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本文以一位有自殺風險傾向學生的危機預警干預過程為例,從“抑郁情緒的識別”“生活中事件的催化”“與預警學生家庭的有效溝通是化解危機的關鍵”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家校干預策略和危機防范措施。
一、案例
小婷是一名高三學生,成績一般,但學習認真。然而,有一天晚自習突然淚流滿面地跑來向我請假,說心情不好,想在校園走走。我陪同她在校園走走散心。得知:她的家庭并不算富裕,但父母還是讓她以實驗生的身份來我們學校讀書。她學習刻苦,但學習成績一般,為此,她時常感到對不起父母。此外,她的家庭也不和諧,加之高三學習很緊張,失眠、頭疼等問題紛紛出現。
隨后我立刻聯系了小婷媽媽,建議:小婷最好去做一下心理治療。服藥一周后,小婷病情有所好轉,便想回校。根據學校規定,小婷在回校前要約家長、班主任一起去學校心理咨詢室做評估。評估后,心理咨詢教師建議小婷繼續吃藥。不知道是不是受到藥物影響,小婷變得嗜睡,且很容易受驚嚇。小婷媽媽決定接小婷回家。
我把這種情況又反映給了學校心理咨詢教師,其建議小婷去大城市的醫院治療。醫院醫生診斷小婷重度抑郁,建議服藥輔助心理治療一年。關于在家備考還是在校備考的問題,家長和小婷之間又產生矛盾。后來經過學校心理教師的評估,建議小婷回校上課,晚上回家。最后,小婷平穩地度過高三,順利考上理想的大學。
二、案例分析
(一)抑郁情緒的識別
案例中的小婷上高三后便出現情緒狀態壓抑、低落,晚上睡覺失眠,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這些都是抑郁癥狀的表現。如果個體出現抑郁癥狀,親人、教師等要密切關注個體的發展,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
(二)生活中事件的催化
小婷學習刻苦但成績不理想,父母的期待增加了一定的壓力。她渴望父母能夠給予更多的理解,卻只是感到自己不被理解。面對此種情況,心理教師或心理醫生除了開展專業的治療,還要注重家校合作,引導其父母給予小婷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三)與預警學生家庭的有效溝通是化解危機的關鍵
1.學生自身因素。小婷比較信任班主任,及時向班主任求助,并將自己的苦惱及原因詳細地告訴了班主任,有助于心理問題的緩解。
2.家庭因素。學生危機情況的出現往往是家庭教育不良的一種體現。危機學生的家庭通常關系不和諧、家長教育方式不恰當等。學生的危機狀況對家庭而言也是一種沖擊,好在后續家長積極配合學校干預治療,最終效果良好。
3.學校因素。學校危機管理制度比較健全,家校會談的目的是向家庭提供支持,協同應對困難,這有效促進了家校溝通合作的成效。
三、心理危機預警中的家校干預策略
要解決小婷心理問題需要借助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構,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步:去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班主任與家長溝通,要求帶小婷去專業機構評估和治療,明確小婷現在的病情,及時積極吃藥治療。
第二步:轉介學校心理教師。班主任主動聯系學校心理教師,通過具體的溝通對小婷的家庭情況、學習情況等都有詳細的材料記錄,再反饋給家長后形成“聯盟”。同時鼓勵小婷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
第三步:評估工作界限。對小婷進行心理狀況的評估是很有必要的。小婷去專業機構后出具報告和診斷證明,學校心理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針對其狀況進行再次評估:是僅有抑郁情緒,還是有抑郁癥的可能。
同時,心理教師要和班主任達成共識,在心理教師的理論基礎上,開展小婷父母的工作。
四、危機事件的防范措施
(一)加強教師心理培訓,增強防范意識
面對心理危機預警狀況,首要原則是預防大于干預。需要給教師群體提供一些專業優質的培訓、講座,使其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開設主題心理講座,普及相關知識
通過具有普及性、主題性的宣講活動,有針對性地面向學生群體、家長群體科普一些與心理健康有關的知識和常識。
(三)健全學校危機管理制度
健全危機管理制度能在危機預警家校溝通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