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旭東.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及開發利用對策[J].南方農業,2023,17(11):80-82,91.
摘 要 為了給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基礎數據支撐,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底圖圖斑,采用限制因素法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進行評價,分析布爾津縣宜耕后備土地資源的數量類型、鄉鎮分布和主要限制因素。結果發現,布爾津縣大部分地區耕地后備資源主要為宜耕其他草地,窩依莫克鄉宜耕用地面積約占布爾津縣總宜耕用地面積的1/2;主要限制因素包括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土壤鹽漬化、貧瘠等障礙因素較為顯著,開發資金籌集較難。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科學編制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規劃、“以水定地”合理適度開發耕地后備資源、注重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生態效應、因地制宜實施鹽堿地改良技術措施、多種方式培肥土壤及給予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資金支持等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對策。
關鍵詞 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開發利用;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11.020
耕地后備資源是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7年1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總目標,并指出以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內調劑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落實補充耕地任務。《意見》的發布為耕地后備資源匱乏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空間,妥善解決了保護與發展用地之間的矛盾[1-2]。加強對耕地后備資源的調查和評價,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對城鎮周邊耕地的需求日益增加,導致城鎮及鄉村違建現象屢禁不止,直接造成耕地資源大量損失。為科學制定農業發展規劃、土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措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土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需摸清耕地后備資源的類型、數量及空間分布[3-5]。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布爾津縣隸屬新疆阿勒泰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爾泰山脈西南麓,準噶爾盆地北沿,南北長200 km,東西寬49~82 km,呈葫蘆形,總面積10 540.3 km2,國界線長218 km。布爾津縣屬北溫帶寒冷地區大陸性氣候,水資源豐富,湖泊眾多。
1.2? 數據收集
本次調查的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相關數據,主要包括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城鎮開發邊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相關內容、縣域降水量統計數據、水系分布情況、土壤普查及農業普查成果、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影像圖、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及測土配方數據等基礎數據(見表1)。
1.3? 評價方法
采用限制因子分析法,對布爾津縣所有圖斑逐一進行評價,并根據參評指標進行分析,出現任何不符合宜耕條件的指標,均定義為不宜耕,否則定義為宜耕。評價指標和不宜耕評價篩選依據詳見表2。
2? 結果與分析
2.1? 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狀況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下發的耕地后備資源面積數據,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圖斑共587個,面積9 388.20 hm2。通過限制因素的方法對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的10項指標進行評價,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布爾津縣大部分地區耕地后備資源主要為宜耕其他草地,部分地區(如也格孜托別鄉)以宜耕沙地為主;窩依莫克鄉宜耕用地面積幾乎占布爾津縣總宜耕用地面積的1/2。
2.2? 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1)生態環境極為脆弱。布爾津縣地處阿爾泰山南麓、準噶爾盆地北緣,地勢北高南低,地貌類型以山地、洪積平原和戈壁為主。布爾津縣氣候干旱少雨,多風沙和浮塵等災害天氣,生態環境極為脆弱,過度開墾將會引起土地退化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生態風險是限制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2)土壤鹽漬化、貧瘠等障礙因素較為顯著。布爾津縣屬北溫帶寒冷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氣候干燥、降水稀少,蒸發作用強烈,土壤積鹽速度快、積鹽強度大、含鹽量高。土壤成土母質含鹽,地下水埋深1~5 m,在強烈的蒸發作用下,表層地下水礦化度高,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土壤鹽分表聚現象明顯。耕地后備資源所處區域氣候干燥,多風少雨,植被稀疏,土壤粗骨、松散,不利于有機質積累,造成耕地后備資源養分含量低,土壤貧瘠。土壤鹽漬化、貧瘠也是制約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3)開發資金籌集較難。布爾津縣現階段的經濟基礎仍較為薄弱,國家對于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資金投入有限,地方資金的使用又較為困難,使得開發規模、開發的配套程度難以保證,開發利用后,耕地后備資源預期能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難以實現。
3? 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對策
3.1? 科學編制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規劃
通過全面規劃,科學制定近期和遠期的開發利用規劃。遵循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的原則,有效制定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加大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盡量趨利避害,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避免急功近利、竭澤而漁的做法。
利用遙感技術和信息系統技術,對后備土地資源利用過程,尤其是土地的生態環境(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等)狀況進行動態監測,確立科學的評估系統,制定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相結合的評估指標,及時把握其變化的特點、原因和規律。
根據目標導向,實現具體規劃目標的統一構建與分層落實,形成完備的綜合規劃體系。1)根據耕地后備資源適宜性評價結果,確定開發潛力、風險及時序安排,編制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推動區域范圍內土地資源利用結構優化;2)編制農田建設規劃,高標準開展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建設完善配套的農田基礎設施;3)編制種植業規劃,根據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區域的氣候、土壤條件,合理布局種植業結構;4)編制土壤改良培肥規劃,進行土壤改良分區,合理安排土壤改良與培肥措施,實現耕地后備資源可持續利用。
3.2? “以水定地”合理適度開發耕地后備資源
布爾津縣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氣候干旱少雨,農業以灌溉農業為主。“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在土地的開發利用中,水是主要的限制因素,確定農業開發項目時,首先要考慮水源問題。
1)以流域為單元,開展水土平衡分析,確定流域范圍內可開發利用的耕地后備資源的數量,是流域水資源分配的基礎步驟。應注意按照流域全面規劃,上中下游兼顧,合理分配農業用水、生態用水,嚴格實行以水定地、合理配水。2)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要高標準配置水利設施,以提高用水效率為核心,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全面采用各種節水措施,因地制宜推廣高效節水技術,如廣泛應用渠道防滲技術,減少灌水、配水、輸水過程中的水量損失;提高渠系利用系數,控制農業用水量,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
3.3? 注重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生態效應
開發耕地后備資源的前提是從全局生態環境保護出發,依據“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基本原則,建立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管理機制。政府、企業、村集體在耕地后備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應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在編制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時,應以保護區域生態環境為核心,以數量、質量與生態安全保障并重為指導原則,對耕地后備資源進行階段性的開發,防止為保證耕地數量穩定而進行盲目、過度的開發,進而實現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后的可持續利用及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
3.4? 因地制宜實施鹽堿地改良技術措施
布爾津縣可開發利用耕地后備資源區域土壤含鹽量高,土壤改良條件差,可以通過明溝排水、渠道防滲、平整土地、合理灌溉及種植耐鹽作物等措施進行改良。針對土壤肥力瘠薄、鹽漬化嚴重等障礙性問題,采用土壤退化阻控技術,如對重鹽堿地使用暗管排鹽技術、鹽生植物資源利用技術;中度鹽堿地采用淡鹽化耕層構建,施用黃腐酸類高效有機肥、酸性土壤改良劑,采取機械破黏板層技術、耐鹽作物種植等方法;輕度鹽堿地采用農田鹽分高效管控技術、綠肥培肥地力技術、磁化促生長技術,適量施用酸性土壤改良劑等。此外,可以根據不同鹽堿地形成過程、資源稟賦、障礙程度、鹽堿類型及農作物布局等,進行總體規劃,制定鹽堿地治理方案,達到合理利用鹽堿資源和提升生態效益的目的。
3.5? 多種方式培肥土壤
布爾津縣可開發利用的耕地后備資源土壤瘠薄,是阻礙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措施,對改良新墾荒地、增強土壤肥力作用顯著。1)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和微量元素,利用秸稈還田技術發展秸稈肥料,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改良土壤結構,培肥地力,有助于解決新疆多數土壤氮、磷、鉀比例失調的問題。2)施用有機肥,既能避免對化肥的過度依賴,又能提升耕地自身的質量。新疆農村地區有機肥資源相對充足,如秸稈、人畜糞便等,對其進行有效的堆積、發酵、腐熟后施入農田,能夠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促進作物對養分的吸收。
施肥前,要先對種植土壤進行樣本化驗或者對田間肥效進行檢驗,分析土壤所含的養分情況,與所種植作物的需肥特性相結合,合理確定施肥方式,有針對性地為農作物提供所需營養。通過有效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能夠優化肥料應用效果,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3.6? 給予耕地后備資源開發資金支持
布爾津縣應在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水土平衡的基礎上,審慎開發一定面積的耕地后備資源。建議加大對布爾津縣耕地后備資源開發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為布爾津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支撐。同時,將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新增耕地納入耕地占補平衡儲備庫,允許跨省域、跨市、跨縣置換,以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孔祥斌.當前耕地保護面臨的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國土地,2020(12):4-7.
[2]? 徐艷,張鳳榮,顏國強,等.關于建立耕地占補平衡考核體系的思考[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1):5-7.
[3]? 郭樹斌.新常態背景下關于耕地后備資源開發利用思考[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3):2-6.
[4]? 譚旭,周松,楊霄翼.四川省耕地后備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貴州農業科學,2018,46(7):86-90.
[5]? 宋榕潮,楊木壯.基于限制性因子的耕地后備資源宜耕性評價:以廣東省陽江市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17,44(6):145-151.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