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躍峰 王麥寧
2005 年4 月,沈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營口七市達成共同發展目標,設立遼寧中部城市群,即沈陽經濟區,阜新市于2008 年加入,2017 年,再次整合后,明確新的沈陽經濟區為沈陽市、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遼陽市。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如何高效協同發展,如何有效整合資源,推動區域內“三農”產業可持續發展,是省市兩級地方政府高度關注的長期戰略問題。
沈陽經濟區五市,依托農業產業發展優勢,明確發展定位,抓好產業布局,發展特色產業,走出一條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一體化發展之路,培育農業產業新的增長點,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據國家最新公開統計數據顯示,全域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843.97 萬畝,設施蔬菜種植面積44.3萬畝,產量89.74 萬噸。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22.45萬畝,用于發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中藥材等設施農業。五市6 個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共有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67 家,上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19.53 億元,占全省半壁江山,沈陽沈北新區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全省最大。
1.沈陽市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為主導,推進高端精品、高效特色、高產生態及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打造于洪區、遼中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國家級沈西現代農業示范區。大力推進沈陽市環城都市農業產業帶、蒲河生態經濟帶、沈康現代農業示范帶和沈阜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打造現代農業品牌精品。據國家最新公開統計數據顯示,沈陽市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0 萬畝用于新增露地高效作物,其中蔬菜面積1.4 萬畝、西甜瓜面積1.2 萬畝、油料作物3.3 萬畝、雜糧作物1.4 萬畝、中藥材1.3 萬畝,薯類0.9 萬畝、花卉、食用菌等其他作物0.5 萬畝。推進稻田綜合養殖,已發展稻田養殖小龍蝦面積6470 畝,稻田養殖河蟹面積4718 畝。輝山和法庫兩個省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實現169億元。
2.鞍山市突出地處遼寧中南部,境內特色產業資源、生態資源、旅游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等優勢,推進東部山區“生態農業基地”、中西部平原“高效農業基地”、城市近郊“都市農業基地”三大基地建設,著力發展設施農業、食用菌、南果梨、君子蘭、觀賞魚、寵物、畜禽養殖、農產品深加工八大農業特色產業。海城市佳鑫牧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農業農村部確定推介為第三批全國奶業休閑觀光牧場,且為遼寧省唯一一家。全市近300 家大型畜禽規模養殖場,超80%已完成畜禽糞污處理設備建設,全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超過85%。
3.撫順市依托中藥材、食用菌、山野菜、優質米和雜糧、特色水果、馬鹿、絨山羊等特色產業建設生產基地,科學推進撫順大伙房水庫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建設。“新賓大米”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多年來,撫順市政府與省農科院開展科技共建,組織8 個專家團隊,推廣新品種101 個,新技術59 項,重點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9 家,舉辦培訓班23 場,技術指導103 次,培訓1500 人次。
4.本溪市通過弱化行政區劃、強化分工協作、優化資源配置、重組生產要素等方式積極發展本溪道地中藥材、桓仁冰葡萄全產業鏈發展。大力推進“北藥本溪”建設,促進藥都產業升級、推進藥都全域化發展。全面建設本溪、桓仁、南芬區國家級休閑農業示范區。近年來,年均新增中藥材面積三千余畝。調優畜牧產業結構,推進蜜蜂產業穩步發展。設計本溪市秋季賞楓葉、品冰酒休閑之旅2 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景點線路,推薦本溪縣小小羊湯參加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特色美食大賽,指導愛民牛仁牧業建設休閑觀光畜牧業經營主體。
5.遼陽市依托整市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依托遼陽市現代農業示范區(帶)建設平臺,大力發展高產高效生態農業,推進集約化、標準化發展,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實現全域農業現代化。開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先進鄉鎮評選活動,實施現代農業精品項目。新建秸稈“五料化”企業及合作社試點,秸稈深翻全量還田逐年增加。
瞄準沈陽經濟區內優質農業教學、科研資源,筑巢引鳳,引智入鞍。海城與沈陽農業大學聯合建成沈陽農業大學海城創新創業示范中心;農學院的種子資源圃、土環學院的土肥試驗站、園藝學院的特色水果蔬菜等一批最新教學科研成果在海城落地。撫順市多年來與院校、企業合作,研究野生道地中藥材的人工馴化、歸圃種植技術,總結了人參、五味子、龍膽草等道地中藥材人工種植經驗。“清原龍膽”、“撫順遼五味”、“撫順林下參”、“撫順遼細辛”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清原縣被國家評為“北藥道地中藥材全國第一縣”。本溪市與云南農業大學合作完成刺五加基因圖譜測序工作,開發刺五加酒、茶珍、酵素、紅茶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大城市,部分產品出口到韓國、日本等國家。遼陽市與省農科院的專家團隊共同對科技小院進行調研和探討;引進涉農科技公司數字農業試點建設項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
瞄準沈陽經濟區農業科技領軍部門、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等,在人才、技術、資金等農業生產要素上,在生產、加工、銷售的各個環節,開展強強聯合、抱團發展,不斷提高產業發展質量。采取“科研單位+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完善蔬菜產業鏈條,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區域內龍頭企業優勢互補,以組建集團公司的形式,引進高端管理人才和先進管理理念,通力打造區域品牌,促進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生產企業與物流公司共同搭建銷售平臺網絡,促進企業穩步發展。
產業同質性、多樣性嚴重,個性化發展不突出。導致區間惡性競爭,存在互爭招商引資情況,破壞互惠互贏發展原則。特色產業界限不清,生產資源分配散亂,區間無法構成協同發展優勢等問題。
合作機會較少,意愿不強,區間協作主要靠政府硬性指標,區間主動協作情況少之又少。即便有少數合作,僅限于地方政府間主導方式,市場自主合作情況少有。各地政府對“區域協同”意愿不夠強烈,對區域內共同發展的重視度不夠。
地方之間財稅收入有差距,阻礙形成長期、一統的發展規劃。各類政策和規劃的落地進度不同,個別合作項目進展緩慢、執行不到位的現象,嚴重影響協同發展進程。協同合作的長效機制不能有效落實,監督考核工作推進緩慢都將制約區間共同可持續發展。
產業高端人才關注的醫療、教育、科研條件等重要資源集中在核心城市沈陽,其余城市受區間發展差異的影響,公共基礎設施與沈陽市有一定差距,沒有引進高端產業人才的優勢,導致近年來人才缺失和人才流失問題嚴重。
沈陽作為省會,已經具備了較好的產業合作基礎,各地方政府需圍繞協同、高效發展的基本原則,確定互惠共贏的發展目標,將本地區經濟夯實、壯大的同時,注重經濟區整體實力的提升。作為優勢資源集中地的沈陽市,應積極與經濟區內其他城市緊密合作,各地方政府秉持著開放、合作、共贏的胸懷,在未來日趨競爭激烈的經濟發展新趨勢下,贏得高速發展。
從區域比較優勢、競爭優勢和區域內產業分工聯系看,沈陽擁有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優勢,屬知識技術型地區;鞍山、撫順、本溪、遼陽現代農業以設施農業、中藥材、食用菌、南果梨、冰葡萄、君子蘭、觀賞魚、犬貓產銷、肉鴨養殖等特色產業為主導,屬資源型地區。各地應通過合理的區域分工與協作,形成區域內不同地區間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有機結合的產業結構,實現產業鏈在區域內的擴張和延伸,逐步形成良好的協同發展態勢。
要提高經濟區整體實力,應加快推進產業聚集發展,推進因地制宜聚合,依托當前區域發展格局,主動引領個性化產業和優勢產業形成聚集區,創新發展理念。倡導將產業鏈各環節經濟體統一規劃,在集中區域內形成密切關聯,優化生產成本,降低交易成本,在規劃合理、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提升集群內經濟體的整體競爭力和市場反應力。
打造“沈鞍撫本遼”研發創新--加工制造--配套服務完整化價值鏈條。沈陽要加快向“鞍撫本遼”等周邊城市輻射、擴散資金、技術和人才要素。通過沈陽的科技研發與創新,推動整個區域電商、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壯大產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