徽省東南部,位于長江下游。自古以來作為重要的港口城市,于2019年10月31日正式加入了長三角經濟圈。長三角的輻射帶動效應非常明顯,在之后的三年里,第一有越來越多的項目落戶蕪湖,第二涌現出京津冀等其他區域企業選擇蕪湖作為布局長三角的‘橋頭堡。同時,長三角的巨大優勢給予經濟發展的巨大信心,而加大了本地投資者投資力度。內外綜合影響下,蕪湖市的GDP不斷發展,經濟不斷提升。但在經濟發展的背后,我們也可以看出以下問題:(1)在加入長三角之后的兩到三年里,經濟總量緩慢平穩上升,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其次,蕪湖市若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必須要保證人才的多樣性與復合型。而從蕪湖市對于2021年市場就業情況來看,高端技術人才同比空崗比率0.67,且有擴大趨勢;相比之下,初級技術人才崗位工作同比增加0.11。市場上不同層次人才供需情況的尷尬局面是蕪湖市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隱患。
2.3區域協調性不足
區域的協調性是指在產業、政策、體制機制等多方面的協調性。
就產業上看,蕪湖市的三種產業比例在2021年達到4:47:46,第二產業占據重要地位。長三角特色產業金融業(多集中于上海),軟件制造業與高新技術密集產業。相比較而言,蕪湖市的支柱產業多為多為勞動了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經濟產業層次低,難以直接承接中高端產業要素,在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方面直接融入困難,作為長三角資源補給與配套產業的方向定位難以很好完成。
就整體的發展戰略上看,蕪湖市2019年加入長三角后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產業承接、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發展來實現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交流,不斷提升經濟方面的一體化水平。但蕪湖市對一體化在資源、環境、教育與人才上的一體化要求,蕪湖市很難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做出與其協調配套的政策。以蕪湖市的城鄉差距為例,,蕪湖市經濟發展水平雖然得到了進一步提高,但是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有較大差距??傮w來說,蕪湖市與長三角地區的整體發展戰略與機制仍有較大差距。
3?蕪湖市如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對策與政策建議
3.1?蕪湖市融入長三角的優勢
蕪湖市長期面臨發展較慢,經濟總量不高的問題,但在近些年的發展中已迅速躍升為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并加入長三角發展一體化戰略,這與其本身的良好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堅實的產業基礎優勢息息相關。
3.1.1地理位置優勢
蕪湖市位于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作為水運港口已經有悠久的歷史;現如今,蕪湖處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部崛起兩大國家戰略交錯覆蓋范圍,是全國“十縱十橫”綜合運輸大通道重要節點城市和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在對外經濟交流、城市聯系上有獨特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周邊都市圈的融合與發展。
3.1.2?生態環境優勢
近幾年來,蕪湖市大力推動生態高質量發展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城市污染治理、綠色發展,打造生態文明城市上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根據城市發展數據可知,蕪湖市空氣優良率在2021年達到了84.9%,超額完成考核任務;全市10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其中9個斷面水質均值為Ⅱ類,1個為Ⅲ類,達標率和合格率均為100%??梢哉f,蕪湖市在生態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與綠色轉型方面書寫了亮麗的名片,并為經濟發展做出了堅實的基礎與良好的保障。
3.1.3?良好的產業基礎優勢
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以汽車產業為代表的優勢產業已經形成完整的供應鏈,國內外市場廣闊,產業基礎完善;另外,材料、電子電器、電線電纜等支柱產業正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推進產業技術升級,不斷擴大產業規模??傊?,蕪湖市在長期發展中所積累的產業基礎為其推進產業轉型與承接長三角部分產業奠定了基礎。
3.2?蕪湖市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建議
對于蕪湖市而言,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必須要利用自身優勢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優勢。具體而言,可從頂層設計,人才發展,創新水平,公眾服務方面著力,從而達到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目的。
3.2.1?協調一致的頂層設計
蕪湖市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必須有強有力的政策推進與合適的頂層設計支持。這就要求要在兩個方面上著力:從長三角整體發展上,國家必須根據總體的戰略布局制定長三角發展的具體計劃;從蕪湖市自身來說,蕪湖市必須根據自身的優勢條件與區位特色,同時要結合自身產業的承載能力與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設計一套適應整體發展的、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體現自身優勢的發展戰略,為蕪湖市發展做出良好的指引。在整體與個體相統一,內部與外部相統一的條件下,及時做好內部的產業分工體系,并加強與外部的產業協同體系。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蕪湖市可以優化重大與主導產業的布局,實現“錯位發展”;另外,深化新興智能化科技化產業的發展與升級,挖掘城市產業發展的創造潛力。
目前,蕪湖市在國家總體戰略要求的統領下下爭取到三個“國家級”開放政策:國家級對外籍輪開放港口、沿江開放城市、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社會發展逐步邁上快車道;在之后的產業與經濟發展中,蕪湖市應積極利用政策優勢,培育新興產業并推進現有產業的轉型升級,推進自身的發展能力。
3.2.2?提高創新能力,為城市融入發展的支持
時代發展呼吁創新,創新對于一個城市來說亦是進步的源泉。蕪湖市若要加快融入長三角,提高城市的競爭力,推進城市的發展水平,就必須進行創新。
蕪湖市在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中,必須有大量創新性人才作為支撐。因此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完善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是提高創新能力的基礎。目前,蕪湖市仍推進鼓勵校企聯合辦班辦學培養人才、試驗市校深度合作開啟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在整合專業結構、深化產教融合、改革辦學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上做出了創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來,蕪湖市應將校企培養,市校培養方式規?;?,為人才的數量化上奠定基礎;同時,要將應將重點轉移到人才的多樣性方面,培育復合型人才,推進不同專業、不同領域高質量人才的培養而不止于幾個重點產業的人才培養,推進人才的多樣、全方位建設;另外,蕪湖市應提高城市福利與人才獎勵制度,不斷吸引人才落戶。
加強城市的創新水平,要將創新落實到實體經濟上。蕪湖市首先要順應國家的要求,抓住時代機遇,順應數字化建設與科技創新的新浪潮。目前,蕪湖已積極投身“東數西算”等國家工程建設,發揮資源優勢,推動與社會各行業的共享發展、協同發展,達成共創多贏局面;蕪湖市仍在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新能源汽車、現代農業機械、通用航空、微電子等新興產業投入創新,從而助力城市發展經濟,提升現代化水平。現階段,蕪湖市仍應在創新發展的問題上加強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合作,推進協同發展,聚力提升創新發展能力;同時在過程中找準城市最合適的定位與功能支持,實現錯位發展,避免同質化。
3.2.3?將發展落實到生活實處與推進城市公共服務的發展
一個城市發展與否最直觀的體現是民眾在城市生活的體驗感與滿足感。相反來說,蕪湖市若真正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過程,就必須努力提升公眾的城市生活水平,大力發展公眾服務。
推進城市公眾服務,推動居民生活的普惠便利,首先必須要推動城市基礎設施的發展。蕪湖市目前在交通建設上:謀劃安徽省南沿江高鐵項目、.繼續深化安徽省北沿江高鐵項目、謀劃蕪宣機場聯絡線、建設蕪湖長江隧道;在日常居民生活中:蕪湖市基礎設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優化城市路網結構,持續改善城市舊貌,促進城市面貌推陳出新;;打造特色街區,釋放城區魅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在未來基礎設施的建設中,蕪湖市也應該將提升以往城市基礎資源的利用率,挖掘城市的新資源,推進城市資源與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為主要目標。在具體發展中可表現為推進醫療、健身、體育優勢發展;發展城市的污污染治理,做到“變廢為寶”;推進城市的多形態經濟發展,提高城市資源利用水平,更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推進城市公眾服務,要要城市服務上面提升居民的獲得感與體驗感。目前,蕪湖市正推進一系列措施提升居民城市公共服務體驗:在就業創業上,蕪湖市加強就業的保障措施,積極搭建就業人員與企業之間的橋梁;同時參與建設長三角公共創業服務聯盟,聯合開展創業服務活動,推進打造公共創業服務品牌[4];在醫療服務上,順應“學科中心化”的必然趨勢,打造中心高質量、高效率的‘一站式、規范化的服務;同時積極利用長三角資源,引進滬上優秀的醫療資源與專家服務,大大滿足日常居民的醫療需求。未來,蕪湖市除了關注醫療質量,也應該關注醫療服務——依托互聯網為基礎便捷醫療服務,與此同時要針對特殊群體面對具體就醫過程中的困難提高人性化幫助。
參考文獻:
[1]曾剛,王豐龍.長三角區域城市一體化發展能力評?價及其提升策略[J].改革,2018(12):103-111.
[2]黃蕓.長三角一體化視角下的浙江傳統文化對外交流[J].文化月刊,?2021(6):3.
[3]《學術前沿》編者.?長三角一體化的未來形態[J].?學術前沿,?2019(4):2.
[4]金麗赟.從京津冀實踐看浙江如何推動長三角人才協同發展[J].政策瞭望,?2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