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蘇鵬 葛明主 鄧朝陽 謝滿華 秦偉 馮仁貴 朱永峰
文章編號:1006-3188(2023)04-029-03
摘要:總結了黃鱔生態健康高效養殖技術,包括了養殖場選址、池塘清整、網箱安裝、鱔苗選擇、運輸與放養、飼養管理、病害防治等關鍵技術措施,該養殖模式養殖過程中利用黃鱔配合飼料殘渣及水中浮游動植物套養鰱鳙鯉鯽,不再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不僅僅改善了養殖水域環境,同時提高了養殖的綜合效益,具有明顯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黃鱔;網箱養殖;生態養殖;高效養殖
中圖分類號:S966.4文獻標識碼:B
1 選址及準備工作
1.1 選址
選擇在水源無污充足穩定,周邊環境相對安靜且方便運輸的地方,如果是老塘的話要進行清淤改造,此外電力配套設施要齊全、進排水系統獨立。養殖池深度適宜在2.0~2.5m,池塘大小一般在0.2~1.0hm2,這樣便于黃鱔安全過夏和越冬。
1.2 池塘清整
養殖池塘應使用無污染的水,要符合GB11607-89漁業水質標準。養殖池塘水的透明度一般要維持在30cm左右為宜,過濃應采用光合細菌等生物制劑全池潑灑或換清新的水來調節,同時,養殖期間應保持水位相對穩定,水太清則易生螞蟥。冬、春之季要用生石灰來徹底清塘消毒,保留池底的淤泥厚度不超過20cm,帶水消毒時生石灰用量為2.25t/hm2;或者采用干塘暴曬后消毒的方法,這樣可以防止各種病原體滋生,干法消毒生石灰用量為1.125t/hm2。
1.3 養殖環境的改善
在黃鱔放苗前7d使用微生物制劑(如光合細菌、EM益生菌等)來改善池塘的養殖環境,以后每隔15d使用1次。新挖的池塘,消毒后應適量施肥,以生物肥為宜,可促進水中微生物的生長。網箱設置好后,在投放鱔苗種前20-30d將水草移植到網箱內(可以選擇移植的水草有水葫蘆、水花生、油草等,其中以水花生最為適宜)。水草在網箱中覆蓋率應達到66~90%,以達到90%左右最為適宜,不僅可供黃鱔棲息,避光納涼,同時可達到凈化水質,綜合利用養殖池塘的生產空間,提高綜合養殖效益。在水草移植前,用漂白粉、聚維酮碘等對水草進行消毒,可有效地預防沙蛭、小雜魚、水蛭、魚卵、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等,對養殖黃鱔帶來的各種病原。
2 網箱準備與安裝
2.1 網箱的選擇
選用優質聚乙烯4股×3股無結節網片制作網箱,網孔尺寸為0.80~1.18mm,每個網箱的面積以4~6m2為宜,規格為2.0m×2.0m×(1.2~1.3)m或者2.0m×3.0m×(1.2~1.3)m。
2.2 網箱的安裝
放養黃鱔苗種前15d,用20mg/L的高錳酸鉀浸泡網箱15-20min消毒,并將消毒后的網箱提前10d置于水體中浸泡。為了消除聚乙烯網片的毒素,以便各種藻類附著,避免黃鱔入箱時受傷,需將新制作的網箱需在池塘中浸泡14d以上。一般網箱設置的面積應控制在養殖總面積的40%以內,行間距應大于30cm,網箱排與排間距以能夠行船為宜。網箱的密度不宜過大,因黃鱔及其他的水生生物耗氧量大,密度過大易造成缺氧環境,網箱黃鱔養殖模式屬于一種高密度、集約化養殖方式,適宜的密度有利于黃鱔健康生長。網箱吃水深度為30~50cm,網箱安裝在水深大于1m處,底部不能觸泥[1],上沿應高出水面50cm以上。
3 黃鱔優質苗種的選擇
3.1 體色上鑒別鱔苗
一般黃鱔體色從外觀看來分有三種[2],第一種是黃色雜有大斑的黃鱔,這類一般黃鱔生長較快,增重可達5至6倍;第二種是青黃色的黃鱔,生長一般,增重可達3至4倍;第三種是灰黃體色的黃鱔,其斑點細密,生長一般相對較慢。適合養殖的黃鱔苗種的體色一般為深黃大斑鱔、土紅(灰色)大斑鱔和淺黃細斑鱔。
3.2 體表上鑒別鱔苗
優質鱔苗一般反應靈敏,規格整齊,外表無傷無病,如果用手提能抬頭且有勁掙扎活動能力強,體表黏液分泌正常,以深黃大斑鱔或土紅大斑鱔為最好,鱔苗一般選擇規格在15~75g/尾,飼養5—6個月可達150—250g/尾[2]。此外,如身體扭曲、有紅色斑、肝門紅腫或尾巴扭曲則為劣質黃鱔苗種,不宜選購這類鱔苗。
3.3 行為上鑒別鱔苗
優質黃鱔苗在淺水的土池內可觀察到喜成群的向四角鉆頂,如單獨游動,游走無力則一般為劣質苗。優質黃鱔苗喜歡逆水游動,隨水游動一般為劣質苗。
3.4 其他方式鑒別鱔苗
以籠捕、手捉的黃鱔苗或以原產地采用籠捕的野生鱔作黃鱔苗種為佳。以“一年段”養殖方式,鱔苗應選擇種規格般在20~30尾/kg的為宜,該規格范圍內的苗種生命力強,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養殖總體效益好。如果黃鱔苗放的時間較晚,則應選擇適當加大。
4 苗種運輸
4.1 黃鱔的耗氧特性
稚鱔的胸鰭和鰭皺上有許多毛細血管,是主要的呼吸器官,長大后消失,魚鰓基本退化。長大后黃鱔呼吸主要是將吻短伸出水面依靠口腔、咽喉進行呼吸的(其不能夠獨立在水中呼吸),黃鱔冬眠期皮膚(測線孔)和泄殖孔也能承擔微弱呼吸。雄鱔伸出水面呼吸的頻率要比雌鱔高,小鱔甚至不用到水面進行吞吐空氣來呼吸。一般情況下黃鱔個體越小則耗氧率越大,而水溫在10~25℃時,黃鱔的耗氧量隨溫度升高而增高,水溫在25~35℃時,黃鱔的耗氧量隨溫度升高而降低,晚上相對白天要高出26.99%[3]。
4.2 鱔苗運輸注意事項
鱔苗運輸一般采用竹筐,竹筐規格有大、中、小3種,分別可容納黃鱔苗種75kg、50kg、25kg左右。一般采用中筐、小筐來裝運,可更好地確保運輸安全和提高成活率,運輸黃鱔時要盛入約1/3的清潔水(水溫為自然室溫),并在水中加入多益善1號,按50kg水加1瓶的比例,要充分溶解,在竹筐內襯入軟質薄膜并加水1/3。黃鱔喜歡互相纏繞,容易引起發燒病,因此運輸中,可以放入少量泥鰍,以利其在水中活動,也可以潑灑慶大霉素4萬單位/L或金霉素10g/m3[3]。長途運輸時需要在中途換水,換水要注意水溫適宜,避免造成過涼的自來水、井水直接倒入,切忌直接加冰塊,防止黃鱔因溫差過大而產生感冒等應激反應。
5 苗種放養工作要點
5.1 苗種消毒
黃鱔苗進入網箱前要進行體表消毒,消毒劑以低刺激高效且不破壞黃鱔體表黏液的為佳[4],可用2.5~3.0%食鹽溶液浸浴5-8min來消毒;可用20~30mg/L的聚維酮碘(含有效碘1%)浸浴10-20min來消毒;可用0.1~0.2mg/L的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季銨鹽含量50%)浸浴30-60min來消毒。
5.2 放養時間
5-9月,應選擇晴天放黃鱔苗種,5月初至6月雨水充沛,天氣轉暖,苗種充足,價格相對來說較低,但是鱔苗過冬后體質弱,水溫也不穩定,苗種下箱成活率較低,易出現死亡。6月底至7月底,氣溫穩定在25℃以上,為一年中黃鱔苗種最佳放養的時間段,養殖成活率大為提高,此段時間黃鱔苗可以進行10h以內的運輸。7月底至9月底,氣溫是很不穩定的,該時間段的黃鱔苗生長期短,鱔苗主要用作翌年苗種來源或者冬季銷售,因此可根據養殖需要確定放養時間。
放苗時,應收看天氣預報,在放養前后2-3d應均為晴天才能下苗,注意運輸后的黃鱔苗應當換水后投放,要清除排泄物和雜質,保證水溫差在2℃以內為宜。
5.3 放養密度與分級
5.3.1 放養規格密度。
4月至6月的早期黃鱔苗,生長期長,可適當稀放,苗的規格選擇在20~35g/尾,密度以0.5~1.0kg/m2為宜,也可以采取先密放再分箱的方式。7月至8月所放的黃鱔苗,生長期短,密度適當提高至1.0~1.5kg/m2,數量不超過40尾/m2為宜,此密度不需分箱,一般提倡一次放好,盡量避免分箱操作,而造成黃鱔的應激或損傷。
5.3.2 苗種適當分級。
黃鱔苗要分級后分開放養,個體大小差異要保持在2/3以內,同時要注意控制溫差,放養和消毒時水溫差不應超過3℃,原則上要將不同規格的黃鱔苗分開放養,并清點數目并且做記錄。
5.4 池塘綜合混養品種搭配
黃鱔池中應套養部分濾食性和雜食性的魚類,例如鰱鳙、鯉鯽等,可有效地抑制池塘水體富營養化,清潔水體,確保黃鱔生長在良好的水域環境中,培育優質黃鱔,同時也能提高水體的綜合養殖效益。具體投放量為9 000尾/hm2左右,其中鰱鳙魚占60%(鰱、鳙魚比例為4:1),草、鳊魚占15%,鯽、鯉魚占25%,此外為了有效控制小型野雜魚的過度繁殖,可按75~300尾/hm2的量套養些鱖魚。
6 飼養管理
6.1 飼料要求
黃鱔是雜食性的水生動物,其動物性飼料包括鮮活魚、蝦、螺、蚌、蜆、蚯蚓、蠅、蛆等;植物性飼料包括新鮮麥芽、大豆餅(粕)、菜籽餅(粕)、青菜、浮萍等。在黃鱔養殖中倡導選用新鮮適口的,無腐敗變質的、無污染且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質量應符合NY5072標準的規定,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激素、抗生素等,嚴禁使用過期飼料,飼料應存放于通風干燥處,此外飼料不得與農藥、柴油等物質同處一室,以防造成飼料的污染。
6.2 馴食
6.2.1 飼料臺的設置
黃鱔入箱15d需要進行馴食,該階段是影響養殖黃鱔成活率的關鍵期。用水草在網箱中按每4~6m2面積設置1個飼料臺,一般設置于網箱的中央水草密集區域,可以起到托起的作用,便于飼料投喂和黃鱔攝食。
6.2.2 黃鱔苗的馴養
鱔苗入池3d后馴食,開始用蚯蚓、河蚌、田螺、魚漿等,占黃鱔體重1%左右,在18:00-19:00時投喂,待黃鱔攝食正常7d后,每100kg鱔用0.2~0.3g左旋咪唑或甲苯咪唑(甲苯達唑)拌飼驅蟲1次,3d后再驅蟲1次。然后開始馴食配合飼料,馴食以90%以上的鮮活飼料攪碎拌和10%的配合飼料投喂,以后逐漸減少鮮活飼料的用量比,直至黃鱔能夠正常攝食50%鮮活飼料加50%配合飼料的混合餌料。
6.3 投飼原則
投飼遵循定質、定量、定時、定點的原則。
6.3.1 定質。
配合飼料應在有效期內,鮮活飼料在投喂前應洗凈在沸水中放置3-5min,或用20mg/L高錳酸鉀浸15min,或5%食鹽浸泡5-10min,再用淡水漂洗后投喂。
6.3.2 定量。
根據季節、天氣、水質及黃鱔的活動情況來適時調整食量,所投餌料以2h內吃完為宜為準。旺季攝食配合餌料的日投餌量為鱔體重的1.5%~3.0%,鮮活飼料日投餌量為5%~12%;其他時節,配合餌料的日投餌量為鱔體重的1%~2%,如鮮活飼料為鱔體重的4%~6%。
6.3.3 定時。
一般在17:00左右投餌,也可以在7:00和17:00時各投喂1次的。
6.3.4 定點。
飼料投喂點應固定,宜放置在陰涼暗處。
7 池塘管理
7.1 水位管理
黃鱔各個生長階段對水深的要求各不相同,黃鱔投苗前后的水位控制在1.2m左右,盛夏和越冬時池塘水位最好能達到1.6m以上。高溫季節每7d換水1次,排掉2/3老水,再將新水加至原高度,如果外源水質不良、水源不足,則不宜進行換水。秋季換水還應當注意水溫差不應過大,應控制在2℃以內。
7.2 水質管理
應保持水質清爽,水中溶解氧不低于3mg/L,在養殖過程中每隔15d全池潑灑微生物制劑1次來調節水質。堅持早、中、晚巡塘,觀察箱中黃鱔的吃食及活動情況;及時撈出病鱔,清除剩余飼料;經常檢查網箱是否破損,清除多余水草,此外要做好防盜、防逃、防水及老鼠等天敵工作。
8 病害防治
在黃鱔病害防治中,應注意所選漁藥對鱔刺激性要小,禁止使用孔雀石綠、呋喃唑酮等禁用藥,嚴禁使用劣質藥、假藥、人用藥及過期藥,漁藥使用應符合NY5071標準的規定,鼓勵使用中草做好病害的預防和治療,漁藥存放不要與農藥、(下轉第54頁)柴油等物質混在一起。加強水質、水溫等日常的管理,保持良好的生存環境;在箱中投放少量泥鰍,以活躍水體;箱中可放數只蟾蜍,以其分泌物預防鱔??;搞好環境、鱔體、飼料、工具等的消毒[5]。
9 黃鱔運輸
黃鱔活體運輸,運輸包裝材料一般為竹簍、白鐵箱,每件凈裝30~60kg,黃鱔、水比例1∶1[[3、6],嚴禁死黃鱔進入市場銷售。不得使用不符合衛生標準的材料包裝,以防止對鱔魚造成二次污染,運輸途中每2h換水1次。
參考文獻
[1]沙先成,沙正月,李進村.黃鱔網箱養殖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2(18):147-149+154.
[2]李翠英.養殖黃鱔的鱔苗選擇[J].新農村,2016(06):31.
[3]周文宗,文春波.黃鱔苗種的運輸技術[J].水產養殖,2004(01):17-18.
[4]瞿國才.黃鱔苗種放養前后的工作要點[J].漁業致富指南,2003(16):42.
[5]劉廣根.黃鱔養殖常見病害防治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21(02):61-65.
[6]萬國湲,徐先棟,黃江峰等.持續高溫與干旱天氣對鄱陽湖地區黃鱔養殖的影響與對策[J].江西水產科技,2022(05):37-38.
作者簡介:王華(1987-),男,漢族,本科,研究方向:主要從事水產養殖技術推廣、漁業資源養護、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與環境監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