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慧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產業要振興,產業需融合。產業融合是產業振興的關鍵,產業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和主要著力點。“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是連續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的高頻詞,也是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基點。2022 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進一步深化了這一重要課題,指出“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和“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以產業融合推進鄉村振興是需要書寫到鄉村大地的時代課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
產業融合是由于分工的專業細分和不斷深化,產業之間通過技術滲透、模式創新、產業集聚、產業聯動等方式,進行各種要素跨產業重新配置,產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從而實現產業協同聯動發展、生產效率提升、供需契合度提高等。農村的一二三產業融合(下稱“三產融合”)則是以農業為依托,以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現代化,使農民共享三產融合的發展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和結果。
農村三產融合至少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產業融合在特定的“農村”區域內發生,實現資源要素重組、分配機制重構,三產融合的利益更多地留給農村和農民,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二是扎根農村、保持農“色”、釋放農“味”的產業融合才能夠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各地農村風俗習慣、鄉村文化、人情往來等里面蘊含的地方文化與特色韻味是產業融合的內核,脫離這一內核,就會失去原動力和生命力。三是農村三產融合源于產業和分工的充分發展。三產融合正是各個專業化分工之間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柔性化聯動而產生的產業形態和發展過程。四是產業融合通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拉動產業轉型升級等方式推動農業和農村現代化。
產業興則鄉村興。一是產業振興有利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產業振興能夯實農村產業基礎、增強發展后勁,使農業農村具有自盈利能力,提高質量效益和產業競爭力,推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可持續增收,避免返貧。二是產業振興有利于實現全民共同富裕。產業振興才能使農民增收,農民收入增加有利于不斷滿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鄉村產業振興不僅能夠豐富農民的物質生活,還會在產業多元化發展之中,享受更加豐富的精神生活。三是產業振興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鄉村產業振興有利于協調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提振鄉村消費需求,拉動鄉村產業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是鄉村產業振興有利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鄉村是巨大的寶庫,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將其納入互相聯動的產業網絡系統中來,實現城鄉聯動發展,不僅能夠更好地優化鄉村產業布局、加速集聚優勢要素振興鄉村,更能夠夯實城鄉聯動發展的產業基礎。
產業振興需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是互相聯動的產業網絡系統,各個產業之間緊密聯系、聯動發展就會織就一張動態平衡的產業網絡。鄉村的產業振興離不開以農業為依托的各個產業之間的交互融合,否則單純以農業種植、林業培育、牧業及漁業等產業來營收,收益率相對較低,產業形態較為初級。第二產業帶來的技術變革拉動生產效率不斷提高,數字技術也通過不斷突破跨地域、跨時空、跨行業的限制提升服務業的效率,鄉村產業發展只有積極運用這些技術和服務為農業賦能增效,才能推進農業農村的質量變革、效益變革、動力變革。
產業融合與鄉村振興內在統一。三產融合橫向帶來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滿足異質性需求;縱向可以推進產業向上下游延伸,提升產業鏈的科技含量與附加值,增強產業的穩定性。另外,三產融合還有利于農業農村承載的地方風土人情等特色文化的傳承、有利于農村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完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層治理體系、有利于經濟社會協調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等。因此,產業融合能推進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雙提升,鄉村振興要求產業融合與產業振興,二者是內在統一的。
盲目向“城市化”看齊,忽視鄉村發展基礎。很多農村為了“美麗”起來、“文明”起來,效仿城市書房、栽種“開花的樹”、修建“村史館”等,投入了大量資金、割掉了即將成熟的青麥等,結果不久后便無人問津、書桌四散、空留殘骸。簡單地要求農村向城市看齊,以所謂的城市標準要求農村,用城市思維治理農村,鼓勵推動農民“上樓”,將發展重點放在外表的“美化”“綠化”上,整齊劃一地推進鄉村“模板”,用商業化沖淡了農村的“農味”,用單一化的模式稀釋了農村的物質與精神文化特質,極易帶來更多同質化的過度競爭和低附加值產品的過剩。
農業被弱化是近些年鄉村出現的較為普遍的現象。一是由于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大量農業勞動力解放出來,開始尋找新的就業方式。二是由于純農業收入低,一部分農民赴城市打工,成為農民工;一部分年輕人通過上學等方式奔赴城市;一部分進行其他非農業經營等。三是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選擇性貸款現象嚴重制約著農村三產的發展與融合。農民個人或小型農業項目獲取資金難度大,金融選擇性貸款提高了農村資金使用門檻,農村金融的區域性弱勢又進一步阻礙了農村三產的融合。
盲目追求“規?;保嬖凇胺羌Z化”傾向。土地規?;梢苑譃樽匀蛔尪珊蜕虡I讓渡,自然讓渡是農戶自愿流轉土地,商業讓渡是以工商資本為主導推進土地流轉。前者往往是農戶找到了更高效的謀生之路,后者卻常常并沒有實現就業渠道的拓展和就業能力的提升,被動讓渡土地。后者可能導致農民喪失土地經營權,所獲取的就業空間和就業機會往往難以填補原有農業經營帶來的收益,難以形成可持續性收入。同時,商業讓渡土地容易以快速連片土地流轉為目標,極易拉高土地成本,帶來“非糧化”土地使用傾向,也容易在短平快的指標、任務及獎懲措施之下忽視農民長期生存及就業,導致農民快速與農村農業脫軌又難以與城市接軌的斷層情況出現。
盲目追求發展規模和形象、忽視發展質量。以短期利益為目標的發展理念為鄉村振興帶來破壞性影響。一方面,在設施農業、特色小鎮等發展中,存在著過度模仿、追求規模和數量、單純塑造形象等短期工程,存在著難以形成持續發展動力等問題,導致盲目投入和巨大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在農業種植等產業發展中,忽視產品質量,缺乏提高產品質量的技術與人才,導致類似“放爛不熟”的獼猴桃等產品層出不窮,劣質水果蔬菜帶來前期投入和水資源等方面的巨大浪費。
“專精特新”產業發展不足,產業與本地鄉土鄉情結合不密切。鄉村產業發展模仿性強,對鄉村特色資源和獨特產業韻味挖掘不足、延伸不夠、傳承不充分等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僅會迷失掉鄉村特色,還會喪失利用現代技術與服務提升農業、促進三產融合以拉動鄉村振興的機會。越是鄉土的就越值得做成農村的“專精特新”,鄉村產業亟待與鄉土鄉情深度融合,這也是支撐鄉村三產融合的最強內核。
近年來,盡管鄉村道路、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但與城市比,基礎設施依舊相對薄弱。一是政務服務能力不足。政務服務、制度體系等軟環境效率較低,產業發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較高;公共服務密度低,中高端公共服務如教育和醫療等嚴重不足,制約著高端人才向鄉村集聚;有些地區往往缺乏對企業行為的有效監管,存在對鄉村資源掠奪性開發等“竭澤而漁”的破壞現象。二是基礎設施水平有待提升。鄉村道路通常較窄,交通不便限制了商品快速流通;5G基站的建設與使用情況都與城市相去甚遠,極易帶來城鄉之間新的數字鴻溝。三是組織模式有待完善。產業碎片化、點狀分布,較少形成健全的產業鏈條;鄉村企業與農戶間缺乏強有力的利益聯動機制,缺乏對農民參與發展能力的持續培養。四是開放度不高。物流運輸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較低,數字化轉型相對緩慢,人才嚴重流失、技術輸入不足等。
鄉村振興的政策服務功能亟待提高。缺乏專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和公益性技術指導專家等常態化地對鄉村振興相關產業政策、技術難點、產業鏈運營管理等各方面專業知識進行的培訓與指導,缺乏能夠帶來持續發展動力的無形智力投入與支持;教育、醫療等高端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的政策導向不足,政策長效性和持續性不足等;支持鄉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服務體系亟待健全,亟須提高鄉村資源整合力。
鄉村振興的政策吸引作用亟待加強。支持城鄉人才等要素資源雙向流動的政策不足,戶口與教育、養老、醫療、房產等資源的綁定政策導致鄉村人口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弱化了鄉村振興的人才根基;鄉村振興政策的因地制宜性弱、服務功能性不強等制約著施政效果,降低了鄉村的資源吸引力;農民在政策制定、實施、推動過程中參與度極低,缺乏話語權,不利于發揮農民的創造性,既限制了農民的發展能力,又制約著鄉村振興的實施效果。
鄉村振興的工作體系亟待完善。鄉村振興政策宣傳普及解讀不足,嚴重制約著財政、技術等各方政策深入實施;職能部門之間缺乏高效協調聯動,推進鄉村政策落地實施缺乏系統性;鄉村各方面專業人才的流失,制約著鄉村振興政策實施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等。
一是在傳統基礎建設和鄉村改造方面,注重鄉村基建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注重結合鄉村發展基礎和實際需求,避免割裂式和空中樓閣式盲目改造提升,避免點狀投入和淺嘗輒止的面子工程,注重系統性改造,注重鄉村基建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如在鄉村旱廁改造升級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廁所面貌的改造層面,要深入構建農村糞肥的閉環式處理體系、與生態農業等產業轉型升級深度融合等。二是在鄉村產業政策方面,加大對產業融合的激勵和支持力度。如在鼓勵畜牧養殖業發展的同時,要制定畜牧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例如,鄉村的養雞場對于雞糞的處理往往采取傳統的晾曬方式,需要占據大量土地,氣味對周邊居民帶來影響,制約著糞肥的回收,也使得糞肥的價格高于化肥。如果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或者增加糞肥烘干機等補貼,就會有效促進養殖業與生態農業的融合、延長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升級改造。三是發揮農民主體性作用。在鄉村政策制定和基礎建設等方面,加強對農民的實地調研,切實從農民的利益出發,圍繞鄉村實際開展工作,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的系統性。在政策落實過程中,要增強靈活性,避免一刀切,始終將農民利益和鄉村振興作為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事求是地開展工作。
一是深化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完善鄉村勞動力和人才服務體系,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尤其是提高教育、醫療、培訓等公共服務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城鄉人才自由有序雙向流動創造條件。二是加強城鄉土地管理平臺建設。保證糧食用地安全和耕地紅線不動搖,非耕種用地高效配置使用,利用集體經營性用地等資源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增強土地增值能力。三是引導金融服務重心向鄉村下沉。增強政策性、公益性金融對服務鄉村的引導作用,發揮商業性金融的主體作用,加大鄉村金融資本供給,完善鄉村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對鄉村振興的服務功能。四是完善科技流轉政策體系。搭建技術流轉、交易、服務平臺,加快技術轉化,激發科技創新內生動力,增強科技對鄉村振興的支撐作用。五是加強鄉村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鄉村數字服務軟實力。不僅要提供軟硬件數字基礎設施,還要加強專家輸入、通過培訓等方式提高數字思維和運用數字技術的軟實力,切實圍繞鄉村實際提升數字鄉村建設能力。
一是推進農業技校和研發基地本土化。在縣城試點設立農業技校和農業研發基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滿足農業發展需求的專業化技能型人才,打造支撐鄉村產業融合的人才隊伍;強化農業技術本地轉化和服務功能,扎根在鄉村產業融合和振興發展的土壤中;結合地區產業發展需求設立專項研究課題,由區域內專業研究院所攻關,把研究課題做到鄉村土地上,把研究課題轉化為鄉村振興的基石。二是增加對農民的常態化公益性培訓。由地方產業部門、專業院校等機構聯合開展常態化培訓送基層等活動,提高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融合發展、農業各行業專業技術等全方位認識,授人以“漁”,全面提高鄉村振興的本土化人才素質和專業水平。三是圍繞本地鄉村發展實際有針對性地招商引資。結合鄉村特色產業、圍繞農業上下游產業鏈條招商引資,提高招商引資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圍繞“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的“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在完善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基礎上,要不斷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產業協調融合發展。一是加強公共服務向鄉村傾斜。強化鄉村基礎公共服務,加強向鄉村注入科教、醫療、服務等資源,提高鄉村承接城市產業轉移的能力,增強鄉村對高素質專業人才和專項資金的吸引力。二是探索鄉村承接城市產業痛點難點的融合化發展路徑。找準城市資源要素成本高等產業發展痛點,精準對接鄉村勞動力等要素閑置的長板,取長補短,加快建立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對接機制。三是合理擅用數字技術加速城鄉產業深度融合。運用數字技術跨越制約城鄉產業深度融合的物理障礙,提升要素城鄉流動與配置效率,加速技術在城鄉產業融合中的科學應用,提高產業供需對接的效率和精準性,充分挖掘和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