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丹
語文課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著強大的吸引力,是滲透革命文化精神的重要陣地。筆者建議,在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對革命文化內涵的課程,教師應根據自己具體的教學經驗,通過多種途徑,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把紅色革命精神加以合理的灌輸,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培養學生堅強向上的精神品質,調動學生愛國、愛黨、熱愛民族的積極性。在教學時,教師應該緊緊結合革命題材內容的精神與語文教學手段,使革命題材內容的“育人”功能最大化。
一、正確解讀文本,把握滲透方向
經過對統編小學課文的整理、總結,據不完全統計,革命歷史文化題材類文學作品約有五十余篇(段)。這些革命歷史文化題材類文學作品主要有以下的特點:
(一)“紅色人物”課文對學生具有強大的榜樣感召力。這些課文通過描寫革命時期偉大共產黨人的往事,歌頌了他們的優秀品德。偉大共產黨人都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如《朱德的扁擔》中以一根普通的扁擔來表現朱德同志以身作則、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青山處處埋忠骨》展示了一代偉人毛主席作為普通人和革命家的曠達心胸和無私襟懷;《軍神》通過一場震撼人心的手術展示了一代“軍神”劉伯承的堅強。這些內容不是簡單說教,而是通過這些偉大共產黨人的往事,給學生展示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正面形象,起到榜樣的作用,對給學生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很有幫助。
(二)教材中革命文化內容的體裁多樣化。比如,記敘文《狼牙山五壯士》通過描寫抗日戰爭時期,七連五班的五位戰士為了掩護人民群眾與敵人展開殊死搏斗,最后英勇犧牲的故事,給學生展示了五位戰士視死如歸的革命主義精神。課文對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非常生動,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在懸崖之上的五位壯士的選擇扣人心弦。在看到最后五位壯士英勇跳崖之后,很多學生都不禁流下眼淚,為革命先烈的事跡深深感動。這些記敘文正是通過細致生動的描寫,以達到學生的紅色教育的滲透效果最大化。
(三)教材中和平年代的革命文化內容具有時代意義。例如,通過《升國旗》使學生們體會到升國旗是一個莊重的儀式,能激發起他們尊重祖國、熱愛祖國母親的思想感情;《雷鋒叔叔,你在哪兒》歌頌了雷鋒助人為樂、忘我獻身、竭誠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讓學生雷鋒精神并尋找身邊的雷鋒;《橋》則反映了一名基層黨支書記大公無私、一心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二、消除對文本的陌生感,提高對文本的理解力
(一)補充背景資料,增強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查找材料來熟悉故事場景、認識人物、感受故事內容,這是學好革命歷史主題系列文章的一個有效途徑。比如, 《小英雄雨來》這篇文章講述的年代離學生所處的時代比較久遠,學生對書中展示的生活會有一定的陌生感。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中,為減輕學生對教材的陌生感,可能采用如下方法:上課時,允許學生在網上或在圖書室查閱抗戰的資料,搜集抗戰期間的民族英雄事跡,體會這些英雄人物大無畏的精神;了解作者管樺的生平資料,知道作者親身經歷過戰火紛飛的年代,參加過抗日戰爭。經過這些鋪墊,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提升。課堂上,讓學生拿搜集回來的材料進行交流,回顧關于抗戰的電影情節,認識日寇對我們家園的大肆侵犯。在層層深入的過程中,他們也逐步克服了對紅色文化題材文本的陌生感,從而更準確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二)創設情景,確保價值引導的正確性。比如,在學習《有的人》時,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的人也很好,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時,老師如果一味贊同或者認為“說得有道理”,就會給學生錯誤的導向。當學生因為對當時的時代、情況不熟悉而對文字產生認識性偏離和誤解時,教師一定要及時了解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所以,除了提供材料,說明背景以外,老師也應該創造情境,引導他們設身處地去思考:在中華大地被日寇踐踏的危難時刻,如果是你身處其中,你會怎么做?
三、優化教學手段,滲透紅色精神
(一)緊扣情感,滲透思想。相對于其他表現形式的課文,革命斗爭文化主題類型的文章特點是“以當代文學藝術作品獨特的表現形式,銘記那段不容忘卻的光輝發展史”革命題材主題課文往往會形成較強的人物情感色調,作家在字里行間把自身的思想感情呈現在讀者群體面前。學習者在誦讀文章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革命人物的崇高形象和偉大精神。例如,教師在教學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的《金黃色的魚鉤》一文時,首先可以讓學生體會文中對人物的細節描寫,在分析細節的流程中,感受老班長忠于革命斗爭、舍己為人的精神。接下來重點分析“金色的魚鉤”的意義,它既記載了老班長的英雄事跡,也體現了這位老班長高尚的革命斗爭品格永垂不朽。這篇文章細節刻畫栩栩如生,感情充沛,在學生眼中展示了一個了立體的、無私奉獻的人,在他們心目中勾勒了老班長豐滿的人物形象。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注意捕捉文中表現出來的情感信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語言,體會精神。在教師開展革命主題的教學時,可能會有學生無法理解課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因為“英雄”這個詞往往很高大上,是大家都達不到的境界。所以教師在教授課文時,就必須要使學生明白:英雄人物實際上也是一位普通的人,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怎樣凸現人物形象的真實感呢?教師可通過利用補充的材料側面襯托上英雄人物普通的一面,縮短學生和他們之間的距離。比如,教師在教學《橋》這一課時,可補充材料使他們體會一位杰出的共產黨人在危險時把生活的希望交給了他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的品格與奉獻精神。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與學生進行互動學習和交流討論,使他們知道老支書作為一名父親,他是關愛兒子的,是一位平凡人,而作為一名黨員,他也是不平凡的,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到了首位。這位優秀共產黨員能把“為人民服務”這一紅色精神深植在學生心中,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綜上所述,傳統革命文化教育是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繼承和弘揚傳統革命精神,要從課程目標出發,把革命文化精神和語文教學融為一體。在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學員為中心,進行了多姿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將紅色革命文化引入了課堂教學中,使紅色精神浸潤進學生的心靈,從而大大提升了學員的使命感與責任心,實現育人的目標。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