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海濤

文章編號:1006-3188(2023)04-012-02
摘要:為解決傳統“兩蝦一稻”模式中第二茬水稻和小龍蝦共生期間存在的龍蝦高溫打洞、發病死亡、成蝦規格小、飼料系數高和畝產低,不利于育養分離等問題。安徽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上海海洋大學和宣州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合作,經過連續3年的研究與示范,探索出“小龍蝦+水稻+羅氏沼蝦”輪作與共生模式(簡稱“蝦稻蝦模式”),具有較高的技術推廣價值。
關鍵詞:兩蝦一稻;小龍蝦;羅氏沼蝦;安徽省
中圖分類號:S999.12文獻標識碼:B
安徽省“水稻+小龍蝦+羅氏沼蝦”模式第一茬進行小龍蝦早蝦養殖,通常在5月下旬出售完畢,這為水稻生長提供了更長的生長時間;第二茬為羅氏沼蝦與水稻共生,利用羅氏沼蝦耐高溫、食性雜和規格大的特點,實現小龍蝦和羅氏沼蝦輪作。該模式一方面通過兩種蝦的輪養,降低病害風險;另一方面,稻田低密度養殖的羅氏沼蝦規格大、品質好、市場售價高,可以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在不影響水稻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可以實現小龍蝦350斤、羅氏沼蝦60斤和稻谷1000斤,畝產值和利潤分別為9000元和4000元左右,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潛力。該模式主要技術要點為3月份投放小龍蝦早苗,5月底小龍蝦捕撈完畢后插秧;水稻秧苗活棵后投放羅氏沼蝦苗,在環溝中種植輪葉黑藻;8月中旬開始出售羅氏沼蝦。重點在“蝦苗投放、水草種植、餌料投喂和適時捕撈”四個操作環節。同時需要做好常規日常管理措施,如:水質調控、水位控制和水稻管理。
1 稻田改造和養殖技術
1.1 田間工程改造
選擇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和田埂堅硬田塊,田塊四周需要開挖寬2m,深40~50cm的環溝,或者在稻田中間挖寬2~4m寬的“十”字溝,以便輪葉黑藻種植和羅氏沼蝦捕撈。四周田埂高度需高出中間田面60~80cm,稻田四周鋪設40cm高的防逃圍板,靠近大路的田埂預留3m寬機耕通道,便于農機進出稻田作業,機耕通道處圍板建議使用可拆卸式圍板。
1.2 水草種植
當年12月-次年1月份,對稻田進行旋耕翻土,每畝使用適量的基肥,然后在邊溝和平臺上種植伊樂草(水草直徑為50cm左右),株距和行距各2m左右,用泥土壓住伊樂藻;伊樂草種植后,在平臺上加水深至30cm左右。經常檢查水草生長情況,適時使用肥料,及時移栽或者割除多余水草,確保次年3月放苗時水草覆蓋池塘面積約50%。羅氏沼蝦放養前(5-6月底),在環溝中種植輪葉黑藻,種植后做好施肥和防蟲工作。
1.3 小龍蝦放苗
3月份投放蝦苗(平均體重:3g左右;密度:6000~7000只/667m2),蝦苗盡量在5d之內放完。選擇溫度較高的晴天中午投放,將蝦苗慢慢投放在淺水區域,讓其自行爬入水草中。蝦苗盡量就近購買,減少運輸損傷。
1.4 小龍蝦日常管理
小龍蝦的養殖周期為3-5月底,4月1日前主要投喂發酵飼料,輔以少量配合飼料和豆粕;4月1日后根據水溫變化及吃食情況加大配合飼料投喂量(建議蛋白含量35%左右)。水溫低于10℃時不投喂,10~15℃每3-4d投喂1次,16~20℃,每2d投喂一次,水溫高于20℃,建議每天投喂一次,投喂量為每畝0.5~2kg飼料。低溫階段,水質調控主要采用腐殖酸鈉遮光防止青苔生長,適量使用有機肥和復合肥,適當補碳;水溫高于20℃時,少施肥或不施肥,根據底質和水質情況,適當使用底改和微生物制劑調控水質和底質。
1.5 小龍蝦捕撈與清塘
根據小龍蝦的平均體重和市場價格確定捕撈時間,通常4月中旬即可開始捕撈,采用直徑為2.5~3cm網眼地籠捕撈成蝦。捕撈期間,適當減少投喂量以增加小龍蝦的活動量,提高捕撈效率。5月底-6月初完成早蝦捕撈,放水曬田和清塘。
1.6 插秧及水稻管理
水稻品種建議為南粳9108、嘉優中科六號和甬優4901等品種。5月底-6月初采用機插秧(水稻行距30cm,株距20cm),每隔10m左右,少插秧一行,增加羅氏沼蝦的活動空間;插秧前每畝使用復合肥10kg作為基肥;插秧后,水位控制在淹沒秧苗2公分左右,秧苗活顆以后適當降低水位,讓秧苗扎根;水稻分蘗期,每畝施10kg復合肥+3kg尿素,分兩次使用以提高肥效;水稻灌漿期,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合適的施肥量和肥料種類。6-9月份,逐步加深水位,種稻平臺上水深30~50cm;10月中旬,羅氏沼蝦出售完畢后,排水曬田,準備收割水稻。
1.7 羅氏沼蝦放苗與管理
5月下旬-7月初投放羅氏沼蝦苗(平均規格5~10g;投放密度:600~800只/667m2;平均規格1~2g,投放密度:1000~1600只/667m2)。蝦苗投放后開始投喂,投喂量為存塘蝦總重量的1~4%,飼料中蛋白含量為35~40%,投喂方式為全田潑灑,環溝中適當多投喂,有條件者可使用無人機投喂,以節省人工;平均水溫超過32℃,2d投喂一次。高溫期間,有條件的稻田可在四周環溝或者中間十字溝架設水車增氧機(0.1kw/667m2),防止高溫天氣時缺氧導致羅氏沼蝦死亡。
1.8 羅氏沼蝦捕撈與銷售
8月中旬至10月初,采用3cm網眼的地籠進行羅氏沼蝦捕撈,捕撈前清除四周環溝和中間“十”字溝中水草,促進羅氏沼蝦活動和進籠;大規格蝦苗(6~10g/尾)在稻田中養殖50d,平均體重即可達到60g左右,即可捕大留小,分批上市;小規格蝦苗(1~2g/尾)養殖80d左右,平均規格可達40g左右,即可捕撈上市;日平均水溫低于18℃時,需要逐步排水至溝中,將存塘蝦全部捕撈完畢,防止低溫造成羅氏沼蝦死亡。羅氏沼蝦長途運輸需要使用專用運輸箱,進行增氧運輸。
1.9 水稻收割
羅氏沼蝦捕撈完成后,根據水稻生長情況將稻田水體排干曬田,待水稻完全成熟后,采用收割機收割,通常在10月中旬-11月初完成水稻收割;水稻收割后,進行秸稈還田,曬田至12月底上水和種草。
2 示范推廣情況
該模式起源于安徽省宣城市洪林鎮的上海海洋大學稻漁科研基地,先后在安徽宣城、定遠和上海崇明等地進行試驗和示范,經過總結提升形成“小龍蝦+水稻+羅氏沼蝦輪作與共生模式”,2022年在安徽省進行了4000×667m2的示范,且在江蘇、浙江和上海等地開始試點。本技術適宜在安徽、湖北、湖南、江蘇、浙江和上海等長江中下游地區推廣應用,這些地區的無霜期通常在210d以上,氣溫和水溫條件開適合開展“小龍蝦早蝦+水稻+羅氏沼蝦”的種養模式,且這些地區是羅氏沼蝦的傳統養殖區域和消費市場。其他無霜期在210d以上,且種植單季水稻的地區可參考使用。
3 經濟效益情況
小龍蝦早蝦養殖可以提早上市,獲得較高的市場售價,近兩年早蝦平均售價15元/斤,畝產350~400斤,畝產值5000元以上;第二茬大規格羅氏沼蝦售價平均50元/斤,畝產約60斤,畝產值3000元;稻谷畝產1000斤,畝產值約1200元,三者合計畝產值約為9200元,凈利潤約為4000元左右。該模式減少化肥用量40%以上,減少農藥使用量60%左右。該模式可以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經濟效益、降低稻漁種養風險,有利于傳統稻蝦模式轉型升級。
4 分析與討論
與傳統的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相比,小龍蝦+稻與羅氏沼蝦綜合種養更加靈活,充分考慮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效利用了稻田資源,同時也降低了單一產品大規模上市帶來的市場風險。由于安徽省擁有良好的小龍蝦蝦產業發展基礎,這種模式具有較強的推廣潛力,可以有效地改造和升級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為漁業高質量發展和安徽省鄉村振興提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