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雪霏 蘭彥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立足理論與實踐發展統一的科學判斷,是我國今后應長期堅持和倡導的主基調、主旋律,是遵循經濟社會發展內在規律,確保其可持續的必然選擇,直接關系和影響現代化建設的長遠大局。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指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必須抓緊抓好的工作?!鞭r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是實現全局性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確保其持續穩健前行的有效選擇,也是加快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徑,同時也是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有效選擇。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既是一項長期艱巨工作,也是一項浩瀚系統的系統工程。從黑龍江省的情況看,需要在科學評價現實態勢的基礎上,選擇主攻的難點和堵點,并通過機制創新等綜合性手段實現精準突破,加快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走好農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做好高質量發展大文章。
準確研判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所處的階段,有利于精準把握其運行規律和軌跡,找準問題癥結,理清今后發展思路,創新運行體系和機制,激發內生動能,科學選擇路徑,提升其整體協同性,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目前,國內外理論及實踐層面一般都將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歷程大體劃分為:發展起步(0-60 分)、轉型跨越(60-75 分)、基本實現(75-85 分)和全面實現(85 分以上)四個階段。根據國家相關高質量發展評價指標,黑龍江綜合分值為64.70 分,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68 分,位于全國第十三位。從分項指標看,黑龍江省的農業科技貢獻率、土地規模經營、農業機械化水平、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指標四項指標已達到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目值,其中,農業化水平、農產品質量監測合格率兩項指標已達到全面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目標值,也可以說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階段。具體表現為:
(一)高質量發展韌性切實增強。順應國內外市場消費升級,黑龍江注重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挖掘各類農業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優質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韌性不斷增強。一是綠色產業規模繼續擴展。依托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產品基地,大力推動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全省綠色、有機食品種植面積達到8816.8 萬畝,綠色、有機等農產品農產品種類增加到20 多個,產量1741.2 萬噸,綠色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升。二是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因地制宜,調結構、轉方式,切實擴大特色優勢作物規模。2021 年,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中草藥材種植面積分別發展到235.5 萬畝和244.5 萬畝,同比分別增長3.3%、38.6%;蔬菜及食用菌、油料和瓜果類產量分別比上年增長7.6%、10.1%和5.6%,走出一條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三是“龍”字號農產品競爭力加快提升。目前,全省已擁有33 個中國馳名商標、20 個中華老字號,綠色食品標識突破3000 個大關,“龍江米”“龍江奶”“龍江肉”“龍江油”日益叫響,市場競爭力大力提升。2021 年,全省農產品出口額達到57.4 億元,同比增長6.6%,占全省出口總值的12.8%
(二)高質量發展優勢逐步顯現。以爭當現代農業排頭兵為目標,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高質量發展優勢逐步顯現。一是科技領跑高質量發展。2021 年,全省糧食、畜牧優良品種覆蓋率已分別達到99%和70%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6.5%,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 個百分點。二是規?;鰞灨哔|量發展。2021 年,全省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接近1.5 億畝,全程托管服務面積超過2000 萬畝。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5.67 萬個,培育了克山、雙城等一批流轉大縣,培育了克山、雙城等一批流轉大縣(市區),實現連片規模生產的聯合社超過400 個。三是標準化示范高質量發展。創建國家和省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和企業園近500個,塑造了糧、蔬、畜、水產、山特一批標準化示范“標桿”,全省農業標準化生產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四是機械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培育了克山、興化等5 個千億元農機合作社,全省農業機械總動力6888.35 萬千瓦時,比2020 年增長1.7%。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0%,居全國前列。
(三)高質量發展動力日益強勁。發揮農產品糧豐畜多優勢,引領企業大力延長產業鏈,聚合壯大產業集群,相繼打造一批米、稻、豆、乳、畜、菌等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2021 年,全省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1700 家,食品工業產量比上年增長6.1%。其中綠色食品生產企業超過1100 家、產量接近1800 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5.0%和2.5%。表明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集群逐步壯大,驅動經濟前行能力不斷提升,高質量發展內生動力增強。
(四)高質量發展乘數效應日益凸顯。支持龍頭企業以品牌鏈、利益鏈、產業鏈為紐帶,加快產業鏈向高端延伸,打造多元化全產業鏈布局,種強銷弱的“短板”加快補齊,農業多功能加快拓展,高質量發展“接二連三”的乘數效應不斷顯現。五常市喬府大院集團依托綠色有機水稻基地,深挖產品文化底蘊,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鏈已涵蓋育種研發、精深加工、物流配送、電子營銷、農機服務、休閑旅游等多領域、多產業,當地農戶人均純收入超過3 萬多元;雞西市湖沿村,依托當地獨特的湖光山色,大力發展農村旅游業,產業鏈涵蓋種養、水產和旅游紀念品加工、銷售等環節,年實現旅游收入超過1300 萬元,占總收入七成以上。慶安通過“龍頭+合作社++基地+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引導水稻生產主體與農戶打造命運“共同體”,每戶分享加工增值收益超過3000 元。
(五)高質量發展生態基礎不斷夯實。全省切實加大農業生態環境整治力度,不斷優化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大力推動耕地輪作休耕,先后落實試點面積近6000 萬畝。最近兩年,積極推動秸稈覆蓋免(少)耕播種保護性耕作,先后實施面積接近4000 萬畝。以“黑土地保護主推技術模式”為載體,深入推動黑土地保護工程,落實試點單位20 個縣(市區場)、522.6 萬畝,打造了黑土地保護利用的“龍江模式”“三江模式”。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全省測土配方施肥面積累計2.26 億畝次;大力推進秸稈還田利用和增施有機肥以及精準施藥、飛機航化作業等生產技術,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82%,玉米、水稻和大豆綠色防控面積超過到1.1億畝。
盡管黑龍江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明顯的優勢、有利條件、良好基礎以及較強韌性,但仍然存在諸多短板,尤其在農產品加工能力、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土地產出率、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化肥減量化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方面,與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及實現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有較大的差距。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的有關精神,應需進一步堅突出問題導向,聚焦各種“弱項”“短板”,找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深層癥結,剔除與高質量發展不適應的政策、制度和體系,并以主要矛盾和難點堵點的突破,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大發展、大突破。
(一)應在解決結構不協調方面尋求突破。供給質量不優,短板明顯,低端“大路貨”產品供給過剩與中高端“高精特”供給短缺并存。部分市場需求較大,消費者偏愛的產品和品種受各種因素制約,種植比重偏少,較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蔬菜生產規?;潭鹊?,布局較為分散,加之受地域、氣候、儲運和市場等因素困擾,近年一直“低位徘徊”,在全國占比呈下降趨勢;因冷鏈運輸等問題的困擾,“龍字號”鮮活農產品南運南銷的問題仍未有效破解,諸多比較優勢釋放和利用嚴重不足,構建具有高質量特征的現代農產品供給體系尚需較大努力。
(二)應在解決產業化聚集效應不突出方面尋求突破。農業產業領軍企業不僅數量少,而且實力不夠強。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加工鏈條短,精深加工程度和附加值較低。從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總產值之比來看,黑龍江省為0.9:1,而全國則為2.2:1,兩者之間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缺乏知名度高的大品牌,比較有影響力的地理標志、企業和產品品牌數量有限、品牌化程度低,有較高溢價能力的品牌更是鳳毛麟角。更為嚴重的是部分主體對品牌建設缺少主動意識,短期行為,不愿投入,不會經營;品牌打造缺乏現代元素,文化內涵挖掘不充分,品牌價值拉動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不夠突出。
(三)應在解決融合載體帶動不充分方面尋求突破。全省現已發育形成的一些“三產”融合產業集群大多數都存在量體偏小,對產業本身及相關產業帶動能力不強,綜合效益不夠明顯等問題。目前,全省休閑鄉村旅游及相關收入不超過百億元,比山東、江蘇、四川等農業大省相差幾倍甚至十幾倍。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起步較晚,后天發展也未進入“快車道”。同樣的農業大省山東,大型產業融合集群、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鄉村旅游消費額等,均比黑龍江高5 倍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黑龍江農業產業融合鏈條缺乏應有的長度,融合的業態呈狹窄化、形式單一化,而且普遍缺少高層次、多形式的融合,資源優化配置和生產要素裂變效應釋放不足,產業優勢遠未構建成商品和價值優勢,產業體系亟需進一步完善和突破。
(四)應在解決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大方面尋求突破。由于長期過度依賴化學“投入品”進行增量,加之農牧業生產自身造成的“面源”污染,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多重壓力。由于現階段對流轉土地養護缺乏更明確的政策,部分人對流入耕地“重用輕養”,不同程度陷入“邊保護邊退化”怪圈;受價格驅動,部分地區盲目“擴稻”,導致農業水資源壓力增大;全省年產秸稈4000 萬噸,如何實現“秸稈離地”,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成為亟待破解的現實難題。
(五)應在解決改革紅利釋放不充分方面尋求突破。農民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但受資本規模和城市偏好影響,農戶分享改革紅利的空間不斷被壓縮,個別甚至邊緣化。商業銀行多數“貸大不貸小”“扶強不扶弱”,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小農戶普遍缺乏更為優質的金融服務,加上其他客觀因素,極大限制了其融資貸款;同時,部分地方習慣于“錦上添花”,各種優惠貸款資金補貼普遍以規模主體為主,小農戶分享政策紅利存在多重障礙;此外,相當數量農民合作社實力不夠強,服務手段落后,尤其是與農戶聯結不緊密,與預期目標相差較大,亟待擴展政策制度空間。同時,全省有農戶300 萬戶以上,因受生產布局分散,經營規模普遍較小等制約,導致其接受新物質裝備、社會化服務等方面存在明顯障礙,仍處于生產弱勢;而種養殖的產品常常又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缺乏競爭優勢。整體上是處于發展弱勢,與現代農業銜接,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有阻礙。
新常態下探索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有賴于不斷創新發展思路、發展模式特別是創新運行機制,并通過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運行模式,激發行政資源、企業和農戶、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等相關行為主體的積極性,使各利益攸關目標一致,形成高度推動合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應的最大化。
(一)創新政策調控機制。政策協調機制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具有引導、示范、調控、聚集和組織等方面的功能,通過切實完善、優化政策協調機制,可以有效地調動、激發各方面、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資源,匯聚成為強大的推動或拉動力量,持續推進現代農業朝著高質量方向縱深拓展。
(二)創新科技應用轉化機制。推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非常重要,關鍵則是科技成果和技術的大面積應用轉化尤其是成為廣大農戶的自覺行為。必須認識到:現階段農村的先進技術應用轉化仍以一家一戶為主體,特別是相對其他省份,黑龍江省地廣人稀,耕地面積大,科技應用轉化具有面大、線長、點多等實際。在這種雙重“短板”制約下,必須注意創新科技應用轉化機制,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和技術迅速轉化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優勢、發展動力和發展行動。當前,創新科技應用轉化機制,應注意借鑒推廣訂單嵌入、科研基地、技術輻射和技術承包四種模式,及時應用轉化新技術、新成果,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入戶率。
(三)創新產銷銜接機制。高質量的產銷銜接機制既是高質量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應根據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對農產品產銷銜接提出的新要求,并充分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大力推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創新,切實在市場需求與生產之間構建便捷、暢通、高效、穩定的產銷流通和銜接渠道,將市場需求有效傳導給生產主體,并由此“倒逼”種得更好,農產品質量更高,實現效益多樣化、最大化。應在不斷優化、拓展原有渠道的基礎上,大膽探索和實踐新型對接和營銷模式。
(四)創新載體融合機制。如果說單一的載體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種有效形式,而融合性載體則對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提質提速的雙重功效。應以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破解“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難題為重點,以省內部分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載體為牽動,努力打造一批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實現全產業融合、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進而全面提升全省現代農業發展質量、發展水平和發展效益。
(五)創新農村人才工作機制。現代高質量農業發展,人才是關鍵。沒有人才,再好的政策也難以實施,再好的資源也難以利用。不可否認,農村和農業目前所面臨的老齡化、空心化問題不斷加劇,大批年輕人逃離農村,農業領域更是普遍缺少人才,如何培育人才、留住人才已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應按照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和要求,以確保育得好,留得住,發揮作用為目的,大力新鄉村人才工作機制,為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人才支撐。
(六)創新利益分享機制。研究數據表明:盡管以農業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得到快速發展,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小農戶作為主體從事農業生產,他們也是推動現代高質量農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在新形勢下完善創新利益分享機制,讓農戶更多地分享二、三產業的利潤,這不僅關系到生產主體持續穩定增收,也關系到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成敗。因此,要緊緊以“共享”為核心,以小農戶為重點,構建多形式的“命運共同體”,確保其在高質量發展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七)創新社會投入機制。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真金白銀”。解決農業高質量發展資金從哪里來的問題,必須以改革創新的思路,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創新社會投入機制,努力形成高質量農業建設投入的合力。要注意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采取直接投資、投資補助、資本金注入、財政貼息、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無償提供建筑材料等多種方式支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八)創新金融服務機制。推動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建立高效、高質和良好的金融服務機制非常關鍵。但在現階段農村及農業生產方面,普遍存在“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導致這種情況,其原因比較復雜,一方面,既與作為需求端的農業缺乏有效抵押物、良好的信用環境等有關,更與作為供給端的金融機構不能根據農業農村的特點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等有關。疏通金融服務現代農業的“腸梗阻”,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從需求和供給兩端推進體制機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