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凱
在傳統鄉村發展過程中,鄉村不僅是對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的承載,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土壤。但是,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鄉村發展遠遠滯后于城鎮,這既有我國城鄉二元體制導致的資源配置結構性不均衡原因,也是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模式和傳統產業結構帶來的限制。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特別是在鄉村振興戰略影響下,我國鄉村各項事業快速發展,經濟增長迅速,農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農村社會保障不斷完善。與此同時,鄉村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比如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峻,勞動力與人才流失嚴重,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滯后于社會發展需要等,鄉村整體發展質量參差不齊,差異化較大,不利于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構建美麗宜居、綠色生態的鄉村建設方向仍然是大勢所趨。
自從我國推進城鎮化以來,鄉村傳統產業的規?;凸I化發展日益迅速,特別是城郊地區的農村得益于地域優勢,成為城鎮產業轉移的重要承接地。這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但同時也給鄉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比如,為了實現城鎮化的快速提升和鄉村經濟快速發展,很大一部分鄉村轉變集體土地用途,通過拆遷和土地流轉等實現土地承包轉讓,讓位于工業發展,改變了鄉村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同時,忽視鄉村的發展本質,通過小區建設轉變鄉村傳統的居住模式和生產生活方式,改變了鄉村的社會結構。這導致鄉村經濟、文化、社會以及生態環境等均面臨發展困境。
首先,從經濟上來看,盡管城鎮化帶來的鄉村工業化發展迅速,但是,對城鎮產業形式的簡單承接與復制忽視了鄉村發展的現實條件。事實上,大部分農村工業基礎較差,缺乏明確的工業發展方向定位與基礎設施,并不具備承接城鎮產業的能力。通過土地流轉盲目發展工業容易造成鄉村生產要素的結構性錯配和流失,難以形成鄉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增長機制,整體經濟抗風險能力較差,并且對城鎮的依賴性較高。
其次,從社會和文化方面來看,不考慮鄉村經濟模式和生產模式的需求,盲目建設擬城鎮社區,讓農民進城上樓,盡管在這個過程中,鄉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衛生環境獲得了改善。但是,這改變了鄉村空間布局與生活習慣,加速了城鎮文化對鄉村傳統文化的沖擊,鄉村社會的風土人情逐漸消亡,各類傳統文化也喪失了傳承與發展的土壤與載體,直接導致鄉村文化元素的衰落與社會結構的轉變,讓鄉村不再是鄉村。
最后,從生態環境方面來看,城鎮化的發展加劇了經濟活動對鄉村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導致鄉村環境惡化嚴重。在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不僅要開展鄉村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的環境治理,還要防范監管鄉村工業發展帶來的大氣污染與水污染。這不僅增加了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難度,也容易造成鄉村發展理念的扭曲,不利于鄉村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盡管在城鎮化發展的影響下,我國鄉村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但是,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深入推進,鄉村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很多問題。
1.鄉村建設規劃忽視鄉村生產生活模式。我國鄉村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在城鎮化推動下,很多鄉村地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存在對農民本質需求的忽視,盲目追求人的城鎮化,而忽視以農民為本。比如,由于鄉村地區發展差異巨大,大部分地區并不具備獨立的鄉村規劃能力,鄉村規劃和建設并不符合農村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忽視鄉村發展特色、地域優勢、歷史文化傳統以及生活便利性,更多的是復制城鎮生產生活方式,不利于鄉村空間環境的優化和傳統風俗習慣的傳承。在各類政策影響下,鄉村土地流轉后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用地和房屋建設等卻大部分忽視了農民的此類需求,在規劃編制與實施中均缺乏農民的廣泛參與,導致農民的居住需求難以滿足,鄉村傳統社會結構的轉變不利于文化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產業發展滯后帶來的勞動力流失不利于鄉村經濟內生發展。在鄉村振興影響下,農業生產不斷呈現出規?;彤a業化發展趨勢,鄉村經濟發展速度提升。但是,仍然沒有改變鄉村產業結構支撐力不足的問題,這也導致鄉村市場發展較為落后。這也導致鄉村缺乏對優質勞動力和各類人才的吸引力,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趨勢,而勞動力人口的流失則致使鄉村經濟缺乏人口規模和消費能力的支撐,進而影響鄉村發展內生動力和機制的形成。與此同時,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下,鄉村傳統產業和產業結構布局被打亂,逐漸形成多元化產業形式,新興業態不斷形成。但是,受限于鄉村生產資料和市場元素的不足,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動力與優化趨勢不足,很難依托鄉村自身優勢形成產業競爭力,經濟的內生經濟增長困難。
3.傳統文化被快節奏城鎮文化沖擊。我國鄉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這也是鄉村社會治理自治與德治的基礎。但是,在鄉村快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鄉村熟人社會的社會基礎和宗族關系受到較大沖擊,傳統意義上的熟人社會逐漸被市場經濟下的快速人口流動消散,鄉村不再是宗族的聚集地,建立在宗族與熟人之間的鄉村民俗逐漸被遺忘,農民之間的感情紐帶也逐漸喪失,這導致鄉村對村民的感情凝聚力不再如以往那般強烈,并進而導致鄉村精神文化與思想需求得不到滿足,鄉村社會關系被消解。鄉村傳統空間格局的變化意味著農民之間的溝通交流發生變化,快節奏的城鎮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逐漸滲透進鄉村發展的方方面面,消費主義打破了農民傳統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鄉村傳統文化與人文精神可持續發展的生存土壤被壓榨。
4.環境外部性制約鄉村可持續發展。在鄉村振興建設過程中,鄉村各類旅游資源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資源。但是由于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導致鄉村旅游項目開發與運營過程中存在嚴重的生態破壞行為,旅游的環境承載力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旅游開發與消費者接待,給鄉村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同時,隨著鄉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用集體土地被更改土地用途,大肆建設各類經濟發展設施,特別是大規模的建設很少經過嚴格的環境評估與生態影響評價,嚴重影響了鄉村的生態多樣性和可持續性。這也影響了農民的整體生活質量,多種污染侵犯了農民的生態權益和基本生活環境,不利于發揮鄉村環境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成為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1.完善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規劃。農業是鄉村的傳統主導產業,是鄉村產業振興的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完善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是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鄉村振興建設中,政府主導部門首先要立足于區域農業發展全局,充分結合當地鄉村農業發展優勢,對鄉村土壤特點、水資源等進行充分調研與科學規劃,根據地區特點構建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示范與典型,提高鄉村農業生產效率與環境保護,夯實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基石。其次,以綠色低碳發展為理念,積極完善鄉村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污染低耗能產業,嚴格工業污染排放監管與規制,提高大氣、水以及固定廢棄物等的排放標準,減少鄉村工業污染排放,推動鄉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以人為本科學規劃鄉村人居環境。構建宜居的人居環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在規劃鄉村居住環境過程中要尊重當地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習慣,切忌因盲目城鎮化而使鄉村變成縮小版城市發展樣板。在鄉村人居環境改造過程中,要結合鄉村生產生活需要,吸取城鎮居住便利性和衛生性等經驗,對鄉村居住環境進行空間故居與基本基礎設施的改造。通過保留傳統鄉村居住特色與風格,既為鄉村傳統文化保留承載空間,打造具有地域性鄉村特色的文化強村,也充分適應鄉村經濟發展需求。同時,要注重在人居環境改造過程中嵌入節能環保設施和設計理念,強化鄉村生活垃圾、生活用水以及生產過程中的能源循環與廢棄物處理,構建具有社會和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3.優化鄉村環境治理與保護策略實施環境。為了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規劃必須生態規劃先行。在鄉村發展過程中,不管是對鄉村經濟社會以及基礎設施的改造,還是各類新興產業模式的開發,最重要的是依據低碳循環理念開展科學規劃,在發展中注重環境保護,在環境保護中發展鄉村經濟。因此,首先要積極開展鄉村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通過增加財政投入和政策傾斜,強化新型污染排放監控技術的適用和先進污染治理方式的引進,同時,積極完善環境保護相關制度與規制措施,嚴格監督鄉村環境治理與工農業污染排放監管,從體制機制和法律法規等層面優化鄉村環境治理,確保鄉村環境保護行為與政策落地,形成良好的鄉村環保制度實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