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寶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 年6 月7 日致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賀信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學校文化是校長辦學治校之魂。武漢西藏中學作為全國首批內地民族學校,辦學38 年來,積淀并傳承和美文化,以和美理念、和美環境、和美課程、和融文化等為著力點,形成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辦學特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早期“和”與“龢”互為異體字?!褒槨笔家娪谏檀坠俏?,左形“龠”右聲“禾”,“龠”像一排長短粗細不一的竹管合拼而成的笙簫類樂器,吹奏時因不同的樂音配合而和諧動聽,由此可抽象出“多元”與“共生”等內涵?!懊馈?,“從羊,從大”(許慎《說文解字》),“羊大則肥美”(段玉裁注);“美”現泛指味、色、聲、態以及德、才等方面的美好。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社會圖景,賦予“美”更豐富的內涵,讓“美”的境界與“和”的狀態水乳交融?!昂兔馈倍炙w現的相互包容與扶助、融通和合與共生發展,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應有之義。
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結合民族教育特點,我們對“和美文化”意涵作出了個性化的解讀。“和”,是人與人的和睦共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人與內心的和順調適,是人對多元文化的和悅接納與共生發展。“美”,是“各美其美”的個性存在,我們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是“美人之美”的悅納情懷,我們要包容理解各民族文化;是“美美與共”的共生發展,我們期待多元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美”文化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就是:構建和諧美好、共生發展的教育生態,促進各族師生的全面共同發展,努力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基于和美文化,我們將學校的和美教育理念凝練為“和諧共生,至善至美”,確立了“培養熱愛偉大祖國、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辦學宗旨,形成了鮮明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辦學特色,秉承“和美共生,追求卓越”的校訓精神。和美教育的實施,正是學校各族師生彼此尊重,和融共進,攜手發展,追求卓越的過程。
以“和美育人,育和美人”的和美文化為引領,學校以和美環境、和美課程、和融文化建設為著力點,突出對學生的“五個認同”教育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
建設美麗校園,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布局既要有自然之趣,又要有書香之味,有利于師生的學習生活。與國家5A 級東湖旅游生態風景區相協調,學校著力建設花園式學校。校園面積140 畝,校門之外就是世界知名的東湖綠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整個校園開闊、通透、美好。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曉披霞光晨讀,夜枕清波入眠。春有百花斗艷,夏有綠樹成蔭,秋有丹桂飄香,冬有臘梅凌寒?!?/p>
涵養家國情懷,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環境設計凸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理念,以中華文化為大背景,統籌布局各民族特色文化。建設民族團結館,“偉大的祖國”“多彩的民族”“成長的公民”“輝煌的歷程”讓學生學習黨史國情,增強公民意識;建設民族大團結浮雕、各民族文化長廊、各民族運動畫卷,引導學生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文化藝術中心,開設“琴棋書畫武戲茶”等傳統文化社團,意在潛移默化中讓師生產生文化認同;樓道走廊懸掛各民族先模人物,建設“和”字雕塑,創作校歌《和美之歌》、校樹“石榴樹”象征“各民族要像石榴子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厚植使命擔當,在守正創新中積蓄奮進力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學校注重現代元素的融入:一是展示中國共產黨在紅色革命與建國早期形成的革命文化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建黨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共產黨的精神譜系和革命文化,賡續紅色血脈。二是展示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先進文化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如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遠大理想等,以增強學生的國家自豪感。三是展示芯片、生物基因等前沿技術,激發學生建設現代化科技強國、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動力。

西藏中學和諧樓
和在多元,和美課程體系的價值追求。和美課程框架體現多元的素養目標。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為框架,以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不同層次,和美課程涵蓋3 大領域、6 個模塊,18 個門類、50 多門校本課程。
課程設計體現多元的價值追求。例如文化的多元(民族的與國際的、傳統的與現代的)、語言的多元(普通話、藏語、英語)、智能的多元(語言智能、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等)、評價的多元(自我評價、師生評價、作品展示等)。
課程開發依托多元的活動載體。依托社團活動,開發“琴棋書畫武戲茶”等30 多門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在潛移默化中增進文化自信、文化自強;依托科創學習中心,開設“3D 打印”“海綿城市”等科創類社團課程;依托研學實踐,開發“五色之旅”研學課程,開展紅色研學賡續紅色血脈、黃色研學傳承歷史文化、綠色研學感受生態文明、藍色研學探秘科技文明、青色研學攜手高校逐夢;依托節慶活動,開發“紅紅火火過大年”等節慶課程;依托格?;ù笾v壇,開發心理健康、生涯規劃等課程。豐富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卓越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畢業學生赤列益西回憶說:“正是校本課程的學習提升了綜合素質,我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空軍航大全國首批藏族空軍飛行員。”
美在共生,和美課程體系的模式創新。建立校本課程的支持平臺。面向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文化藝術中心”,面向科技創新教育的“科創學習中心”,面向智慧學習方式變革的“在線課程中心”,三大課程支持平臺互相協調,共同支撐和美校本課程體系。
拓展課程體系的共生路徑。五育并舉,立德樹人;核心素養,全面發展;學科滲透,深度融合;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合作探究,美美與共。學校還將五個認同教育,特別是文化認同教育,通過“嵌入”“滲透”“嫁接”“共生”等創新模式,植入到課程體系,讓學生在課程中感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創新課堂教學的雙軌模式。在實踐中,學校探索雙軌教育模式,“普通話+藏語”雙語展示,“抽象+形象”雙腦協同,“講授+探究”雙軌推進,為民族教育鋪就新的路徑。
豐富校園的民族結構。在提倡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上,學校探索多民族“三交”“三混”新路徑,自2019 年來,優化了生源與教師隊伍的民族結構。除了600 多名藏族學生,還招有100 多名漢族、蒙古族、土家族、回族、門巴族、珞巴族等民族學生;除西藏自治區教育廳委派6 名藏族教師外,學校還特招藏、苗、土家等少數民族教師各1 名。多民族師生共同描繪了多元文化和融共進、共生共美的生動畫面。
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開放辦學是學生開闊視野的重要途徑。學校組織學生走出學校開展研學實踐,帶領學生游覽長江三峽、黃鶴樓、中山艦,參觀紅樓、省博物館,走進東風汽車公司、通用機場,游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讓學生充分融入社會,增長知識見識。學校與中南民族大學、麻城二中、東湖中學新疆班共建伙伴學校,深入開展交往交流交融。組織學生參與武漢有影響力的重大活動,參與全國中學生橋牌錦標賽、武漢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國際旅游節、世界軍運會、金雞百花電影節、國際馬拉松比賽、抗疫活動等,讓學生成為見證者、參與者,作為武漢優秀小市民為城市發展做貢獻。
深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讓學生體驗“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溫暖離不開全社會的努力。學校構建“政府-社會-學?!比灰惑w結對助學體系。多年來,在湖北省建藏援藏協會組織下,持續開展“我在湖北有個家”結對助學活動,機關工作人員、企業家、大學教授、教師等愛心人士與民族學生親情結對,在生活中關愛、情感上關懷、學習上關注,成為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結對助學活動激勵著學生堅定報效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鄉的信心和決心。
和美育人,育和美人?!昂兔牢幕钡母灸繕嗽谟诖龠M人的全面和諧發展,在于促進多民族學生的共生卓越發展,在于學校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營造更加和諧、更加融洽的文化氛圍。其導向功能更為彰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其整合功能更有力量,是多民族的團結共處和社會秩序的重要基礎,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其傳續功能更顯張力,推動著學校實現文化的傳承,指引著各族學生在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和美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方面獲得了較好成效:學生綜合素養提升顯著,各民族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互學互融,多元化發展,學生的國家認同、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公民觀念普遍增強,校園成為多民族學生的百花園。教師專業發展特色明顯,國家、省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省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不斷涌現,為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增加了力量。學校特色發展影響深遠,38 年來,學校為邊疆的發展培養了6000 余名德才兼備的骨干人才,先后三次被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單位”,被評為“湖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十佳示范學校”、專報《武漢西藏中學努力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新路徑》受到中央領導肯定,經驗向全國推廣。
“和美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工作彰顯了重要的價值,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將進一步開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相關課程資源,形成較為完善的富有民族教育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