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軍 萬信
摘 要:新時代以協同共建模式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意義重大,能夠充分調動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積極性,匯聚集體智慧力量,全面提升勞動教育實施水平,大力增強育人實效性。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應然狀態是:根本教育目標應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教育實施力量應為多元主體性協同參與;教育時空布局應為多維聯動;教育實施方式應為多措并舉。主觀認識存在差異、教育方式整合乏力、教育目標微觀分散是當前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運行所需直面應對的現實困境。為此,需要做到:樹立正確工作理念,達成多方共建共識;注重教育方式融合,增強育人內容連貫;系統教育目標設定,確保前進步伐一致。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路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3.02.022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3)02-0123-06
中共中央、國務院2020年3月聯合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學生勞動教育必須要“加強政府統籌,拓寬勞動教育途徑,整合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家庭勞動教育要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要規范化,社會勞動教育要多樣化,形成協同育人格局”[1]。作為培育當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念,助其掌握勞動實踐技能的重要教育形式,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如何以協同共建理念為引領,營造開放、包容、互鑒的良好教育環境氛圍,充分調動高校、家庭、社會參與積極性,全面提升教育工作實施科學化、精細化、時代化水平,大力增強育人實效性,是目前相關部門亟待解決的重要議題。
一、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應然狀態
近年來,協同共建育人模式備受高校勞動教育部門關注。就價值功能而言,以協同共建模式實施勞動教育能夠將家庭、學校、社會緊密連接,發揮集體育人智慧,促使教育主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更加完整化、系統化、多樣化,推動教育活動高位實施,保障既定育人實效目標如實達成。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指的是在遵循青年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成長特點以及高校勞動教育活動實施規律的基礎之上,以協同共建理念為指引,以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家庭、高校、社會勞動育人優勢為抓手,幫助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技能、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2]的勞動教育模式。結合對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概念內涵與現時高校勞動教育實施狀況的把握,本文認為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應然狀態如下:
1.根本教育目標應為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新時代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根本目的應是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從社會主義制度教育方針與勞動教育功能定位兩個方面回應“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其一,社會主義制度教育方針要求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必須是以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為根本教育目標。教育方針是“黨和國家就教育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所做的基本的政策概括,它具有針對性、時代性和階段性”[3]。相比于西方教育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教育方針在育人目標構建上更具立體性、系統性與親和力,更加強調教育是個體立身之本、學校樹德之基、政黨強國之鑰。我國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方針,將回答好“培養什么人”問題作為“決定著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和目標方向”[4]的前置要件。作為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方針,創優升級傳統勞動教育方式機制的重要體現,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在育人價值目標設定方面必須緊緊圍繞黨中央第二個百年發展奮斗目標達成育才需要,堅持“把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5]作為教育實施根本方向,全面實現大學生勞動教育創新發展應有價值。其二,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育人功能定位指向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綜合勞動素質要求。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6],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在勞動綜合素質上必須兼具堅定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信仰、高尚社會主義勞動道德情操、積極向上勞動實踐心態、服務社會勞動責任擔當。勞動教育作為“新時代黨對教育的新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7],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樹德、增智、明辨、強體、育美等多重功效。新時代以協同共建模式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根本目的就是要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勞動育人價值作用,實現良好家風傳承、學校課堂理論傳授、社會生產實習鍛煉等教育形式育人作用,幫助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觀念、具備社會主義勞動道德情操、掌握合理分析、解決社會生產實踐問題基本能力,練就投身智能制造、科技創新、文化產品創作等腦力(智力)勞動實踐本領等品質素養,滿足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培育勞動綜合素質要求。
2.教育實施的力量構成應為多維主體協同參與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實施主體應具有多元性,注重家庭、高校、社會的協同參與。新時代以家庭、學校、社會為育人主體,健全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方式機制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滿足當前大學生勞動教育高位實施新需要,提升育人實效性的有力體現。“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由社會分工所帶來的知識體系分散問題愈發顯著。受此影響,教育曾一度被認為是“可以被肢解的社會實踐,如同工廠車間流程一樣,家庭、學校和社區可以獨立承擔屬于其使命的職責”[8]。勞動教育作為“促進大學生自動構建自我、明確社會角色和定位價值坐標的有效手段”[9],要依托教育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實現社會主流價值觀念認同、明確自身社會發展價值功能、具備艱苦奮斗愛國主義情懷,就必須要有效整合、共同發揮家庭、學校、社會勞動育人功能。首先,家庭是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基礎力量。“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第一個教育場域,具有基礎性、奠基性的作用。”[10]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可以借助村規民約講授、家訓家風傳承等“生活化”“情境化”的教育方式將中華優秀傳統勞動文化、家庭美德中所蘊含的美好勞動情愫綿亙于學生心靈深處,并以定期創設家庭勞務為契機幫助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會勞動實踐對于美好家庭生活創造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使之對勞動基本概念產生初步淺層性認知,形成良好生活勞動習慣以及勤勞向上的優秀品格,有助于為高校施行更深層次的勞動教育打下堅實基礎。其次,高校是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關鍵主導。高校是大學生勞動教育目標達成的第一責任者,肩負著“培養一代又一代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11]的歷史育人重任。以高校作為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主導,根本目的就是要借助學校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以打造高品位的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課程為抓手,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形成合理分析、解決有關社會發展問題的勞動理論思維與實踐能力,自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12]的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念。最后,社會是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重要支撐。社會是大學生勞動教育高位實施,推動既定育人實效達成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推進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過程中鼓勵企業、農場等社會生產性組織廣泛參與,有助于為勞動育人提供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場所,創新創優現有教育教學形式,避免以往教育實踐因育人途徑選擇范圍狹窄所帶來的“重課堂、輕課外”“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弊端,幫助學生以身體力行的實踐參與切實感受到科學、高效勞動生產所帶來的社會各領域巨大發展成就,形成自覺參與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強烈責任意識,切實做到真正尊崇勞動、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勇于創新勞動。
3.教育實施的時空布局應為多維聯動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教育時空布局應為多維聯動,回應了高校學生勞動教育應建立在何種時間節點之上、應圈定怎樣育人空間范圍等議題。時間與空間作為教育過程存在形式,“是學校教育活動存在的基礎”[13]。勞動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主抓手,要實現釋疑、明辨、鍛骨、強基育人功能就必須保證教育持續“在時”“在場”。新時代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出發點之一就是要以多維聯動的教育時空布局構建為契機,打破以往育人實踐在時間和空間選擇方面所形成的“以課堂教育為主空間,以學生在校時間為主節點”的片面認識,減少因教育時空選擇碎片化所產生的“勞動教育地位被邊緣化、勞動教育的實施被形式化”[14]等問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時空布局應為:一是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時間節點設定應具有整體性,體現持續性。在教育時間設定上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超越了“在學校開展教育活動所持續展開的過程及安排”[15]原有認知,注重全時段育人,有機融合了課前、課中、課后等各教育時間段,并以系統性思維將勞動教育貫穿于學生日常生活、學校課堂教學、社會生產實踐等各時間段,差異化實施教育活動。二是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育人空間選擇應注重廣域性,彰顯聯動性。當前相關部門對于大學生勞動教育空間的選擇大多只是限定于課堂、宿舍、學生社團等校園內部空間元素,并沒有延伸到家庭、社會生產組織等校外因素,造成教育活動開展缺乏空間內外交互性、“新鮮感”不足等問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在育人空間選擇上并不僅限于高校內部因素,而是以校園為中心兼顧家庭、社會等域外勞動育人空間。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注重整合各空間勞動育人功能,使其發揮聯動效應,實現優勢互補,為高位實效育人營造良好空間聯動氛圍。
4.教育實施方式應為多重方式并舉
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實施方式應為多重方式并舉。強調教育方式多樣化,共同發揮育人功效是大學生勞動教育遵循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的必然選擇,是對教育工作為何需要多措并舉以及如何實現等問題的有力回應。一方面,多重方式并舉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符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規律。勞動教育作為高校立德樹人關鍵環節,在育人目標上融思想認識、情感態度、能力習慣培養于一身,“內在遵循思想引導、情感熏陶、能力訓練多重規律”[16]。現行大學生勞動教育由于受到“以學校為主體”理念深刻影響,教育實踐主要是借助勞動課程理論知識講解、相關專業課程校內生產實訓等傳統形式。以上述方式開展勞動教育雖然能夠幫助大學生了解何為勞動、如何正確勞動、應具何種勞動態度情感等問題,但效果往往具有淺表性,難以達到勞動教育規律要求狀態。新時代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提出教育方式多重并舉具體要求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協同發揮家庭、學校、社會所屬勞動育人方式優勢,克服傳統教育模式在方式應用及效果達成方面與新時代勞動教育規律要求所產生的斷層問題,增強育人實效。另一方面,多重方式并舉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是更好滿足現時育人方式需要的必由之路。當前應采用何種方式實施大學生勞動教育,滿足立德樹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青年健康、向上成長等多重需要是有關部門必須有效解決的重大問題。立足于綜合育人需要,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多措并舉實施教育活動就是要解決由傳統“學校教育主體一元論”給大學生勞動教育所帶來的學校、家庭、社會在育人方式選擇、應用方面所存在的疏離與脫節問題。在協同共建模式的引導下,以綜合運用、傾盡所能、協同共進的工作思路將優秀家風熏陶、社會實踐鍛煉、學校理論講解宣傳等教育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使其共同發揮勞動教育功效,為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加磚添瓦。
二、新時代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現實困境
當前由于主觀認識存在差異、教學方式整合乏力、教育目標微觀分散等問題所帶來的協同共建積極性不高、共建內容無法有效銜接、共建腳步難以整齊劃一等問題影響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高水平推進。
1.主觀認識存在差異,協同共建責任意識不強
新時代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過程中存在著各共建主體的主觀認識存在較大差異,協同共建責任意識不強問題。首先,家庭在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認知方面存在消極性。由于受到外部地理環境限制以及自身教育能力不足等因素影響,少數家庭片面認為承擔大學生勞動教育職責是高校應盡義務,高校有足夠能力做好勞動教育方方面面。因而,家庭缺乏育人主體意識,不愿意主動參與高校針對學生群體所開展的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教育以及部分社會實踐教育活動,難以實現其在大學生勞動教育方面所應具有的基礎作用。其次,高校在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認知上存在排他性。雖然諸多高校認為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意義重大,有助于改善現時勞動教育狀況,增強育人實效。但在實際育人過程中部分高校依然存在排他情緒,以學校作為勞動教育實施主體,依照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文件精神單獨設定教育目標、選擇教育方式、進行教育實效評判,輕視甚至忽略家庭、社會在上述方面所具作用,不利于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有效落實。最后,社會在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認知上存在迎合性。社會長期處于大學生勞動教育實施主體“邊緣地帶”,普遍認為“學校需要什么社會就提供什么”。尤其是在大學生社會生產實踐教育階段,社會所扮演的角色通常只是限于實踐教學場地、教學儀器設備等外部教育資源提供者,缺乏主動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各環節的全局參與意識,難以發揮其在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方面所具有的全過程支持作用。
2.教育方式整合乏力,育人內容難以有效銜接
新時代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存在教育方式整合乏力,育人內容難以有效銜接困境。一方面,過多注重整合學校與社會層面勞動教育方式。部分高校由于受到一線教師在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推進方面所提出的便利性訴求影響,在教學計劃制定及具體實施階段僅側重將勞動理論知識課堂講解、校內專業課程實習實訓、參與社會公益勞動活動等學校與社會教育方式相結合,缺少優秀家風熏陶、良好家訓傳承等家庭教育方式運用,造成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社會勞動實踐技能知識等教育內容上產生斷層問題,不利于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教學內容完整呈現。另一方面,過多強調整合家庭與社會層面勞動教育方式。相關問題主要存在于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的實踐育人階段。部分高校由于受到教學設施、教學場地等教學資源因素限制,在大學生勞動協同共建實踐模式推進過程中過多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家庭以及社會育人方式優勢。在實際教育階段,家庭勞動美德教育、社會生產實踐教育等方式得到充分運用,但專業生產實訓、校園文化活動、勞動實踐課程講解等學校內部教育方式脫離其中,勞動教育內容設計與安排缺乏完整性,難以反映出學校層面勞動育人要求。
3.教育目標微觀分散,能力培養缺乏完整性
當前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存在著教育目標微觀偏離,能力培養缺乏完整性問題。一是家庭以勞務實踐能力培養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目標。部分家庭過多關注協同育人在日常生活質量提升方面所具作用,以滿足家庭成員勞務實踐能力培養作為教育目標。在教育實踐階段,家庭片面注重幫助學生掌握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垃圾分類等維持生活秩序正常運轉的家務勞動實踐技能培養,而勞動倫理道德傳承、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教育則沒有被納入其中,造成育人目標設定功利色彩明顯,難以銜接學校與社會勞動教育目標要求。二是高校以理論知識傳授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目標。高校內部普遍認為理論育人是做好大學生勞動教育重要方面,在勞動教育協同共建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揮課堂理論育人價值,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形成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念。為此,高校在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過程中通常將幫助學生知曉、理解“什么是勞動”“何為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為什么要形成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念”等理論問題作為主要教育目標,以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出臺的勞動理論課程教學文件要求作為工作推進標準參照,難以凸顯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理論與實踐相統一育人目標要求。三是社會以培養產業后備力量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目標。社會是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重要參與者,能夠為教育活動實施提供教學設備、教學場地等育人資源。通常而言,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社會參與主體一般是由企業、農場等經營性組織構成,具有資本逐利性特征。因而,在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目標確認上時常帶有產業人才培養價值傾向,以塑造具備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綜合素質要求的生產勞動者作為教育目標。在育人階段,社會勞動教育實踐大多是以培養學生高效生產工具應用、創新產業思維塑造、科學運營管理能力等綜合素質,導致協同共建育人目標設定過于片面化,難以反映勞動教育立德樹人目標要求。
三、高校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推進路徑
新時代落實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涉及諸多要素和環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做好下述三項工作:樹立正確工作理念、達成多方共建共識;創新協同教育方式,增強育人資源連貫度;系統教育目標設定,確保前進步伐一致。
1.樹立正確工作理念,達成多方共建共識
新時代要做好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工作就必須要充分樹立協同共建正確工作理念,達成多方共建共識。一是要加強理念宣傳教育。在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過程之中必須全面考察與把握高校、家庭、社會各自所屬勞動育人功能,以微博社區構建、微信公眾號設立、學校官網專題網頁創設等方式將《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勞動教育的意見》中關于勞動教育貫徹協同共建理念的基本要求、措施方式及時傳遞給家庭、高校、社會三方。在此基礎上,要以文件內容解讀的形式幫助各共建主體正確理解何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為何實施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如何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等問題,在使其真正搞懂、弄通上述議題的基礎之上消除自身在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上的原有片面、錯誤認識,生成勞動教育共建主體意識,形成協同共建模式的大學生勞動教育正確工作理念。二是要將協同共建理念系統化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全過程之中。在大學生勞動教育活動實施過程之中不僅要恪守“以生為本”理念,還應在教育內容安排、教育目標設定、教育時空選擇、教育方式安排、教育實效考察評判等各階段堅持貫徹協同共建工作理念。持續以共建、共商、共享的工作理念充分調動高校、家庭、社會勞動育人積極性,全力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實施主體確立協同化、教育內容安排多元化、教育目標設定整體化、教育時空安排聯動化、教育方式選擇多樣化、教育實效考評多方參與化,有效實現協同共建工作理念在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多方協同共建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引導功能。
2.注重教育方式融合,增強育人內容連貫
當前在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注重不同教育方式融合發展,有機整合家校社育人途徑,大力增強共建主體勞動教育內容銜接連貫度,更好為立德樹人服務。一是要加強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育人方式融合發展的理論知識儲備。要緊密結合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育人方式融合發展目標達成實際需要,仔細查找、認真學習、有效總結有助于推動家風傳承、理論知識傳授、社會生產實習鍛煉等家、校、社學生勞動教育方式有機融合的有關理論知識,為協同共建教育方式一體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理論指導。二是要做好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育人方式融合發展前期調研工作。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育人方式融合發展的前期調研工作,在調研過程中要面向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建育人主體就各自所屬勞動教育方式類別形式、作用功效及其實現機制等內容深入調查,找尋融合契機、發現相關難題、得出一般規律、加以總結概括、及時記錄在案,為后續育人方式融合發展工作有序開展提供可靠的現實依據。三是要切實打造一批能夠充分滿足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高位推進的融合育人方式。基于前期理論知識探索與現場實地調研數據資料成果,相關部門必須對標對表黨中央協同共建勞動育人方式融合發展有關要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價值目標導向,結合家、校、社勞動教育方式特點及其育人作用機制,以學校后勤場所、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學校勞動理論與實踐教育課程為平臺將家庭勞務實踐、學校課堂理論學習、社會生產實習等教育形式有機融合,在育人過程中有效增強中華優秀傳統勞動文化、勞動實踐技能知識、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等教育內容銜接連貫度,全面提升勞動教育內容完整性。
3.系統教育目標設定,確保前進步伐一致
要全面實現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應有育人功效,為培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服務就必須系統化教育目標設定,以清晰、科學的育人目標設定確保各參與主體育人前進步伐始終保持一致。其一是要明確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的根本育人目標。在根本教育目標確立階段,各共建育人主體必須要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為前進方向,以幫助青年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理論、形成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觀念、具備正確社會勞動實踐基本能力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的重要價值目標,勠力同心,共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達成持續培育勤于勞動、善于勞動、勇于創新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其二是要厘清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的根本目標與家、校、社微觀目標之間所存關系。在協同共建勞動教育目標制定階段有關部門必須要充分了解學校、家庭、社會各自微觀育人訴求,并以整體性視角合理明確立德樹人根本目標與各協同共建育人主體微觀目標之間所存“引領-支持”基本邏輯關系,使其得到有機連接,更好為立德樹人服務。其三是要做好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的微觀教育目標調整優化工作。在推進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過程中相關部門必須要時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前進方向,在共建育人過程中要認真聽取各共建主體不同時期在大學生勞動教育方面所提出的育人目的訴求,查找微觀育人目標設定及實施分散問題,對其加以合理分析,尋找具體產生緣由,及時給予有效指導,有效避免相關問題再次出現,全面提升微觀目標設定及推進對于立德樹人根本目標達成的聯動支持力度,全力實現教育目標系統設定在保障大學生勞動教育協同共建模式推進各共建主體前進步伐一致方面的應有作用。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社.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6).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顧明遠.教育方針要有科學性、針對性、實效性[J].中國教育學刊,1990(3):3-4.
[4]石中英.“培養什么人”問題的70年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9(1):51.
[5]人民日報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7]韓天嬌,蘇德.勞動教育的本質結構、現實困境與可為路徑——基于身體視域[J].現代教育管理,2022(8):48.
[8][法]埃米爾.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00:45.
[9]徐喜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意蘊及其實現[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9.
[10]康麗穎,姬甜甜.回歸教育學視域的家庭教育理論建構[J].教育科學,2021(1):69.
[11]人民日報社.習近平在烏魯木齊接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先進代表人物 向全國廣大勞動者致以“五一”問候[N].人民日報,2014-05-01(1).
[12]人民日報社.習近平給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的回信[N].人民日報,2018-05-01(1).
[13]王枬.學校教育時空存在的問題分析[J].教育學報,2019(1):3.
[14]姜太源.芻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時空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6):43.
[15]王枬.學校教育時間和空間的價值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20(11):93.
[16]任志峰.以體力勞動加強勞動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20(8):65.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