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鵬 龍福 李登群



文章編號:1006-3188(2023)04-039-03
摘要:北盤江光照水庫于2007年12月下閘蓄水,水庫正常蓄水位745m,相應庫容31.35億m3。庫區發展網箱養殖至2018年。2018年貴州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取締網箱養殖后,在光照庫區推進探索貴州大水面生態漁業模式,可為其它庫區發展漁業提供示范借鑒作用。
關鍵詞:光照水庫;漁業資源;大水面;生態漁業
中圖分類號:S964.1文獻標識碼:A
光照水庫是北盤江的一個水利工程,是北盤江上最大的一個梯級水電站[1],以發電為主,結合航運、灌溉、供水,兼顧漁業及旅游。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3548km2,總庫容32.45億m3,正常蓄水相應庫容31.35億m3,水庫面積51.54km2[2]。庫區所在地屬中亞熱帶高原氣候,年平均氣溫18.5℃,日照時數大于2kh,年活動積溫6700℃,雨量1476.4mm,全年無霜凍,氣候溫和,雨熱同季,素有“天然溫室”之稱,具有潛在的熱量、土地、勞力及生物資源優勢,漁業資源較為豐富。
1 庫區漁業資源概況
1.1魚類資源演變
目前有關光照湖魚類資源的文獻資料較少,特別是水電站建成以后的。1994年《北盤江光照水電站水庫水生生物調查評價及庫區漁業規劃報告》中,在光照庫區江段發現魚類21種,其中有17種為喜流水或急流生境魚類;據2005年《北盤江光照水電站工程水庫分層取水措施研究-魚類調查及評價專題報告》,光照壩下至南、北盤江匯合口河段有魚類52種,其中喜流水或急流生境魚類39種。電站建成后河流水文情勢、水體理化性質、水生生物餌料、生境等發生改變,魚類群落結構及時空分布亦可能隨之發生變化。據2011年周路等對光照電站建設前后漁業資源變化的調查結果顯示,光照庫區采集和訪問到的魚類共計17種,其中13種為喜靜水或緩流生境魚類,而光照庫區上游至善泥坡、下游至董箐水電站庫尾河段以喜急流或流水生境魚類為主。寇方露等于2013-2014年調查到光照庫區魚類36種,其中24種是喜靜水或緩流生境魚類。綜合相關文獻資料,光照湖庫區共記錄魚類有43種[3]。由此可見,在光照庫區形成以前,相關區域為河流生境,所分布的魚類以喜急流或流水生境魚類為主。隨著庫區的形成,所分布的魚類逐步轉為喜靜水或緩流生境的魚類為主。
1.2 現有魚類種類
1.2.1 采集魚類情況
在2020年3月至8月光照湖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監測中,漁獲物收集主要依靠漁民捕撈。共獲12船次漁獲物,采集魚類12種、451尾,漁獲物總重486.3kg。其中羅非魚260尾、9.2kg,鳙魚119尾、338.6kg,為此次尾數和重量最大的種類(表1)。
調查采集的12種魚類分別屬于3目5科11屬,其中鯉科7種,鲿科2種,長臀鮠科、鮰科和麗魚科各1種。種類組成上,鯉形目魚類占絕對多數,其次是鲇形目和鱸形目。本次調查漁獲物中不僅魚類種類少,其中還包含3種外來物種(羅非魚、斑點叉尾鮰和長吻鮠),多為原網箱養殖期間逃逸,其中羅非魚尾數較多而個體較小。
1.2.2 魚類現存量分析
結合光照湖漁業資源與環境監測2020年度報告情況,結合庫區魚類現存量、歷史投放魚苗、捕撈等數據分析,綜合計算按投放魚種數量、存活率(80%計)、捕撈量及魚獲物每尾均重,估算光照湖濾食性魚類現存量約為793.53萬斤[3]。
2 庫區漁業轉型過程
光照庫區形成初期,轄區各縣區為解決移民生計在庫區發展網箱養殖,由于較高的收益引得眾人紛紛投入。隨著網箱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逐漸進入無序發展狀態:大量的餌料投入、殘餌及魚糞長年累積于庫底使庫區水質逐漸惡化;有的養殖戶因養殖肉食性魚類(大口鯰、加州鱸等),為降低成本大量從庫內撈取小型魚蝦直接投喂,加上部分外來物種的養殖魚類(羅非魚、加州鱸、斑點叉尾鮰等)逃逸,對庫區甚至整個流域生態環境構成威脅。
2018年貴州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全面取締網箱養殖,實施江、湖環境污染治理。同時為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漁業生產,出臺了《全省生態漁業發展方案》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既有利于水環境改善和水生態環境的保護,也能充分利用庫區水域資源。
取締網箱養殖后,漁民全部轉產上岸。為盡快提升各縣區生態漁業的整體水平和產業競爭能力,改善庫區生態環境,增加當地農(漁)民的收入,解決移民生活困難問題,涉湖各縣區共同商議一致同意采取“企業主導生產,政府監督管理”的模式發展生態漁業。
3 生態漁業產業發展現狀
貴州省光照湖庫區生態漁業項目由企業負責實施,項目合作期限為15年,2019年8月至2034年8月,涉及湖庫五個縣區。
3.1 各縣區產業面積
貴州省光照湖庫區水庫面積7.5萬畝,其中:晴隆縣3.18萬畝,占比42.78%;關嶺縣0.11萬畝,占比1.55%;普安縣0.29萬畝,占比3.97%;六枝特區2.91萬畝,占比39.08%;水城縣面積0.91萬畝,占比12.34%。
3.2 生產經營模式
主要投放鰱、鳙等濾食性魚類,不投餌施肥,充分利用庫區自然資源獲得魚產量;打造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及市場價格。
3.3 綜合管理
各縣(區)人民政府充分發揮服務職能,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負責光照湖庫區漁業行政管理工作,對企業沿湖鄉鎮、村組承擔本轄區漁業生產日常管護和湖面垃圾打撈工作,并配合執法部門做好光照湖庫區轄區內執法、管理等工作。成立巡湖隊伍,與區、縣執法部門聯動執法,嚴厲打擊電、炸、偷捕等違法違規行為,確保光照庫區漁業生產有序進行。
3.4 經營發展
主體企業進入后立即與涉湖各區、縣簽訂合作協議,辦理完善養殖手續,積極投入生產。
3.4.1 苗種投放
通過對庫區多次進行漁業資源調查,科學測算出光照庫區鰱、鳙魚的原初生產力和庫區鰱、鳙魚的增殖容量、庫存量等指標綜合分析,合理規劃苗種投放規格和數量,按照“人放天養”模式養殖,最大效益合理利用水域生態環境。2019年-2022年先后投入資金3千萬元,投放鰱、鳙等魚苗500余萬尾(見表2)。
3.4.2 生產管理
組織成立巡湖隊伍,對庫區不間斷的巡視,防止非法捕撈;同時對水面及沿岸的垃圾進行打撈清理并外運至垃圾處理站,保障庫區清潔。
3.4.3 捕撈生產
組織當地漁民成立捕撈隊,采購捕撈船只、網具,聘請有大水面捕撈經驗的老師對捕撈隊進行培訓。于2020年7月正式開捕,最初采用“趕、攔、刺、張”聯合漁法捕撈,捕撈效果不理想,至2020年底總共捕撈30余萬斤。2021年公司引進定置張網、圍網,兩種捕撈方式結合,通過不斷地摸索、總結經驗,針對庫區不同斷面采用不同的捕撈方式,取得較好效果。即在寬水面,水深超過60m水域,采用圍網的方式捕撈;在水面較窄,寬度小于300m的區域設置定置張網,2021年單月最高捕獲量達到30萬斤;隨著投入的魚苗逐漸增長,庫區鰱、鳙魚的存量增加,2022全年捕獲量達到150萬斤(見表3)。
3.4.4商品魚銷售
該庫區所在海拔750m,表層水溫16~24℃,中下層水溫16~20℃,魚類生長快,個大肥美。水體清澈,水質良好,養殖出的商品魚,很快得到市場認可。于2020年5月注冊了光照湖生態魚品牌,并于2020年12月通過有機魚論證,鳙魚的銷售價格從最初14元/kg,到2022年底湖邊的售價突破24元/kg,生態魚的價值將日益突顯。
4 大水面生態養殖結果與分析
光照庫區通過由引進企業帶領涉水行政村共同發展的模式,通過企業高效的經營管理,在各地方政府共同協助下,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同步增長,初步實現了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富移民的發展目標。
5.1 經濟效益分析
光照庫區主要商品魚為鳙魚,隨著適應庫區捕撈技術的逐年成熟,商品魚捕獲數量與銷售量穩步增長,逐漸達到庫區標準產量。2020年至2022年總銷售額已達2645.74萬元,有力推動了當地漁業經濟快速發展。
5.2 社會效益分析
引進企業按照要求主要吸納、培訓沿湖移民和老百姓進企業勞動,現在企業擁有員工95人,員工中85%為沿湖居民,平均工資在4300元/月,幫助農(移)民脫貧致富,在助力扶貧攻堅、助推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時改變了光照庫區漁業開發之前生產秩序混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大家統一思想,共同致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5.3 生態效益分析
鰱、鳙等濾食性魚類對水質改善發揮巨大作用,部分水質指標達一類水標準(見表4)。光照庫區漁業管理機制的轉變,減少了漁業違法案件的發生,杜絕破壞性的捕撈作業,加上每年定期投放相當數量的魚種,定期清理水面白色垃圾與其他污染物,使水域漁業資源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善。
參考文獻
[1]官民,申劍.北盤江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對漁業資源的影響分析[J].貴州水力水電,2010,10(5):5-7.
[2]張竹青,周路,楊興,等.北盤江光照水庫建庫后浮游動物的變化[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10):136-138.
[3]劉偉,曾圣.《光照湖漁業資源與環境監測2020年度報告》.內部資料,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