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敏
近年來,國際政治與經濟形勢趨于復雜,各種沖突與摩擦層出不窮。自2017 年以來,美國不斷采取各種不平等的政策措施,例如強行套用“301 條款”中的不合理規定[1],在2017 年8 月至2020 年年底分別6 次對我國的出口商品增加關稅稅率,并不斷加大對我國企業投資的限制,打壓中國外貿經濟的發展,中美貿易摩擦日益加劇。與此同時,2020年初以來,由于世界范圍內的新冠疫情不斷蔓延,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沖擊,我國的外貿經濟也受損嚴重,出口貿易額在2020 年1 月至9 月同比下降約0.8%。面對國內外緊張的經濟形勢、各種嚴苛的市場準入和不同程度的綠色貿易壁壘,我們必須積極做好應對措施。
對于綠色貿易壁壘的概念界定至今尚無定論,我國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其基本內涵為開展國際貿易的進口國假借優化生態環境、維護公眾健康以及適度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名義實行的各種限制乃至禁止貿易的手段,也可稱為環境貿易壁壘。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在出口貿易中常見的綠色貿易壁壘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一)對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的嚴格限制。由于受到各國的自然地理位置、科學技術水平、農產品種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國在生產農產品過程中使用的農藥品種、規格、數量等都會有較大不同。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往往比較高,采用高科技手段生產出無農藥或極少農藥殘留的農產品,所以發達國家在進口農產品時,會對標本國農產品的相關標準,例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嚴格限制了農藥殘留超標的農產品,那些不達標的農產品就會被其擋在本土市場之外,而這些發達國家通過綠色貿易壁壘有效保障了本國農產品產業鏈的利益。然而,遺憾的是,多數發展中國家采用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還相對落后,為保障農產品的產量和價格優勢,往往會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這直接導致了國內農產品在出口到發達國家的時候會遭遇阻礙和限制。
(二)對檢驗檢疫措施的嚴格限制。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一般是通過法規提高相關商品的進口檢驗檢疫標準和制定嚴格的檢驗檢疫措施等形式實施和開展。例如,韓國對出口到本國市場的農產品提出必須通過四個步驟嚴苛的檢驗檢疫程序,一是要求出口國提供相關農產品所有病蟲害歷史記錄,二是分析農產品相關病蟲害對本國的影響程度,三是對出口國農產品的種植情況開展實地考察,四是審核是否簽訂相關農產品進口的貿易協議等;而向日本出口的農產品必須通過其煩瑣的命令檢驗,即對出口到日本的所有農產品均要一一進行檢驗檢疫,只要有其中之一不合格,將全部退回涉及批次的農產品。
(三)對綠色標簽與包裝的嚴格限制。發達國家對農產品進口限制體現在多方面,除了農藥殘留超標檢測、農產品質量檢驗以及檢疫措施等方面外,還包括十分嚴格的包裝要求以及綠色標簽等方面的限制。例如,要求必須使用可分解的環保材料來包裝農產品、農產品的綠色標簽在文字、圖案等方面都要保持完整。美國的做法最為嚴格,不僅要求農產品包裝上標注營養成分,還要求在口岸嚴格檢驗農產品的標簽、包裝等方面。我國一些農產品曾因包裝不合格被發達國家拒之門外。
1.在貿易規模上增長顯著,但仍存在明顯的貿易逆差。自2001 年正式加入WTO 以來,我國便積極投身于國際經濟全球化建設上來,國際貿易規模日益擴大,在農產品對外貿易方面的發展也日新月異,截至2019 年底,農產品貿易規模從不到300 億美元翻了將近8 倍,迅猛增長至2284 億美元,特別是近十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發展迅速,農產品進口額每年增長約10.8 個百分點,出口額每年增長約6.1 個百分點[2]。在農產品進口規模上,我國位居全球首位,在農產品出口規模上,我國位居全球第四。
2.農產品貿易仍較為結構單一。從農產品比較優勢來看,我國屬于勞動力和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國家,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以農產品出口的品類為視角,統計數據顯示,自2000 年至2017 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規模排名依次是:魚類,肉類、蔬菜、水果以及堅果等,均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雖然我國一直在實施相關措施促進我國農產品出口結構的多元化發展,但是從數據顯示來看,成效并不顯著。以農產品進口的品類為視角,則以谷物、大豆等糧食類為主,均屬土地密集型,并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3.農產品出口多元化已初步形成,但種類集中度仍較高。2019 年統計年鑒相關數據表明,我國農產品貿易方式包括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及其他貿易三類,在進出口雙向貿易中,一般貿易方式地位顯著,占比均在85%以上,出口、進口貿易額分別為654.24 億美元、1274.97 億美元,其次是加工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在出口方面,農產品貿易額分別達到90.62 億美元和18.10 億美元,占比分別約為11.88%和2.37%[2]。以上數據反映出,我國的農產品種類過于集中,且多以直接產作物對外出口,忽視了農產品的再加工環節,從而導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逆差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1.提高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成本,致使競爭力減弱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較強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制定了十分嚴苛的進口貿易標準,尤其是利用綠色壁壘對進口農產品蓄意設置過高的安全性和技術性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為了農產品順利出口國外,就必須投入大量的技術投資、提升農產品的安全性與技術水平以及創新農產品種植方式,突破發達國家所制定的各種綠色貿易壁壘,但這也會致使我國農產品成本的大幅增加,使原本屬于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逆轉為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或資本密集型產品,原有的競爭優勢將被大幅度削弱。
2.降低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動性。我國入世20 年來一直寄希望于以會員國身份擴大國際貿易主動權,參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與修訂,改善國際貿易環境,進而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然而,由于發達國家常單方面制定出種類繁多的綠色貿易壁壘,致使包括我國在內的多個貿易伙伴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嚴重受阻,常常處于非常被動的境地。發達國家制定的綠色貿易壁壘,從表面上是符合法律要求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實際上則是充分利用其先進的技術創新優勢限制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出口,保護本國農產品發展以及保障自身利益。
3.使貿易摩擦明顯加大。我國農產品出口遭受各種綠色貿易壁壘,主要包括農藥殘留標準不合格、抗生素標準不合格、添加劑標準不合格等。我國在農產品出口之前,已經通過我國食品安全標準的嚴格檢驗,且遠遠超過我國食品安全的標準。然而,發達國家為了保護本國農產品的發展,打壓發展中國家農產品的出口,還會制定一些冠冕堂皇的嚴格檢驗標準。對此,我國也會進行相應的維權措施,從而導致各國貿易摩擦明顯加大,嚴重影響了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發展[3]。
(一)建章立法,促進綠色核算體系的建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快速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重申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以空前未有之力建設美麗中國,因此全國各地應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并且將生態效益納入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框架內,走經濟高質量發展道路;其次,在合理利用外資的同時,我國應制定相關措施嚴控外資產業的環境污染情況,必須治理好外資帶來環境污染的源頭,嚴格落實執行《食品安全法》、《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律,保護農產品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切實保障農產品的安全性。
(二)對我國受“綠色壁壘”限制貿易的農產品,應客觀及時地查找原因。我國在出口農產品過程中如遇到綠色貿易壁壘的情況,應沉著冷靜對待,立即召回所有不合格農產品,認真檢測,客觀分析發生問題的環節,并針對相應環節進行技術改造與升級;如遇到進口國故意刁難歧視的情況,我國應積極運用WTO 法等國際法律以及仲裁等方式,依法依規維護我國農產品產業的相關權益。
(三)建立綠色管理機制。綠色管理系統的構建與完善是一項非常重要且勢在必行的工作。首先,我國需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全民意識,尤其是在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中,提升全民對環保標準的重視程度,將污染防患于未然,嚴格落實相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嚴控污染企業的開工與運行;其次,在綠色環保上,實行嚴格的精細化管理,將法律法規的約束和綠色環保的意識延伸到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
(四)ISO 質量認證體系的啟動。生態文明建設和農產品的質量保障已成為全球公認的重要問題,在農產品生產和貿易過程中,我國積極主動采取相應措施應對,盡早建立ISO 質量認證體系,切實提升農產品技術性與安全性,自覺增強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能力,彰顯農產品競爭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