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燕
一、研究背景
2022版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味。”由此可見,傳統文化所傳遞的思想內涵與語文教育中的育人理念相互契合。因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實踐性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與自然、社會、生活的聯系更為密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提出的核心素養的養成有密切的關系。加強核心素養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建立健全的人格。語文教師應站在學科的角度,有意識地策劃、分析、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書本與生活有機結合,引領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提升核心素養。
二、建立農村小學傳統節日活動目標體系
(一)設置課程目標時充分考慮到要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培養目標保持一致,同時依據學生的發展需要、社會的需求和學科的發展等方面的要求,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總目標。
(二)根據威金斯和麥克泰提出的高階認識理論,深度學習的目標起點是理解,所包含的學習要素主要有真實情境、積極投入以及反思等。根據課程內容從“知歷史、識古韻、明習俗、勤習練”四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分目標。
(三)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根據學校、家庭的實際情況和三年級農村學生的身心特點,著力于探索適合農村小學的傳統節日特色實踐活動,使學生增長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提高制作傳統節日美食的實踐技能,最終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四)依據課程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我們還設置了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意識和品格素養四大方面的學生綜合素養目標。知識素養目標包括學科專業知識、信息技術知識和相關社會知識三方面;能力素養目標包括合作探究能力、交流協作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四方面;意識素養目標包括合作意識、勞動意識、安全意識、分享意識和感恩意識五方面;品格素養目標包括敢于探究、智于分析、專于制作、樂于創新四方面。
三、建立農村小學傳統節日活動內容體系
選擇課程內容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本地、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科的本身發展,在遵循課程內容選擇的趣味性、實踐性、整合性、情境性和延伸性五大原則的前提下,從“味”和“道”入手,設計選擇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具有階段性和層次性的四個活動單元的課程內容。“味”即品味、體味、尋味、玩味四方面,分別設計的重要主題為與節日有關傳說故事、古詩詞和童謠、美食制作和學生作品創作。“道”即交流分享之意。在每一活動單元分別設計了主題分享活動,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中動口、動腦、動手,體驗傳統節日的魅力。
(一)品味內涵之源
“品味內涵之源”這一單元為活動課程的第一部分,該部分活動主題是收集并交流跟傳統節日有關的“傳說故事”。
第一步:利用班會活動,學生自由分組,完成小組資料,討論計劃分工;
第二步:教師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外完成“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的調查;
第三步:小組匯總搜集到的資料,完成調查表,然后全班交流;
第四步:布置小組任務,讓學生搜集關于端午節的由來、習俗以及關于節日的傳說等;
第五步:小組合作準備傳說故事節目;
第六步:開展班級活動“故事會”;
第七步:師生共同總結評價活動中的收獲,反思不足之處。
(二)體味文化之境
“體味文化之境”這一單元為活動課程的第二部分,該部分活動主題是收集并交流跟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詞”和“童謠”。
第一步:小組搜集關于端午節的古詩詞、民謠等;
第二步:小組成員利用隊會課,交流匯總收集的資料,然后計劃分工,為“詩詞大會”做準備;
第三步:召開班級“詩詞大會”;
第四步:師生共同總結評價活動。
(三)尋味傳承之道
“尋味傳承之道”這一單元為活動課程的第三部分,該部分活動主題是收集并制作展示跟傳統節日有關的美食。
第一步:小組搜集關于春節的美食的資料等;
第二步:小組交流匯總收集的資料,然后計劃分工,為“美食文化分享會”做準備;
第三步:召開美食分享會;
第四步:然后小組商量選擇一種自己感興趣的美食,了解其具體制作方法,后期可在家長的指導幫助下學習制作;
第五步:利用班級微信群、釘釘群召開“美食制作大比拼”,學生在家制作小組選定的節日美食,并將視頻或圖片發在微信群里;
第六步:舉辦班級“美食集市”,小組將自己制作的美食進行銷售,學生可用前期表現掙得的“美食券”購買自己喜歡的食品;
第七步: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自評、互評對小組進行反思總結,最后老師根據“美食集市”銷售情況,對小組進行評價發獎。
(四)玩味創作之趣
“玩味創作之趣”這一單元為活動課程的第四部分,該部分活動從“玩”字入手,小組運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傳統節日的作品創作,然后再交流、展示、評比。
第一步:小組商議確定成果展示方式,可以是手抄報、繪畫、設計邀請函、小制作、小練筆、演講等多種方式,然后選取作品建設班級文化;
第二步: 少先隊組織學校行政及全體班主任參觀三年級“節日活動成果展”,展示課題組活動成果;
第三步: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自評、互評對此環節小組的表現進行再次評價,反思總結。
四、建立農村小學傳統節日活動評價體系
(一)評價原則
結合課程目標,我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遵守評價主體多元化和評價方式多樣化的原則,以學生、教師、家長作為主要評價主體,整個過程主要通過教師評價、家長評價、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等方式進行評價,教師和家長的評價主要從學生作品和學生表現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這兩方面的評價都是通過學生作品評價表、學生活動表現評價表以及學生綜合素養評價表進行打分評價。其中家長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在“美食制作”這一環節對學生的表現和作品進行評價。學生評價主要從作品評價和學生行為兩方面進行評價。學生的行為評價主要通過填寫學生互評表和學生自評表來完成。
(二)評價維度
1.學生活動表現評價
使用的評價方法為活動觀察法。活動觀察法是根據課程目標設計學生活動表現評價維度表。在活動的過程中由觀察者根據活動評價表記錄學生的表現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策略。研究者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制定適合本研究的學生活動表現評價維度表。
2.學生作品評價
學生的作品可以呈現出學生對于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作品評價法是對學生作品進行細化打分,來評價學生是否達到課程目標,研究者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制定適合本研究的作品評價維度表。
3.學生綜合素養評價
依據課程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發展需求,我們還設置了主要包括培養學生的知識、能力、意識和品格素養四大方面的學生綜合素養目標。知識素養目標包括學科專業知識、信息技術知識和相關社會知識三方面;能力素養目標包括合作探究能力、交流協作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四方面;意識素養目標包括合作意識、勞動意識、安全意識、分享意識和感恩意識五方面;品格素養目標包括敢于探究、智于分析、專于制作、樂于創新四方面。
總之,學校活動實踐不應該只停留在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的層面,還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給學生創造提高實踐能力的機會。傳統節日源于人們的生活,貫穿于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以節日美食為主題,具有趣味性和實踐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要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傳統節日活動實踐中,以幫助學生在活動實踐中得到全面發展。