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了取得相應的教育效果,我們必須要重視和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要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讓學生廣泛閱讀記載、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書籍、典故、史料,使其能夠大量瀏覽、閱讀乃至記憶、理解,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斷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除按照課本及教學課標的要求做好教學外,也要做有心人,即在課堂之外及時給學生介紹、推薦、講解有關中華優秀傳統的文章或書籍,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堅持閱讀,逐漸擴大閱讀量。可以根據學生的生理和認知特點,了解學生的精神需求,適時引導他們通過閱讀中國古今名著,進而形成讀書習慣,積累各種知識,增強氣質、修養。
實現知識的積累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有一定的閱讀量。不斷增加學生閱讀的數量,才能促進知識積累的量變和理解能力、綜合能力的質變。二是要擴大知識視野。曾有學者就提出“文學書要讀,政治書要讀,哲學、歷史、美學等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借鑒就不多,思路就不廣”的意見,賈平凹認為:書之為友不能一日不交;書是財富,要靜心地讀書。三是要長期堅持。閱讀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教師要指導學生利用休息時間進行閱讀。要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必須明確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的良好習慣。楊絳說過:“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可見閱讀之有趣。
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就是要努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閱讀要體現自由性。學生在閱讀中要自己讀,自己悟,自己思考。讓學生更多地閱讀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書籍,才能夠讓他們自己與先人對話交流,才能促進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吸收、感悟和升華。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是對教學改革的現實要求。教師應充分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幫助他們思考、分析,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實踐中才能真正產生愉悅感和自豪感,從而享受探求知識的快樂,他們的學習興趣會越來越濃,學習能力也會日益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